精神壓抑的學霸們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是我國心理創(chuàng)傷與危機干預和精神動力學方面的專家,請談一談我國精神障礙患病率及其發(fā)展趨勢。
徐凱文(以下簡稱徐):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權威調查顯示,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人精神障礙患病率大致是1%,這個數(shù)據(jù)到2005年已經(jīng)達到了17.5%。其中,焦慮癥從1%發(fā)展到13%,抑郁癥發(fā)病率從0.05%發(fā)展到6%。這是爆炸式的增長。
記:中國人的精神狀況為什么變得那么糟糕?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嗎?
徐:中國人的精神狀況不佳,與生理因素無關。實際上,像精神分裂癥這樣的發(fā)病率是始終保持不變的。在過去30年當中,發(fā)病率較高的精神障礙是焦慮癥和抑郁癥。
記:您是北京大學的心理咨詢師,請問大學生們的精神狀況怎么樣?有具體的案例與我們分享嗎?
徐:大學生的精神障礙問題,在許多人看來不算特別嚴重,但在我看來卻是觸目驚心,因為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之外,一項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干預,這方面的案例不少。
2016年7月,我正在國外度假,一名學生給我發(fā)來一條微信,內容是:“我現(xiàn)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藥水,不知道滋味如何?!彼且粋€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所以我趕緊回復,問他神奇的藥水是什么。他告訴我,是氰化鉀,喝下去10秒鐘致命。我立刻實施遠程危機干預。這名學生獲救了。他是一名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
2016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上晚課,接到一位心理咨詢師的電話。他說有個來訪者是學生,現(xiàn)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殺。我問清事情原委,啟動危機干預程序,在宿舍里找到這名學生,把他緊急送到醫(yī)院搶救。幸運的是,他也獲救了。我認識這名學生已經(jīng)4年了,入校時他非常優(yōu)秀,進入北大后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排名學院第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了嘗試自殺的經(jīng)歷。4年來,我們心理咨詢中心、他的父母、所在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他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但都不管用,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后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yè),退學回家。
記:為什么都是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
徐:對,這是大學生精神障礙發(fā)病的一個顯著特點。有個剛入校不久的高考狀元告訴我,他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所以他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還有一名同學告訴我,學習好、工作好是他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他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他就開心了,他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他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在各方面表現(xiàn)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基礎教育難辭其咎
記: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前途遠大,為什么會出現(xiàn)精神障礙?
徐:我認為這些孩子患了空心???
記:什么是空心病?
徐:“空心病”是我命名的一種病。它看起來像是抑郁癥,癥狀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歼@種病的人如果到醫(yī)院精神科檢查,一定會被診斷為抑郁癥,但問題是,治療起來什么藥物都無效。治療中,精神科醫(yī)生有個撒手锏,就是電抽搐治療,任何抑郁癥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卻沒用。
記:為什么您用“空心”這個詞而不是別的詞命名這種?。?/p>
徐:這是形象的說法,蠻恰當?shù)?。患空心病的人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就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孩子,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贊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注意,他們不是真的想自殺,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活下去,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他們的核心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做心理咨詢時,經(jīng)常有大學生跟我說這樣的話:“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學習?!薄拔也恢牢覟槭裁匆钪!薄拔椰F(xiàn)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想法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生命。他們的疑惑不是剛剛產(chǎn)生的,最早從初中階段就有了,只是現(xiàn)在才做出決定,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對于一個危機干預者和一個心理咨詢師來說,我也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zhàn),因為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對空心病患者統(tǒng)統(tǒng)無效。
記:您認為學生患空心病跟教育有關系嗎?
徐:大約從2000年開始,每當寒暑假的時候,大量的學生被送到精神病院,他們網(wǎng)絡成癮、焦慮,有的還有明顯的強迫癥狀,與父母的關系更是瀕臨破裂。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可見真的是沒有辦法了。但是當時精神病院不能收治這些孩子,因為網(wǎng)絡成癮不屬于精神疾病的范疇。這些孩子大多被送到戒網(wǎng)癮學?;蛘哂柧殸I,有的還接受電擊懲罰。我認為這不是教育,而是推卸責任。孩子網(wǎng)絡成癮,明明是家庭和學校的問題,但父母只看到孩子躲到網(wǎng)吧去打游戲,卻不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學校教育就更有問題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師們的工作似乎就是逼著孩子做試卷,學校的最大成就指標就是升學率。有一所學校掛出這樣的標語:“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蔽覀兊慕逃墒裁礃幼恿耍@不是在暗示孩子,為了好的成績可以不惜生命嗎?我在大學里做心理咨詢,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怎么把學生頭腦里這樣的價值觀扭回來!我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你周圍的同學是你的敵人嗎?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
記:中學里也有學生自殺。
徐:沒錯。這些年來,我國自殺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學生自殺率卻在上升。孩子們似乎等不及進大學,在中小學階段就開始有自殺行為了。問題還在不斷惡化,因為預防自殺的措施治標不治本。中小學為了防止學生跳樓自殺,紛紛給走廊和窗戶裝上鐵柵欄。我在精神病院里工作,精神病院就是這樣子,據(jù)我所知監(jiān)獄也是這樣子的。只要看住孩子,不讓他們出事就行,好像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不重要,考上大學才重要,所以,我在高校中的心理咨詢室來訪者很多,因為問題是積累出來的。
記: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學生精神狀況堪憂,是中小學心理健康問題的集中體現(xiàn)?
