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一】
84歲老皮匠
自創(chuàng)“天衣無縫”修補術(shù)
前不久,一位金發(fā)碧眼的老外走進蘇州同德里牌樓旁邊的一家箱包皮革廠,拿出一件破損的皮衣,比劃著請店里的老師傅看看能不能修好。老師傅自信地接過了皮衣,老外有些將信將疑。第二天,當老外再次來到店里取貨時,驚訝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皮衣上的大口子仿佛被擦掉了一般,絲毫看不出修補過的痕跡。
這位老皮匠名叫肖德林,今年已84歲高齡,他自創(chuàng)了一套“天衣無縫”修補術(shù),使得一件件破損的皮具在他手中“起死回生”。很多人并不知道,肖德林最初學的手藝是裁縫。后來,他“陰差陽錯”做起了皮匠。“把破損的皮具修到幾乎‘天衣無縫,這門手藝很見功夫,沒有師傅教我,完全是我在這幾十年間自己琢磨出來的?!闭f起自己的這門絕活,肖德林一臉自豪。
素材解讀
老手藝總是這樣,科學告訴我們,這些老手藝已經(jīng)不適合這個時代,因為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所以它們應該被淘汰;但是文藝的那部分又告訴我們,這是怎樣的工匠精神,這是多美的手藝,我們不該忽略產(chǎn)品的品質(zhì)靈魂,所以又多希望它們可以走下去?,F(xiàn)實中,這些老手藝就在這樣的徘徊中走丟。在傳授手藝的同時,傳遞的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也隨之消逝。
不管時代怎么更替,我們都應該堅持工匠精神,耐心而有韌性。只有這樣,創(chuàng)新才可能出現(xiàn),新事物才可能被發(fā)明。
適用話題
耐心、堅持、創(chuàng)新、榜樣、工匠精神
【素材二】
王珮瑜:只愿分享京劇之美
人稱“瑜老板”的京劇老生演員王珮瑜,最近頻繁跨界,出現(xiàn)在了幾檔綜藝節(jié)目中。先是在《奇葩大會》上教人三級韻,后又登上《朗讀者》的舞臺用韻白朗誦《念奴嬌·赤壁懷古》。她看似在做著與專業(yè)毫不相干的事,但實際上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分享京劇之美,做京劇的傳播者。
從2008年開始,王珮瑜就開始了自己“溫和改革,積極保守”的探索。一方面,她致力于恢復傳統(tǒng)老戲,比如《朱砂痣》《蘆花河》之類的幾十年來幾乎無人再演的劇作,另一方面她試圖用各種創(chuàng)新方式打通戲曲與時代的壁壘,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京劇。
她嘗試了各種招數(shù)?!罢f實話,京劇藝術(shù)有一定門檻,但如果我們只強調(diào)京劇藝術(shù)精深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它大眾化的這一面,就會把很多現(xiàn)代的觀眾拒之門外?!彼羞@些嘗試都帶著王珮瑜對京劇現(xiàn)代化傳播的思考,“我嘗試用年輕人或者是新觀眾迅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傳播和推廣,用大家都聽得懂的方式來講京劇?!睂λ齺碚f,京劇清音會就是“在90分鐘內(nèi)讓更多的人能聽懂京劇老生”。
素材解讀
京劇藝術(shù)在誕生以來的200多年里,一直在不斷地追求創(chuàng)新,去粗存精。梅蘭芳先生有一句名言“移步不換形”,意思就是要推動創(chuàng)新,但不要背離本劇種的本體生命,要在繼承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時下流行的元素很多,唯有激活京劇藝術(shù),才能吸引當下的青年并真正融入這個時代,才能收到傳統(tǒng)藝術(shù)與流行元素結(jié)合后意想不到的效果。京劇老生演員王珮瑜也是在現(xiàn)實當中咀嚼生活、體味生活之后,才在情感上有收獲,在藝術(shù)上有靈感,從而讓傳統(tǒng)戲更生動,新創(chuàng)戲更精彩。
適用話題
傳播京劇之美、傳統(tǒng)與流行、繼承與發(fā)展、堅持不懈
【素材三】
一飯之恩
他苦尋26年找到恩人
1990年底,17歲的達州市渠縣男子歐高云,帶著借來的幾十元錢到深圳打工,潦倒窘迫之下找到了老鄉(xiāng)唐正秀。同樣窘迫的唐正秀每天中午從廠里打一碗飯出來,分半碗給歐高云吃?!皬S里管得嚴,不能拿兩個碗打飯,打飯分給別人吃還不能讓廠里管事的看到,否則就會被開除。”唐正秀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說。這一吃就是半年,直到1991年6月,歐高云找到工作,離開了唐正秀。
后來因為工作變動,歐高云尋找唐正秀一直無果,但這一飯之恩,他始終沒有忘記。26年里,他無數(shù)次尋找唐正秀,但始終沒能如愿。轉(zhuǎn)機在今年2月25日,在西安打工的歐高云在妻子和女兒的鼓勵下,上網(wǎng)發(fā)帖。沒想到當晚就有人打來電話,表示自己認識唐正秀。這次很幸運,2月26日一大早,歐高云就拿到了唐正秀的電話,4月3日兩人終于見面。
素材解讀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因為一飯之恩,歐高云26年到廠里、家里苦苦尋找恩人唐正秀,卻無果。歐高云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發(fā)揚得熠熠生輝!人生,就是不斷地施與受。施恩不望報,受恩永不忘。在我們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有一個人幫了我們,那我們就應該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報答他,哪怕只是表達一下心意也行。就算這個社會上有許多的黑暗,我們也應該盡力讓自己的人格完善。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我們都要做到無愧于心!
