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wèi)報》6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非正式回收員大軍將塑料瓶挑出垃圾堆 隨著全球對瓶裝水需求的大量增長,人口眾多的亞洲自然成了“排頭兵”。據(jù)估計,2010年至2020年,亞洲地區(qū)的瓶裝水需求將會增長140%,占全球瓶裝水需求總量的三分之一。
其中,中國是領跑者。2015年,全球對于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質瓶子的需求中有28%來自中國。2016年,該國消費者購買了738億瓶瓶裝水,比前一年增長了50億瓶。背后的原因是中產階層的不斷擴大和工資收入的提升。塑料瓶已經變得無處不在。塑料瓶既帶來了經濟機遇,也帶來了環(huán)境挑戰(zhàn)。尤其是中國的大城市都缺乏有效的回收機制,而是依靠非正式的垃圾回收大軍。
回收塑料瓶已經成為人在北京的王青(音)夫婦的主要收入來源。她和丈夫每月僅靠回收塑料瓶便能夠賺到約3000元。這足夠他們租一間小房間,購買食品和必需品。每個月,王青都會到北京北部郊區(qū)的一個專門從事廢品回收的小村莊去幾次,這里回收任何東西,從電視機到空調,從塑料到廢金屬,所有一切都堆成小山。
《垃圾場星球》一書的作者、回收行業(yè)專家亞當·敏特(音)說:“在中國,回收塑料瓶以及整個回收行業(yè)更多是出于經濟動機,而不像西方那樣是出于環(huán)保動機。在中國,很少會看到塑料瓶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尤其是PET材質的瓶子價格更高?!北M管如此,一些中國公民試圖在太多人習慣拋棄文化之前扭轉局面。中國零廢棄聯(lián)盟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毛達(音)說:“在中國,人們幾乎不考慮塑料瓶的環(huán)境影響。由于缺少限制一次性瓶子的政策,中國的塑料瓶使用率很難降下來?!?/p>
此外,也有人認為,與歐美的公益模式相比,目前的模式(非正規(guī)回收大軍)更適合于中國。上海一家可持續(xù)咨詢機構的創(chuàng)始人理查德·布魯貝克(音)表示:“從某種角度來說,非正式的體系更好,因為城市的工人們會拿走回收桶中的一切東西,不會挑三揀四。”▲
(作者本杰明·哈斯,伊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