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余,王燦陽,黃雙茂,張榮君,李國花
(福建省晉江市醫(yī)院,福建 晉江362200)
活檢標本胸苷激酶-1水平檢測模式的建立及在消化道疾病篩查中的應用初探
李永余,王燦陽*,黃雙茂,張榮君,李國花
(福建省晉江市醫(yī)院,福建 晉江362200)
目的 為更好地在臨床開展消化道腫瘤篩查,建立一種全新的觀察模式。方法 利用反應細胞增殖的特性,測定不同疾病的組織活檢標本胸苷激酶1(TK1)濃度,結果經SPSS19.0統(tǒng)計分析。結果 不同組別檢測結果具有明顯差異(F值17.026,P<0.001)、尤其是腫瘤組;齊化數(shù)據與血清研究比較有3-4個數(shù)量級單位改變幅度。結論 可疑病例活檢標本TK1檢測在消化道疾病判別中展現(xiàn)的臨床診斷意義,表明其成為一個新型、簡便、快速、靈敏的早期預警模式的良好價值。
胸苷激酶1;活檢標本;消化道疾病
(ChinJLabDiagn,2017,21:0986)
消化道是腫瘤好發(fā)部位,統(tǒng)計數(shù)據表明近年來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前列且呈上升態(tài)勢,其中胃癌在福建更居榜首[1,2];但賴以診斷的病理學檢查技能依從性大、報告周期長,常常限制了其早期發(fā)現(xiàn)病變的時機、尤其基層醫(yī)療單位條件不足時更難以起到初級預警的重要作用,對人民健康及社會經濟造成較大的傷害及負擔。本題擬通過與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密切相關的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1,簡稱TK1)的檢測來反應相應的細胞增殖程度,期待借以建立一種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能定量跟蹤的快速預測模式,報告如下。
1.1 標本來源 收集某醫(yī)院擬行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齡 28-57(40.78±8.91)歲。
1.2 測定方法 消化內鏡平行采集目的部位活體標本2份隨機分別送檢(每份約6.736 mg):一份置甲醛固化液送病理檢查;一份用磷酸鹽緩沖液(PBS)沖洗后于微量容器中送實驗室。組織標本原瓶二次清洗標本后加入0.5 ml保存液進行勻漿,分離后提取上清液移置密閉微量容器-35℃保存。待檢標本經自然復融及室溫平衡20 min,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盒和瑞士TECAN-Sunrise酶標儀檢測TK1水平。所有操作遵照行業(yè)規(guī)范或操作說明嚴格執(zhí)行。
1.3 統(tǒng)計方法 標本檢測結果按對應病理診斷分為正常、炎癥、腫瘤等三組,數(shù)據通過SPSS19.0軟件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病理診斷組別間的胃組織標本TK1水平如表1所示,經方差檢驗one-way ANOVA分析(齊性Levene檢驗P=0.059,選擇Dunnett T雙側檢驗)顯示總體差別具有顯著性,F(xiàn)值17.026,P值0.000。其中腫瘤組較二者明顯升高、差別存在顯著意義(P值均為0.000,P<0.005);而炎癥組雖然在平均值上也高于正常組,但統(tǒng)計結果差別不大(P=0.854)。
細化分析炎癥組中的不同類型,可觀察到不同病理亞組間其TK1活性的差異(前統(tǒng)計差別不大且Levene檢驗P=0.063,選擇T檢驗):淺表性炎癥可見整體增高(t值4.13,P<0.05);而萎縮性炎癥標本基本與正常水平接近(t值1.13,P>0.05),只有其中伴化生的5例標本輕度升高。
表1 不同組別TK1水平(單位:pg/g)
2.2 比對國內血清研究結果[6-8],將組織TK1測定單位轉換(胃腸新鮮比重0.842[3])如表2所示:與對照組比較,血清標本TK1增幅良性疾病1.22-2.45倍、惡性腫瘤3.21-4.02倍;而組織增幅為6.25和183.69倍。
表2 消化道疾病不同標本間TK1的水平比對
3.1 眾所周知,早期診斷是治療腫瘤的關鍵。但自然人群篩查依從性差,有時重點對象實際參與率僅為5.2%[4],難以達到發(fā)現(xiàn)癌前病變目的;伺機性篩查效率高但普通模式對病理醫(yī)師依賴性高,不利于快速檢測及基層開展。TK1 是一種嘧啶補救途徑的激酶,與DNA的合成、細胞周期密切相關,在細胞的G1/S 期交界處開始升高,持續(xù)升高到G2或M期;正常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維持一種“穩(wěn)態(tài)”,故細胞內及體液中的TK1含量極微或檢測不到,但腫瘤組織伴隨著細胞的急劇增殖而明顯升高;國內外不少以血清TK1檢測作為腫瘤篩查監(jiān)測手段的報導有大致看法[5-9],但更直接地采用免疫組織化學等方法的探討仍比較罕見——本研究通過組織標本TK1檢測結果對比顯示不同組別確實存在顯著差異(F值17.026,P<0.001)、尤其是腫瘤組有明顯改變,認為可借助TK1這一細胞增殖特性作為腫瘤預警的手段;與嚴宏等以病理TK1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客觀指標及炎性變化跟蹤觀察的意見一致[10]。
3.2 傳統(tǒng)的腫瘤檢查常需要病理確認,但病理學檢驗專業(yè)素養(yǎng)依賴性高且主觀差異性較大、報告周期較長,不利于常規(guī)篩查的開展;在當前病理醫(yī)師緊缺背景、尤其基層醫(yī)療單位尋找更為便利的方式具其現(xiàn)實意義——王朝敏等研究認為,血清TK1篩查能取得較病理組化染色結果更為出色的表現(xiàn)[11]。而本實驗的數(shù)據體現(xiàn)出與血清研究相似的結論,TK1增高幅度與消化道疾病惡性程度成正向關系;并且在病變的組織標本中這種改變更為突出:不僅良性疾病有明顯升高,惡性腫瘤更是翻了近200倍——究其原因,主要有實體部位血液循環(huán)狀況不同、病變細胞胞質外泄程度不一及大量外周血液稀釋等原因造成,可見直接組織標本檢測明顯優(yōu)于血清TK1篩查的價值。