徐: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大學生的精神障礙可以追溯到童年階段。
記:那么,什么樣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有自殺傾向呢?
徐:在一個初步的調查中,我對出現(xiàn)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評估這些孩子來自于哪些家庭,父母是什么職業(yè)。結果令人吃驚:中小學教師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自殺傾向!這是一個以38名學生的危機樣本為基礎的研究,其中50%來自于教師家庭。對照組是沒有出現(xiàn)精神問題的孩子,只有21%來自教師家庭。
記:為什么教師的孩子出現(xiàn)這么多問題?
徐:我覺得,一切向分數(shù)看,忽視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或許已經(jīng)成為不少教師的教育觀。他們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同樣甚至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fā)的主要原因。在與患空心病的大學生交流時,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父母和老師沒有能夠讓他們看到一個人怎樣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這是他們患空心病的根本原因。
記:您認為好老師應該是什么樣的?
徐:國慶假期期間,我?guī)W生們去萬安公墓,因為我要和學生一起找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在公墓中看到了一個很獨特的衣冠冢,墓碑上的名字是尹荃。尹荃是一名小學老師,1970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她沒有子女。1989年她的學生為她在公墓買了墓地,碑文上寫著:“四十年來,循循善誘,陶鑄群倫,悉心教職,始終如一……無辜蒙難,備受凌辱。老師一生,坦蕩清白,了無點污,待人誠懇,處世方正,默默獻身教育事業(yè),終生熱愛教師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是什么讓學生們對恩師念念不忘?碑文寫得明白。更難得的是,后來有三名學生將自己的墳塋永遠地置于恩師墓前。這樣的老師就是好老師。
別讓金錢壓制心靈
記:您認為家長應該怎么做?
徐:我覺得家長都太焦慮了,尤其是中產(chǎn)階層的家長。他們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培養(yǎng)孩子,讓孩子學習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真的有用嗎?重視家庭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你的方向對不對?如果方向錯了,豈不是適得其反?如果父母專注于賺錢,以為錢能買來一切,只要有錢,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但這種情況下你的內心是空的,父母就會變得越來越焦慮。另外,父母們對孩子不要太專制,要給孩子自由,這樣孩子才有發(fā)展自我意志的機會和空間,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并在這條路上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記:許多家長以自己賺多少錢來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以孩子賺多少錢來衡量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徐:這樣的衡量標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危險的。人要有掌握金錢的智慧,否則金錢會反噬你。掌握世界上大部分財富的美國,精神障礙發(fā)病率為26.4%,是全球精神疾病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50%以上的人在一生中會有一次焦慮癥發(fā)作或者抑郁癥發(fā)作。由此可見,用金錢衡量成功是非?;闹嚭陀薮赖?。有錢是挺好的,但是不要讓財富成為我們心理壓力的源頭,成為我們生活不愉快的原因,對吧?我覺得家長要清楚,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記: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徐:我覺得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去做值得學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們要身體力行,為人師表,我們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shù),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chuàng)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
記:您認為家長應該從觀念上有哪些改變?
徐:這是一個大話題。我認為,在時代迅速變化的當下,家長們至少不要太自以為是了,你有你生活成功的經(jīng)驗,但是你的經(jīng)驗是在你的那段人生中獲取的,未必適合現(xiàn)在。
記:您認為父親和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怎樣分工?
徐: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父親和母親的影響缺一不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男孩之所以成為男孩,女孩之所以成為女孩,是他們向自己父母認同的結果,那么男孩是不能沒有父親在場的,女孩是不能沒有母親在場的。所謂認同,就是我向父母學習。所以,父母經(jīng)營好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孩子就會從父母那里學到怎樣去擁有自己美滿的婚姻和家庭。父母把這些事情做好了,我很難想象一個孩子會不幸福;但如果這些環(huán)境沒有營造好,我很難想象孩子不出問題,原因很簡單,他真不知道該怎么做。
記:最后,請您給本刊讀者兩句忠告吧。
徐:我給家長朋友們的忠告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給他自由,然后傾聽他的聲音,給他你的建議,由他自己做決定,讓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