適用話題
施恩與報恩、中國傳統(tǒng)美德
【素材四】
退休教師玩機械
發(fā)明蒸汽清洗機化解城市“牛皮癬”
65歲的中山大學數(shù)學系老師甘繼東,在退休后成了一名機械男,為清理城市的頑固牛皮癬,他發(fā)明了“蒸汽清洗神器”。據(jù)介紹,蒸汽在密閉“神器”中產(chǎn)生超音速,能在幾秒內(nèi)洗掉口香糖、牛皮癬等。
另外,甘老師關(guān)注的餐飲業(yè)油煙處理問題,也是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此外,他還留意到汽車清理時,一般都是用水洗,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谶@些觀察,他開始關(guān)注設備清洗。然而,設備清洗大多都是油污清洗,是用汽柴油或化學稀釋劑來清洗處理,危險系數(shù)極大。
“事在人為?!备世蠋熣f:“我想為社會做點事情,在中山大學讀書并留校工作,在校幾十年里,我先從學數(shù)學開始,然后服從學校的需要,在不同的學科里學到了不少的專業(yè)知識與學問。這些都為自己能服務于社會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chǔ)?!?/p>
素材解讀
智慧不會向我們走來,我們必須勤于思考。只有保持青春的活力,才能激流勇進;只有堅持學習,才會永遠年輕。甘繼東老師在學校里做了大半輩子“園丁”,退休后仍然不“安分”,一心想著服務社會,雖然他是學數(shù)學的,跟機械是不沾邊的,但他認為“事在人為”,最終搞起了機械類的實驗,并成功發(fā)明了“蒸汽清洗神器”,他為城市的環(huán)保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和知識。他讓我們看到“知識就是力量”“創(chuàng)新源自探究”,他的這種“退而不休”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適用話題
知識、奉獻、創(chuàng)新、發(fā)明、環(huán)保、榜樣
【素材五】
12歲男孩救完人后悄然離開
近日,一段12歲男孩用肩膀托起被卡女童的視頻在網(wǎng)上引起關(guān)注。視頻中,一名十多歲的小男孩站在離地面二米高的雨棚頂上,用肩膀托舉著一名被卡在防盜窗內(nèi)護欄的小女孩,另一名小男孩則站在窗下的塑膠跑道上,抬頭關(guān)注著消防隊員在窗戶內(nèi)部開展的救援工作。不久消防隊員成功將小女孩抱了出來。等消防隊員把小女孩成功救下后,小男孩就系著安全繩慢慢爬下了雨棚頂,跑道上的那名小伙伴見狀馬上走上前來“接應”他。
視頻配音中,一名消防隊員介紹說:“這個小男孩確實是好機智的,看到小女孩卡在那兒,他就不顧危險爬上去了。事后馬上就卸了安全繩跑掉了?!?/p>
素材解讀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兩個小男孩在助人為樂之后,沒有任何停留,撒腿就跑,把做好事看得甚是平常,值得我們?yōu)橹c贊。這也讓現(xiàn)實中的一些人因之汗顏。
助人為樂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閃光點,亦是做人的道德。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周圍還有許多類似這樣的“活雷鋒”,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幫忙只是舉手之勞,或許正因我們的舉手之勞,人們才會順利地渡過難關(guān),過上快樂的生活!如果你遇上一個需要幫忙的人,就請給他一點幫忙吧!
適用話題
助人為樂、美德、榜樣、舉手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