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琦
導語:
《摔跤吧!爸爸》的火熱,不僅從某種意義上給中國電影人們提了一個醒,更讓人們看到了口碑在電影市場上“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電影市場都存在著片子越罵越火等各種怪相,如今《摔跤吧!爸爸》靠著口碑成功逆襲,是否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向著口碑時代邁出了一大步呢?
口碑影響電影,這似乎是一個人盡皆知的事實。
然而這并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至少在中國電影市場,它經常會失效。
中國電影市場之怪相
在中國,差口碑有時非但不會拖垮一部電影,甚至還會讓它越來越火。
以《小時代》第一部為例,這部影片在豆瓣評分低至 4.7,有 30%的人都給了最低分一顆星,網(wǎng)絡上對其的聲討更是從未間斷,但它最終仍收獲了將近5個億的票房。
而第一部的爛口碑也絲毫沒有影響此后的作品,續(xù)集也同樣在罵聲中大獲全勝。
在上映過程中甚至還出現(xiàn)了這樣的怪相:隨著罵聲越來越高,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反而越來越多。
不少人給出的理由是,大家都在罵,那我倒想看看有多差。
相反一些叫好聲一片的電影,卻始終沒能殺出一條血路。
收獲諸多國際大獎、上映后獲得觀眾一致好評的《鋼的琴》,僅僅上映了一個月就下線,總票房只有641萬,可以說是相當慘淡了。
而就在《小時代》系列呼風喚雨的日子了里,包括《十二公民》、《闖入者》等優(yōu)秀的影片,卻在一片叫好聲中遺憾退場,就連很多明星、影評人站出來為其吶喊,都無力回天。
這些年真正靠口碑發(fā)酵獲得好票房的電影則寥寥無幾,算上這次的《摔跤吧!爸爸》,大多數(shù)人能回憶起的,大概也只有《大圣歸來》了。
爛片為什么越罵越火?
那么為什么在歐美市場很有可能決定一部電影生死的口碑,在中國卻屢屢無法奏效,有時甚至還會有反效果呢?
我認為原因大概有三。
第一,長期以來,好口碑并不是中國觀眾選擇影片的主要原因。
根據(jù)《華誼電影研究院:2015年國慶檔電影觀眾消費行為報告》的數(shù)據(jù)顯示,只有不到兩成的觀眾會因為口碑好壞,而決定是否選擇一部影片。
其他大多數(shù)選項,都與片子的質量沒有太大的關系。
也就是說,在宣傳、明星數(shù)量、電影類型上具有天然優(yōu)勢的《小時代》、《長城》對觀眾的吸引力,要大過《十二公民》等口碑電影。
除此之外,在中國,“進影院”這一行為的社交屬性,還遠遠大于藝術欣賞等。多數(shù)觀眾選擇走入影院,都是出于朋友聚會、情侶約會等目的。
在中國,女性觀眾因為電影是朋友都在討論的熱點話題,而選擇觀看的占比達到41.6%。男性則比女性更愿意因為“另一半想看”而被動消費一部電影。
在這種情況下,比起電影本身的好壞,能否完成社交目的才是更多人所看重的。
對于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來說,《梔子花開》顯然比《闖入者》更容易成為其選擇的對象。
第二,電影口碑本身水分較大。
和國外不同,中國并沒有建立起面向全體受眾的、比較有公信力的電影口碑平臺。
很多票務平臺所提供的電影評分水分較大,無法真實反映電影的質量;豆瓣等雖然相對公正,但受眾面較窄,并非面對全體觀眾。
而盡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的評價的確可以較好反映一部電影的口碑,但事實上,90后是最愛發(fā)表自己對電影看法的觀眾,占到了7成,其中女生又占了大多數(shù)。這部分觀眾恰好是《小時代》等影片的目標受眾,評價自然會帶一些傾向性。
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雖然我們看到關于爛片常常是罵聲一片,可反過來為其搖旗吶喊的也不在少數(shù)。
第三,槽點也能成為電影的一大賣點。
傳播學研究顯示,在互聯(lián)網(wǎng)語態(tài)環(huán)境下,人們很容易形成追熱點、找槽點的心態(tài)。
觀眾對于一部電影的大力吐槽,反而容易形成這樣的熱度,看熱度高的爛片反倒是成了一種“時尚”。
一方面看爛片所帶來的共同話題會成為社交中的一種談資,另一方面大面積的吐槽反而會勾起觀眾的興起:想看看究竟有多爛?
