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錦斌
當代漢語詩壇卓有成就的詩人胡弦曾經(jīng)這樣解釋一首詩的秘密創(chuàng)作過程,他說,這個過程就像對一滴雨進行凝視,并運用慢鏡頭,“試著將一滴雨的下落作出分解”。其過程如下:
①它在高處凝聚,猶如思考獲得了結果。
②下落,在加速度中越來越快。
③變形。(或者僅僅是我感覺上的變形。為什么看上去的一條雨線,落在皮膚上只是碩大的一滴?)
④進入我的視野,如上所說,像一道明亮的眼神。
⑤落地……
這個分解步驟讓我們豁然開朗:一件事情的發(fā)生若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竟然曲折著如此多變的過程。徐悲鴻曾說“盡精微,致廣大”,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內(nèi)部,才能養(yǎng)成精細的能力。在記敘文寫作中,如何避免敘述事件含糊囫圇,如何把事件過程娓娓道來,應該學一學“將一滴雨的下落作出分解”的“凝視”功夫。
請看下面病文:
咸飯飄香
飯香觸動著我的嗅覺神經(jīng),不深的記憶被那飯香勾起。
太奶奶住在惠安的一片破舊的平房區(qū)里。由于有些距離,所以我?guī)缀跻粋€月才能見到一次太奶奶。破舊的房子籠上灰蒙蒙的一片,弱不禁風的樣子。大家總念叨著:“再過兩年,這樓該成危房了。”太奶奶可不愛聽這話,她是真舍不得這房子。
晌午,家家戶戶都飄出了濃淡不一的飯香,太奶奶家也不例外。咸飯香從窗隙門縫中鉆出,彌漫在空氣中,與各家的菜香混雜在一起。
我急匆匆的跑到太奶奶家。推開半掩著的銹跡斑斑的門,迫不及待的要品嘗一番美味。太奶奶聽見動靜,從廚房里出來,枯木枝般的手在圍裙上擦了擦,用惠安話對我們喊著:“你們來啦,去洗手,飯要好了?!闭f完又進了廚房。
洗完手后,我湊到太奶奶身旁。太奶奶一手掀開電飯鍋蓋,另一手拿著飯勺在花花綠綠的咸飯中來回攪動。飯冒著蒸汽,她的臉有一瞬間隱在水汽中。我聞到了濃濃飯香。
確認飯熟透后,才拿起碗,往里頭滿滿的添上幾勺,一碗一碗的幫我們端到餐桌上。我用湯匙打起一口送入口中,濃、香、甘、滑……依次在舌上綻放。就那么一口,整個胃都舒服了,麻木了一整天的感官復蘇了。真是美味啊!
未散盡的水蒸汽中,太奶奶馱著的背好像又彎了幾分,她滿頭的白發(fā)告訴我,太奶奶老了,很老很老了。她的咸飯,爺爺吃過,爸爸嘗過,我也享受其中。也是她的咸飯,離別了爺爺,離別了爸爸,也會離別我。時光荏苒猶如白駒過隙,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太奶奶在這之中一點一點的老去。
成長的歲月中,我還嘗過許多美味。但太奶奶手下那咸飯的味道,卻沒有哪種味道能夠勝過。
香氣總會散盡,既然留不住它,那就保存好心底的記憶,回味舌尖的香甜。
這篇文章中最感人的地方在于“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太奶奶在這之中一點一點的老去”一句。老人眷戀著年輕的一輩,但年輕的一輩畢竟要奔向新的生活。這一點誰也無法改變。與其說是時光催人老,不如說是分別染霜雪。小作者竟能從探望與分別中體會到生命的一種沉重現(xiàn)實,讓人唏噓。文章中描寫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我用湯匙打起一口送入口中,濃、香、甘、滑……依次在舌上綻放。就那么一口,整個胃都舒服了,麻木了一整天的感官復蘇了。真是美味??!”一碗咸飯,從舌尖上開始綻放,乃至復蘇了胃部及全身的感官,如此一筆,太奶奶的一碗咸飯實在熨帖腸胃,難以忘懷。這篇文章形象刻畫中最體貼人物的地方在于太奶奶安土重遷,不舍得離開生于茲長于茲的家鄉(xiāng)老宅。
但是這篇文章的缺點是明顯的,那就是文章敘事面目混沌,未能“凝視”并“分解”出從探望太奶奶到作別太奶奶的“慢鏡頭”,文章僅有亮點之光,沒有敘事的過程之美。
升格文章:
慢點啊,老巷時光