3.3 實驗細化觀察到萎縮性炎癥組中伴化生標本TK1水平較不伴化生者明顯增高,與徐永玲等的長期隨訪“胃炎、胃癌前狀態(tài)、胃癌前病變及胃癌的黏膜活性變化”結論相符[12],提示TK1活性作為判斷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傾向指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但淺表性炎癥病例的升高,以及實驗中正常標本TK1水平組織與血清間的量級差(就其pmol/g和pmol/L單位差別為130倍)是否如部分學者提出的“正常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炎癥、應激狀態(tài)等)也會出現(xiàn)TK1一過性的增高,因而不能排除體內TK1增高可能部分是由于人體免疫系統(tǒng)被激活所致,而不僅是由腫瘤細胞生成”[5,9]的觀點,有待進一步考察。但無論如何,“越接近腫瘤復發(fā),TK1水平越高”,臨床采用TK1濃度反應細胞增殖程度作為早期腫瘤的篩檢和監(jiān)測,“可比影像技術至少提前9個月預測風險”[5];組織標本量化模式,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和不同階段、不同程度有明顯差別,作為前期篩查基本能達到病理組織行為學識別水平。
綜上所述,對可疑病例進行直接組織標本檢測模式在消化道疾病判別中有很好的診斷意義;雖然本次觀察例數(shù)偏少,其顯現(xiàn)的定性、定位價值表明可成為一個全新、簡便、快速、靈敏的早期預警模式,更早地檢測到微小腫瘤的生長信息、對診斷消化道腫瘤及其他系統(tǒng)疾病有所幫助,從而為患者爭取最大的治療機會。
[1]陳萬青,鄭榮壽,曾紅梅,等.2011年中國惡性腫瘤發(fā)病和死亡分析[J].中國腫瘤,2015,24(1):1.
[2]周 衍,肖景榕,周惠娟.2009年福建省腫瘤登記地區(qū)惡性腫瘤發(fā)病和死亡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41(3):393.
[3]石岫昆,鄭智良,尚紅元,等.人體組織比重測定中國人體慣性參數(shù)研究之一[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90,16(6):543.
[4]王燦陽,劉維波,鄒德齡,等.晉江市大腸癌早期篩查項目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12,28(2):155.
[5]Topolcan O,Holubec L.The role of thymidine kinase in cancer diseases[J].Expert Opin Med Diagn,2008,2(2):129.
[6]沈 菁,陳 雯,徐如梅,等.血清胸苷激酶1檢測對消化道惡性腫瘤診斷及療效評估的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5):531.
[7]方 輝,李學良,任一鳴,等.血清胸苷激酶1在胃息肉惡性進展中的變化及臨床價值[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2014,23(8):889.
[8]蔣嬌陽.血清胸苷激酶對胃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3,15(11):1537.
[9]曹 霞,王雅琴,楊娉婷,等.血清胸苷激酶1在26055例健康體檢人群腫瘤風險篩查中的應用[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39(10):1029.
[10]嚴 宏,陳江田,程協(xié)枝,等.胃癌病理胸苷激酶1表達及腹腔化療對其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23):33.
[11]王朝敏,徐道亮,張西志.結直腸癌患者細胞質胸苷激酶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4,43(11):1295.
[12]徐永玲,金 雁,李益農.胸苷激酶——慢性萎縮性胃炎惡變的監(jiān)測指標[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8,20(6):431.
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for the detection of thymidine kinase-1 in biopsy specimens and primary application in the screening of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LIYong-yu,WANGCan-yang*,HUANGShuang-mao,etal.
(JinjiangHospital,Jinjiang362200,China)
Objective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screening of digestive tract tumors,we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observation model.Methods Reflecting the degree of cell proliferation,tissue biopsy specimens of different diseases were determined by thymidine kinase-1 (TK1) levels,analyze the data by SPSS19.0.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17.026,P<0.001),especially in the tumor group;Compared with serum studies,the reduced data has increased of 10000 to 1000 times.Conclusion TK1 detection of biopsy specimens from suspected cases is helpful to the clinical judgment of the digestive tract disease,and would become a new,simple,rapid and sensitive warning model for early cancer.
thymidine kinase-1; biopsy specimens; the digestive tract disease
福建省晉江市科技資助項目2010-3-65,泉州市衛(wèi)生科技計劃2011-575-11
*通訊作者
1007-4287(2017)06-0986-03
R57
A
李永余,男,41歲,在讀碩士研究生,副主任檢驗師,研究方向:腫瘤相關實驗診斷及應用。
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