甚至還有片方看重這一點,做起了“反向營銷”。
《富春山居圖》上映期間也是罵聲一片,官方微博居然順勢宣稱:“歡迎大家客觀地吐槽,能帶給您快樂,是我們孜孜以求的?!?/p>
大家的吐槽反而成了免費營銷。
口碑電影時代終將到來?
說了那么多,中國電影市場豈不是一片灰暗、毫無希望了?
倒不必如此悲觀,因為諸多數(shù)據(jù)顯示,《摔跤吧!爸爸》并不是一個孤例,雖然作用還不見得十分明顯,但口碑正在逐漸影響著中國的電影市場。
這一點,早在2016年就已經“初見端倪”。
被稱為“2016年第一爛片”的《封神傳奇》,上映首日票房7930萬,令博納影業(yè)開心不已。可好景不長,隨著口碑的不斷下跌,票房的增長也陷入了停滯。
最終這部博納影業(yè)保底10億、豪言破25億的電影,最后只能以3億慘淡收場。
同年10月,郭敬明帶著新作《爵跡》再度來襲,可在爛口碑的影響下,這部電影最終慘敗《湄公河行動》,虧了不少錢。
到了2017年的春節(jié)檔,口碑所帶來的影響更為直接。
今年春節(jié)期間共有四部電影上映,其中《西游伏妖篇》與《大鬧天竺》憑借前期所積累的人氣,在預售階段完勝《功夫瑜伽》與《乘風破浪》,在大年初一、初二票房遙遙領先。
可電影上映幾天后,口碑的作用顯現(xiàn)了出來。
更合家歡題材的《功夫瑜伽》與質量上最過硬的《乘風破浪》(四部電影中口碑最好的),在大年初四完成了逆襲,票房漲幅、占比均占據(jù)巨大優(yōu)勢。
再到這次的《摔跤吧!爸爸》,更是完成了絕地翻盤,靠著好口碑居然碾壓了萬眾期待的《銀河護衛(wèi)隊2》。
盡管以不多的樣本得出一個“中國電影市場要邁入口碑時代了”的結論還為時尚早,但這背后卻切切實實發(fā)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
第一,參與口碑傳播的主體更多了,也更權威了。
如上文所說,受傳播平臺、傳播主體影響,電影口碑本身難以客觀反映影片狀況。但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越來越多更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開始加入到電影口碑的傳播過程中。
例如《摔跤吧!爸爸》上映后,馮小剛導演親自為微博稱贊了這部電影;《人民日報》也專門刊文盛贊該片,這些影響力如此之大的個人、平臺,都會對受眾產生較大影響。
換句話說,隨著他們對于輿論的帶動,爛片越罵越火的邏輯,也能作用在好片身上。
第二,觀眾本身正在變得成熟。
雖說社交因素還是中國觀眾選擇電影的主要考量,但這些年受國外好片的影響與熏陶,國內觀眾在電影鑒賞方面也有所提升。
簡言之,就是不好糊弄了。
也許在單次觀影選擇中,口碑起到的作用還不是特別大,但在某個導演、某個演員身上吃了太多次虧之后,觀眾在下回的電影選擇中便會有所考量。在同期還有其他影片可以選擇的情況下,觀眾也能基于自己的觀影體驗做出更好的判斷。
例如王晶靠幾部《澳門風云》賺得盆滿缽滿,可觀眾的信任也被透支,到了《王牌逗王牌》時就撲得一塌糊涂。
第三,選擇更多了。
上一個點想要成立,有一個關鍵的點在于有其他的電影可以選。
像《小時代2》、《小時代3》上映期間,同檔競爭的只有《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京城81號》等同樣質量不過硬的電影,難對其造成影響。
而到了《爵跡》上映時,《湄公河行動》這部高口碑電影就分走相當多的觀眾。
在大多數(shù)中國觀眾進影院次數(shù)有限的情況下,同檔期如果有好片,那好片的口碑必然會對爛片產生沖擊。
歸根結底,其實就一句話:中國觀眾不傻,中國觀眾也在期待好電影。
最后,我想說,口碑時代的正式到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國觀眾大規(guī)模走進影院不過十幾年的時間。
我們不必太過悲觀,但也不能因為這條路很長就放棄對于好電影、好口碑的追求,因為就像史航這條微博說的,這上面可能系著中國電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