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隆 編
直立行走要求人類的骨盆變得更窄小,但小骨盆的女性要想產(chǎn)下腦容量更大的嬰兒就更加困難了。
環(huán)顧地球這個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不得不說,人類種族的獨特性是令人驚嘆的。我們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物種,能夠創(chuàng)作書籍、從事科學研究、建造摩天大樓。在人類的進化史上,智力必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果沒有聰明的大腦,原始人類就不會在成為更好的捕獵者的同時避免自身成為獵物。更重要的是,不斷提升的智力促進了原始人類之間的相互競爭:智商更高的人更有吸引力,也善于在復雜的群體中謀取更高的社會地位。眾所周知,這種智力競爭會讓人的認知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不過,不為人知的是:女性行走和奔跑的需求對于后代智力發(fā)育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智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腦容量的增加。對于兩個完全不同的人,腦容量對智商高低的影響占了16%。因此,要想變聰明,增加腦容量似乎就是最簡單的方式。而當腦容量增加時,承擔孕育后代任務的女性必須進化出更寬大的骨盆來生育這些大腦袋的孩子。
問題在于,人類同時還存在著另一個進化方向——雙腿直立行走。促成人類直立行走的原因有多種,但是和大多基于生存優(yōu)勢的假說一樣,這一理論也備受爭議。但是,顯然直立行走不需要太大的骨盆,由此可見,這兩種生存壓力下的進化趨勢截然相反。女性在雙腿直立行走和生育頭圍相對較大的孩子的雙重需求下進化出了不可思議的平衡:如果骨盆再大一點點,她們就無法正常行走和奔跑,只有達到平衡才能保證安全。正因為此,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分娩對于人類來說更加危險。盡管現(xiàn)代醫(yī)學已經(jīng)如此發(fā)達,仍然有不少女性死于分娩,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智力對于人類是多么重要,以至于冒著巨大的風險也要生育腦袋更大的后代。
大自然利用一些重要的策略讓人類克服了這種進化上的限制:組成嬰兒頭蓋骨的幾片顱骨可以移動,使得嬰兒頭部可以在母親分娩、骨盆暫時分開時順利娩出,又能給嬰兒時期腦容量的劇增提供空間。另一個關(guān)鍵的適應性進化來自于大腦本身的工作方式:進化使得人類在出生后才慢慢通過學習來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而非一生下來就能獨立生活。
幼雛一經(jīng)孵化即可四處尋找食物,小馬出生后數(shù)小時就能奔跑,然而,人類卻需要數(shù)十年才能獨立生活。按理說,父母這種無微不至的投入,到子女青春期就該結(jié)束,但到現(xiàn)在,這一時期可能要延續(xù)到子女33歲研究生畢業(yè)。究其原因,至少部分是由于我們的大腦直到成年后才發(fā)育成熟。在所有腦容量較大、發(fā)育緩慢的哺乳動物中,我們的腦容量是最大的,也是發(fā)育最慢的。出生時我們懵懂無知,但擁有令人驚奇的學習能力。如果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之后才變得聰明,那就不用帶著那么大的腦袋出生了,女性的骨盆就可以進化成最大化利于行走的大小,而我們的大腦則在出生后開始迅速增長。
如果我們從一而終、不去適應環(huán)境,那么女性骨盆可能會更大。如果沒有骨盆的尺寸限制腦袋的大小,人類的智商可能會更高,但這種高智商受到限制,只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奏效,因此不夠靈活。但事實最終證明,這一生物力學需求卻變成了我們?nèi)绱寺斆鞯牟糠衷?。就同其他很多?chuàng)造性的成果一樣,給予一定的限制條件才催生了更有價值的產(chǎn)物。
這看起來很矛盾,但正是剛出生時的柔弱無助才是讓人類成為天才的關(guān)鍵。
●資料來源:《環(huán)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