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寰
高中學生正處于詩情蓬勃、思維活躍、感情豐富的年齡,語言對于他們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可是由于積淀的欠缺、引導的缺位以及在應試背景下畸形的訓練,他們不能或者不會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所想,導致了高中生的作文語言呈現(xiàn)出幼稚化、模式化、精致化的傾向,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喚醒學生語言表達的潛能,教會他們積淀和思考,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內心豐富的人,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進而優(yōu)化作文的語言。
辯證思維能力指的是經過辯證思考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包括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問題、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用變化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等。在作文教學中要想辦法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的能力,讓學生的作文閃爍著思辨的光芒,當有了辯證的思維,學生就再也不會為語言表達的問題而焦頭爛額了。
下面介紹幾種培養(yǎng)辯證思維的途徑:
首先,展開辯論,培養(yǎng)全面地一分為二地認識問題的能力。
辯論是雙方各執(zhí)一種觀點,彼此用充分的理由和豐富的事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揭露對方的思維矛盾,以便使對方信服甚至達成共識的一種活動,它既是一種思維活動也是一種表達活動。
例如: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現(xiàn)代社會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它從過去接打電話、收發(fā)短信的簡單功能,到現(xiàn)在強大的上網(wǎng)功能,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現(xiàn)在學生把手機帶到學校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某中學禁止學生帶手機到學校,違者處分,但依然有不少學生偷偷帶手機到學校;另一所中學允許學生帶手機到學校,卻有部分學生不帶手機到學校。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③明確文體,但不得寫成詩歌。④不得抄襲、套作。
在寫作這篇作文之前,我讓學生展開了充分的辯論,主張“禁止帶手機到學?!钡睦碛捎校褐袑W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自控力不行;手機的搜索功能會使人變得不愿意思考,不愿與同學討論,少了思想碰撞的火花;手機強大的上網(wǎng)功能會誘惑學生去玩游戲,因為游戲總比學習有趣。主張“不應該禁止學生帶手機”的一方的理由有:手機有通訊功能,便于和家長聯(lián)系;手機有搜索功能,便于學習查找資料;人應該有自控力。在想辦法論證自己觀點的過程中,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理由,這本身就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活動,同時聽了對方的理由,才發(fā)現(xiàn)“帶手機是有利也有弊”,學生學會了全面地、一分為二地去看問題。當學生有了全面的思維觀之后,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全面觀,全面的思維才外化為語言表達,比如可以引導學生用“固然(誠然)……但是……因此……”這樣的句式表達對帶手機現(xiàn)象的全面觀,如誠然帶手機方便和家長聯(lián)系,便于查找資料,但是帶手機使很多同學沉迷于手機游戲,使視力受損,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同時變得不愿意思考,不愿意與同學討論,因此我認為在學生自制力不夠強的時候,還是應該通過外在的強制力量禁止學生帶手機。
辯論的活動訓練了學生的全面性思維,全面性思維可以使學生的表達更為嚴謹、縝密,增強說服力,避免觀點的片面性,避免閱讀對象的反駁與證偽,當學生把思維的火花收集起來進行恰當?shù)慕M合,就會成就一篇很好的文章,語言表達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提升。
其次,學會思考質疑,訓練層進性思維的能力。
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動態(tài)的方式思考認識對象,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待問題,用發(fā)展的觀點認識對象,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把握它的發(fā)展趨向。換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從對事物的矛盾分析中得出結論,然后不斷質疑,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使說理的層次增多,使觀點深化,最終穿越現(xiàn)象觸摸到事情的本質,這樣就避免了說理的單一平面化。當學生能夠多層次地說理,語言表達水平自然就得到了提升。如特級教師王棟生曾用下面的一則材料對學生進行了層進式思維的引導。
材料:南京發(fā)生的著名的“彭宇案”,一名青年因扶起一名倒地的老婦反而被訴,法官判決做好事的青年賠償。法官判決的理由是 “不是你碰到的你就不會去扶,既然你去扶了,就必然與你有關”。兩年后,深圳有位老人摔倒后,大多數(shù)路人不敢去扶老人,兩名高三學生搶救了這位摔倒的老人,這兩名高三學生所在學校大張旗鼓地獎勵了這兩位學生。
王老師的層進性思維教學程序大致如下:
1. 先引導學生分析出材料中的幾組矛盾:見義勇為與被判罰款;見人跌倒與不敢相助;學生正常救人與學校高調發(fā)獎。
2. 引導學生找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可根據(jù)學生的關注度來確定,一般情況,學生關注更多的是這對主要矛盾:學生正常救人與學校高調發(fā)獎。
3. 引導學生對主要矛盾進行分析,做了原本正常的事卻被當做英雄,對這個民族而言,是不幸的。
4. 引導學生挖掘主要矛盾產生的原因:為什么見義勇為會成為新聞?為什么僅是盡義務卻會被當做英模?為什么大家都會覺得他們勇敢,為什么學校要獎勵這兩名學生……
5. 引導學生明白三組矛盾的內在關系:三對矛盾是連鎖關系,第一組矛盾引發(fā)另外兩組矛盾,是根本矛盾。
6.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根本矛盾產生的內在原因:為什么一起錯案會引起那么嚴重的后果?大是大非問題可不可“調解”?道德淪喪可不可“和諧”?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到底體現(xiàn)在哪里?
