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 龍
鄭 雪先生
鄭雪先生是黃梅戲界資深的音樂工作者,原名鄭炳照,字銘萱,號淮源村夫,1911年2月出生在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平氏鎮(zhèn)一個較富有的書香之家。他天性聰慧,勤奮好學,愛詩文、擅書法,喜弄古箏。12歲赴開封市就讀于河大附中。1931年配合紅軍游擊隊,處死了平氏區(qū)惡霸,后只身外逃。1937年經人介紹輾轉北平,投京劇名旦荀慧生弟子魏效勛(教唱工)、張子旗(教拉京胡)門下學藝。1939年流亡到安徽的潛山、桐城一帶。次年9月,和當地京劇愛好者陳金奎班子等人,成立抗日建國京劇團(由原大四喜劇團改名),主拉二胡。1941年到前線劇團拉琴,宣傳抗日。1942年在國民黨176師527團同樂會操琴,曾以藝人身份掩護過不少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1946年后,在安慶以做小買賣為生,結交了許多京劇、黃梅調藝人及票友。1949年,他與陳炳炎、程積善等,籌建以安慶大觀樓為名的黃梅戲劇團(劇團于1951年更名“勝利黃梅戲劇團”)。
鄭雪曾受師京劇名門,具有深厚的音樂理論修養(yǎng)和吹拉彈唱的才能。他進入黃梅戲界后,曾與眾多老黃梅戲演員及嚴鳳英合作演出,潛心研究和改進黃梅戲音樂。他所配曲、記譜、作曲的劇目唱腔有:《李二嫂改嫁》、《南冠草》、《天仙配》、《拜月記》、《虹橋贈珠》、《鐘離春》、《楊門女將》、《漁網會母》、《秦香蓮》、《蔡鳴鳳辭店》、《二龍山》、《岳洲渡》、《梁紅玉》、《三姐下凡》、《金麟記》、《秦雪梅》、《張羽煮?!贰ⅰ犊兹笘|南飛》等。
1952年11月,鄭雪所在的安慶市勝利黃梅戲劇團,與安慶市民眾黃梅戲劇團聯合演出,由嚴鳳英主演、鄭雪主要伴奏的劇目《柳樹井》參加了華東戲曲匯演一舉獲獎。
1956年在安徽省首屆戲曲會演中,安慶市勝利黃梅戲劇團獲得多項獎,田玉蓮榮獲演員二等獎,金劍華榮獲演員三等獎、老藝人程積善榮獲表演獎;音樂方面獲集體二等獎,鄭雪榮獲個人獎。在會演劇目由鄭雪譜曲、記譜、配曲和設計的部分唱腔中,因樂曲高雅新穎、表演真摯感人、地方風韻濃厚,博得觀眾一致喝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安慶勝利黃梅戲劇團的鄭雪,一舉成為嚴鳳英、田玉蓮、程積善、金劍華等一代名人的伴奏樂師。
1956年秋,安慶勝利黃梅戲劇團改為安慶黃梅戲二團,鄭雪除繼續(xù)研究探索黃梅戲的音樂外,還移植了京、豫、揚、越等劇種的唱腔表現手法,對黃梅戲說白、分韻以及八板、火工、單雙哭介、行腔等調都作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
1958年底,鄭雪調入安慶市藝術學校(現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任戲曲教研組長。先后編寫了《黃梅戲音樂知識》、《黃梅戲譜曲法》、《黃梅戲三弦教材》、《黃梅戲唱工講話》、《黃梅戲史話》等書。他業(yè)精藝深、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平易近人,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演員和樂師,如:董文霞、胡靜、丁紹復、汪金才、陳禮旺、王世慶等。
鄭雪作曲的《李二嫂改嫁》、《南冠草》曲調,當年已成為經典唱段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傳唱。在唱腔的特色和運用上,鄭雪先生曾在1955年勞動節(jié)當天如此寫道:“我們這次演出的《南冠草》和《李二嫂改嫁》在唱腔方面,除請教老藝人外,采用了些昆曲、評劇、川劇、廣西調子戲、越劇、秦腔、豫梆等作為參考,并搜集一些流行在廣大勞動人民中的地方風格的各種小調,《李二嫂》的唱腔中這些味道較多。這是試探性地對曲調進行整理和改革,不過限于音樂水平淺陋,所以心與愿違,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來表達劇中人物的個性和思想情緒;我們是抱定了拋磚引玉的態(tài)度,希望愛好黃梅戲的同志們,不吝金玉,多予指教!使我們得到學習機會,冀可逐步改進和提高!”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鄭雪作曲的《金麟記》一劇,在真假牡丹角色的唱腔上、真假包公的唱腔上,都很有個性,很有特色,上口好聽,成為劇團看家戲。
特別是1961年移植京劇《楊門女將》,由鄭雪用黃梅戲聲腔進行編曲,其唱腔更加濃郁、純樸、風格特異。該劇由原安慶市黃梅戲青年隊搬上戲曲舞臺,陣容整齊、滿目錦繡,在合肥、安慶等地演出均受到省、市領導、專家的高度贊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弟子陳禮旺在原稿的基礎上重新整理并拍成黃梅戲舞臺藝術片,廣泛播映,成為黃梅戲歷史上第一部“文武戲”雙全的影片。
鄭雪先生不愧是黃梅戲音樂從“調”到“戲”的耕耘者!令人惋惜的是,“十年”浩劫中,鄭雪被迫害致殘,于1975年12月10日在安慶含冤逝世,享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