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波蘭特派記者 邢曉婧
走進位于華沙市區(qū)的起義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電話機。一個小男孩拿著聽筒,安靜傾聽的模樣引起了《環(huán)球時報》記者注意。等他掛上電話,記者上前攀談,他說他在聽“一個老奶奶打德國壞人的故事”,這段故事讓他“感到難過”。
1944年8月1日,華沙起義爆發(fā),5萬名波蘭地下軍在數(shù)十萬華沙人民的支持下,頑強抵抗納粹德國。這場戰(zhàn)役持續(xù)63天,雖以失敗告終,卻成為二戰(zhàn)史上歐洲最具標(biāo)志性的一場戰(zhàn)役,華沙起義博物館完整記錄下了這段壯烈歷史。據(jù)《環(huán)球時報》記者觀察,這樣一座頗為沉重的博物館吸引了很多年輕人,有小學(xué)生,也有青少年,還有推著嬰兒車的年輕父母。記者不禁好奇,這是如何做到的?波蘭的愛國主義教育又是如何開展的?
“我們是受過打擊的,”華沙起義博物館館長卡羅爾告訴記者,2004年博物館剛剛面向公眾開放時,他們組織當(dāng)?shù)刂行W(xué)生前來參觀,還特意安排了歷史講座,沒想到“孩子們呼呼大睡”,這讓他們意識到——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要找到讓年輕人接受的方式。
聆聽年輕人的聲音是重中之重,聽說“年輕人覺得3D電影很酷”,博物館便決定投其所好,帶領(lǐng)40名專家耗時兩年完成了電影《毀滅之城》,影片首次以3D影像真實再現(xiàn)二戰(zhàn)后華沙的廢墟場景??_爾說,這樣做的效果很好,波蘭年輕人以前認為二戰(zhàn)帶來的傷害不過是房子倒塌而已,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部3D影片了解到了更深刻的歷史。
臉書也是和年輕人溝通的重要平臺,在華沙起義博物館建立的頁面上,有人說“想用更生動的方式認識歷史”,博物館方面就想到“寫歌”。他們聯(lián)合其他博物館、歷史學(xué)家和音樂家,為年輕人“量身訂制”了一批“新式紅歌”??_爾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他們把包括華沙起義在內(nèi)的波蘭歷史寫成歌詞,譜上R&B、爵士、饒舌這類受年輕人歡迎的曲子。這種形式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不少人開始寫原創(chuàng)作品。今年8月1日,恰逢華沙起義73周年,博物館將牽頭組織一場音樂會,屆時新老紅歌作品將同臺呈現(xiàn),有望再圈一票年輕粉絲。
此外,為迎合波蘭年輕人對跑步和騎行運動方式的喜愛,幾家博物館還審時度勢設(shè)計出“歷史路線”,吸引年輕人沿著先人足跡,在運動中對話歷史人物。“我們不會一上來就把沉重的歷史擺在年輕人面前,”卡羅爾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他們在歷史主題的音樂會、跑步或騎行中體會到樂趣,自然而然會萌發(fā)對歷史的興趣。那么就會來博物館,閱讀歷史書籍、和朋友討論,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獨特認識,無形中建立起愛國心?!痹凇董h(huán)球時報》記者看來,波蘭這種對年輕人的良苦用心,寓教于樂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也值得中國借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