7. 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根本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法制的、道德的、人性的等。使學生認識到每一現(xiàn)象都有其形成的歷史淵源,很多現(xiàn)象不是簡單孤立存在的,要學會分析現(xiàn)象產生的深層原因。
像這樣王老師運用層進思維教學,使學生對事實材料的分析逐步走向深入,寫出來的議論文思路是逐層遞進的,論說是嚴謹科學的,說理是辯證的。
層進性思維教學還可以引導學生在不斷質疑中逐步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質,如我引導學生思考過這樣一則材料:
在蘭州的一條高速公路上,一輛運送葡萄的貨車翻車了,聞訊而來的村民沒有對貨車施以救助,反而興致頗高地將全車二千三百箱葡萄一掃而光。
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思考的:
1. 村民的這種搶葡萄不救助的行為反映了村民的什么品質?引導學生明白村民的自私和貪婪。
2. 村民為什么會有這種貪婪與自私的品性呢?如果這車葡萄翻在大城市,會不會過路的人都會哄搶?引導學生明白這種貪婪和自私是源于物質和認識的雙重貧困。
3. 村民搶葡萄不怕被處罰嗎?引導學生明白國人的“法不責眾”的心理。
4.“法不責眾”的心理僅源于村民的法制觀念淡薄嗎?引導學生明白歸根結底是國家的法律不夠成熟完備。
5. 運葡萄的車翻了大家都去搶,為什么幾乎在同時出現(xiàn)的“鈔票灑落”事件,人們都去幫忙拾取而不哄搶呢?引導學生明白國人心中的“拾金不昧”、“君子節(jié)操”是分大小事的。
2016年9月我校參加了“天一聯(lián)考”,作文是一幅漫畫,畫面內容是:一個人站在水邊捕魚,一條條小魚從他的身邊游過,可他就是不放下漁網(wǎng),因為他心里一直想著要捕大魚??荚囘^后,不少同學用了層進式思維的方式進行構思和寫作的,其中有一位叫吳明坤的同學的思路是這樣的:
1. 漁民為什么不抓小魚?是因為漁民的好高騖遠、貪大求全的心態(tài)使然。
2. 這種心態(tài)是怎么產生的呢?是源自個人的一種不正確的價值觀。
3. 僅是個人價值觀的原因嗎?不是,還源自社會中一種普遍的獎勵機制的導向,“只看結果,不問過程”的庸俗成功學的影響,忽視了對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努力的鼓勵。
4. 漁民為何一心想著抓大魚?是因為社會上有人通過抓大魚一舉成功,使人心生艷羨。
5. 抓到大魚的人多嗎?不多,大多數(shù)人都還是平凡人。
6. 那他為什么去艷羨少數(shù)抓到大魚的人呢?輿論導向的影響,抓到大魚的只是少數(shù),輿論的過度報道這些人的成功,讓人們只看到成功的光環(huán),而忽視其背后“抓小魚”一點一滴虔誠的積累。
就這樣在不斷質疑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層層深入地思考,透過現(xiàn)象逐漸觸摸到事情的本質,從而也就避免了說理的平面化及觀點片面化的弊端,語言表達自然也就思路清晰、思想深刻。
再次,練寫時事感悟類的微寫作,訓練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辯證思維的能力。
“微寫作”因為篇幅短小,針對性強,類似于網(wǎng)絡里的“微信”“微博”,每天都可以讓學生進行訓練。進行時事感悟類微寫作,讓學生對當前社會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文化現(xiàn)象進行探究或評價,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意識,更能訓練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思維能力。學生在寫作中可以通過評說焦點人物,看到人物的精神品質;可以通過社會現(xiàn)象看到時代精神;也可以通過文化現(xiàn)象反思傳統(tǒng)文化。長期訓練下去,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辯證思維的能力定會得到提升。
學生作文的語言是學生思維的直接體現(xiàn),沒有思想自然表達不出來,思維混亂自然表達的語言就混亂,思維清晰表達也就清晰,思維深刻語言表達就會深刻,思維具有創(chuàng)造性語言也就具有創(chuàng)造性。法國批評家布瓦洛說:“你心里想得透徹,你的話自然明白,表達意思的詞語自然會信手拈來。”可見要優(yōu)化作文的語言,一定要從思維入手的。當具備了一定的思維品質,一定會盛開出絢爛的語言之花。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