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小春
QI XIAOCHUN祁小春
1961年生,江蘇南京人。1998年畢業(yè)于日本立命館大學,獲博士學位?,F(xiàn)為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教授、書法系主任。
我習篆力求寫出自己的面貌,書寫中有意識地加入行草書的用筆方法,以求增加篆書的書寫性和流暢性。
在篆書的學習方面,我主張當從《石鼓文》入手。我以為,通過《石鼓文》能上追三代古文,下啟秦漢乃至清人小篆,是習篆的最佳途徑。學習《石鼓文》,不僅能出入大小篆之間,還能在字理上解決文字學的困惑,梳理大小篆發(fā)展的歷史。清代人已經(jīng)對《石鼓文》等篆書進行了書寫性的改造,且形成流派(或曰風格)者非常多,而其中我認為楊沂孫成就最高,功夫也最深。吳大澂、吳昌碩都曾從楊沂孫篆書中得到啟發(fā),從而形成自家風格面目。楊氏所作篆書嚴謹精深,后人可從其篆書的“規(guī)矩”獲益,再形成自身書法風格。
在技法與取法的問題解決之后,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一個書法技法與學識關系的問題。許多人都困惑于古人所說的“德藝雙馨”“書如其人”,不明白學識怎樣被當成書法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一般認為,讀書越多所寫的字就會越好,相反地就會格調(diào)低。我認為應分兩個方面看待:第一,書法本身是一種有高技術性的門類,在書法技法學習的基礎階段,當以學習、訓練技術為主,不可欠缺。只有完成了基本的技法訓練之后,接下來我們所說的書法與學識的問題才開始登場。在第二個層面,學識與書法的關系變得顯要起來。讀書給人帶來了技法訓練所不能給予的見識和眼力。學識高的人不會人云亦云,不會貴耳賤目,在堅守自己的時候能夠不懼旁人的疑惑和嘲笑。歷史上有許多例子都能證明這點,所謂“人書俱老”說的就是這種境界,讀書多的人越走越遠,因為他們有能夠把握審美標準的自信。而且書法作品有書卷之氣,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會耐人尋味。
我一直堅持認為,凡是背離傳統(tǒng),背離中庸和高雅的,隨波逐流的、偏激的書法,是沒有生命力的,是走不遠的。
祁小春:刻意平情七言聯(lián)句92cm×20cm 紙本 2015年
祁小春:斗酒爐香七言聯(lián)138cm×22cm×2紙本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