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臨界”本是物理學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由某一種狀態(tài)或物理量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或物理量的最低轉化條件;或者由一種狀態(tài)或物理量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或物理量。我認為在藝術表現(xiàn)上,這個點就是一種狀態(tài),最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是我個人腦海中形容各藝術形式之間相互轉變的一個名稱。這樣的概念很抽象的來表達出在現(xiàn)今狀態(tài)下藝術所處的尷尬處境,與其說是尷尬,更不如說這就是藝術的最本質的特性——不可分離的轉換性。
關鍵詞:藝術;臨界;狀態(tài)
在中國對藝術的分類,主要應根據(jù)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jù)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筑等),表演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綜合藝術(電影、電視、歌劇、音樂劇等)和語言藝術(文學等)四大類;根據(jù)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綜合藝術兩大類。但是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準。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xiàn)代的藝術分類,就越顯得繁復而且具有爭議。
當代國際語境下對于藝術的劃分并非如此,“Art”一詞是對藝術的總稱。本文就是站在劃分藝術類型的一個大的前提之下,我只有借助“Art”這個分類才能更直觀的來表達我對藝術的臨界狀態(tài)的認知。但我個人對于藝術的分類是有一些不同的意見,藝術的分類雖然有利于人們更好的認識并研究,但也只不過是藝術的不同形式罷了,不過藝術因為它的變化形式而顯得富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雖然當下對于藝術的分類存在很大的爭議,但既然在中國這樣一個藝術范圍內進行種種藝術行為,不可避免的就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來解讀藝術。如前文提到把藝術分類很清楚,很概念化的把她進行肢解。就如同我們拆散某件電子產(chǎn)品,“拆”很容易,但想要把它復原的時候,卻沒那么簡單。這就是一種對于概念化的頑固的思維,我們都在想方設法把藝術進行拆散,但是我真正強烈的感覺到,藝術是一個無法概念化的存在,如果必須把它進行肢解,一定要把它進行肢解的話,那么藝術就是一個臨界的狀態(tài)。 由此筆者提出了藝術分類前提下的藝術不同形式之間存在臨界狀態(tài)這一觀點。
藝術臨界形態(tài)狀態(tài)表現(xiàn)形式在造型藝術臨界于表演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表演藝術臨界于造型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綜合藝術臨界于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語言藝術臨界于造型藝術、綜合藝術、表演藝術??偠灾诜诸惛拍罨乃囆g類型之下,各藝術門類之間具備一個臨界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不是他們本質所定格的,而是隨著時間的,空間發(fā)展和轉換在不斷的進行臨界狀態(tài)的交替之中進行著的。舉例說明,兩個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比如繪畫(造型藝術門類)和音樂(表演藝術門類),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的臨界條件,繪畫可以融入音樂的因素,我們在進行繪畫行為時可以欣賞音樂,音樂會帶來節(jié)奏,讓繪畫更具表演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音樂在進行創(chuàng)作曲譜時,音符之間的那種排列就是一件繪畫作品,音樂再進行表演時,同樣構成了想象空間極大的畫面。
還有成語“如詩如畫”這透露出了語言藝術和造型藝術之間的“臨界”。詩,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的是美的定義,而畫更加直觀的表現(xiàn)出美。都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也許是在這個藝術臨界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最能被人所接受的話吧。電影藝術的發(fā)展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的速度和模式,導演藝術家的涌現(xiàn) ,演員的形象塑造在們個人的心中扎下了根,這都是綜合藝術類型下的產(chǎn)物。然而電影匯聚而又滲透著美術、音樂、語言等等其他藝術門類的鮮活元素,這就使得臨界狀態(tài)的表現(xiàn)更加明顯。電影的如此迅速發(fā)展離不開一個途徑——傳媒。再次引申一個觀點即是當代人類自身壓力的釋放途徑也就歸功于傳媒,它是最為迅速的還是人們壓力的工具或者方式。每個人都有傳媒的功能,每天都在說話,用眼睛來享受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用耳朵來聆聽世界的聲音。這都是傳媒,但是在技術層面上的傳媒,卻需要用機械來代替我們的眼睛,耳朵,甚至是嘴巴,來完成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所不能經(jīng)歷的事情,這就是電影,通過影視的美,在銀屏中來讓人來釋放自己的壓力。當然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進行壓力釋放的時間就被要求越來越少。
藝術的臨界,是每一個藝術類型的相通相連之處,他們的“面對面”的狀態(tài)。藝術臨界的狀態(tài)是永恒的,只是在這永恒之中發(fā)生著變化,藝術就是這樣在不變之中而變化,不論時代是何時代,當代也不是當下,也該更多的看到未來。
參考文獻:
[1]王帆.中西繪畫空間范式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1
[2]劉海平.繪畫的“回歸”[D].中央美術學院2012
[3]孫堯.油畫的筆觸和肌理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2
[4]卓昭妍.繪畫的抽象本性[D].清華大學2011
[5]童雁汝南.穿越形象—西方肖像藝術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2
[6]蘭友利.繪畫的時間性[D].中國美術學院2013
[7]余旭鴻.繪畫與光影[D].中國美術學院2008
[8]張鑫.中西古典繪畫美學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
[9]尚竑.西方繪畫的空間表現(xiàn)及其流變[D].中國人民大學2008
作者簡介:劉星辰(1993.01.08)男,籍貫:河北省唐山市,所在單位: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方向:綜合繪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