太奶奶住在惠安的一片老舊的平房區(qū)里。我們住在泉州市區(qū),差不多一個月才能見到一次太奶奶。也不知道老房子是哪代祖宗留下來的,屋頂灰蒙蒙,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大家擔心太奶奶的安全,總以“再不搬遷,這樓該成危房了”動員她和子孫們一起住,可太奶奶堅決不動,不必說泉州廈門,就是惠安的幾處新房子,也從不去過夜。
我們幾乎都是踩著飯點抵達太奶奶的老房子。太奶奶也早和我們形成默契。汽車在巷口長按兩次笛聲后,太奶奶的身影就出現(xiàn)在銹跡斑駁的鐵門里,抿著干癟的嘴,招呼我們。太奶奶剛從廚房里出來,枯木枝般的手在圍裙上擦了擦,用惠安話對我們喊著:“你們來啦,去洗手,飯要好了?!闭f完又轉進了廚房張羅去了。
太奶奶招待我們的幾乎都是咸飯。一是老人家年紀大,沒精力弄那么多七葷八素的;二是老人家的咸飯的確很贊。嫩紅翠黃,滿滿一電飯鍋,看著就美感十足。打開鍋蓋攪拌均勻后,紅蘿卜、蝦米、雙層肉、牡蠣干、白米飯混成一股說不出的香味沖向鼻孔,把我們引向了飯桌。
飯已由太奶奶一碗一碗幫我們端在餐桌上。我用湯匙打起一口送入口中,鮮,香,甘,糯……各種味道依次在舌尖上綻放。就那么一口,整個胃都舒服了,被食堂飯菜麻木了長久的感官瞬間復蘇了。真是美味?。〕燥垥r,太奶奶喜歡坐在身邊,遺憾說,要是我早年出生,她還能用柴火給我煮,那滋味才是地道了。我并不覺得遺憾,畢竟從沒有見過柴火鐵鍋,再說眼前的咸飯就已經(jīng)讓我贊不絕口了。
說是探望太奶奶,其實也沒有太多交談。太奶奶并不擅長講故事,她的老故事沒有咸飯的滋味好。她見我們只是配合著聽,也就很少重復說起。吃一頓飯,爸爸媽媽照例交代幾句要照顧好身體,我們就準備驅車回去了。太奶奶送到門口,一手扶著老鐵門,一手放在眼前,向我們揮動示意。我半個身子坐進車內(nèi),高揮手臂,向太奶奶說“Byebye”。太奶奶也跟著說“Byebye”“Byebye”......
車子從老巷子慢慢退出,我從后窗看著太奶奶還在目送我們。這條老巷,就像一個人來人往的車站,因為承載了太多的長離短別,才一年滄桑一年,一年破舊一年。巷子深處的太奶奶,每一個禮拜每一個禮拜與兒孫們的揮手告別,是否也像這老巷一樣,一點一點,越來越老?
真希望啊,老巷的時光能走得慢一點!
修改后的文章,作者明確了“抵達”“吃飯”和“分別”的三個敘事節(jié)點?!暗诌_”時,把一個“默契”的過程用慢鏡頭分解為鳴笛、身影和招呼三個鏡頭?!俺燥垺笔侵仡^戲,作者把這一個過程用慢鏡頭分為咸飯的美感、咸飯的美味和咸飯的故事三個鏡頭,分別從看、嗅、味、聽等多個感官角度豐富了敘事的內(nèi)容?!胺謩e”是情感迸發(fā)的前奏,是情感的最高水位蓄積,作者把這個過程分為父母照例囑咐、太奶奶揮手致意和太奶奶學我說“Byebye”三個鏡頭。經(jīng)過以上的慢鏡頭展示,文章的敘事變得過程充實,有條不紊。同時,修改后的文章也對原文的動情點進行了升格,改為“這條老巷,就像一個人來人往的車站,因為承載了太多的長離短別,才一年滄桑一年,一年破舊一年。巷子深處的太奶奶,每一個禮拜每一個禮拜與兒孫們的揮手告別,是否也像這老巷一樣,一點一點,越來越老?”修改后嵌入了“老街”的意象,情感抒發(fā)更加深摯綿長。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王玉強在《作文有道》一書中提到,一篇優(yōu)秀記敘文的標志可以簡化成為一個公式,即“細節(jié)+細節(jié)+細節(jié)”。換言之,每一個細節(jié)其實就是一個敘事的節(jié)點的充分描寫。通過這篇文章的升格分析,我們或許可以知曉:在深情凝視中看見敘事節(jié)點,在分解鏡頭中呈現(xiàn)動人細節(jié)。在每一次作文的時候,讓我們提醒自己,不要慌張,不要匆忙,回到事件的過程中去,分解敘事的關鍵節(jié)點,逐一慢鏡頭回放,充分展現(xiàn)事情的過程之美。
[作者通聯(lián):福建泉州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