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松的枝條具有異常強大的團結力。獅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樹,叫作“團結松”。五六根枝條從近根的地方生出來,密切地偎傍著向上生長,到了高處才向四面分散,長出松針來。因此這一束樹枝就變成了樹干,形似希臘殿堂的一種柱子。我諦視這樹干,想象它們初生時的狀態(tài):五六根枝條怎么會合伙呢?大概它們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風吹、雨打和雪壓,所以生成這個樣子。
如今這株團結松已經(jīng)長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的樹干,覺得像鐵鑄的一般。即使十二級臺風,漫天大雪,也動彈它不了。更有團結力強得不可思議的松樹呢:從文殊院到光明頂?shù)耐局?,有一株松樹,叫作“蒲團松”。這株松樹長在山間的一小塊平坡上,前面的砂土上筑著石圍墻,足見這株樹是一向被人重視的。樹干不很高,不過一二丈,粗細不過合抱光景。上面的枝條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得極長,足有樹干的高度的兩倍。這就是說:全體像個“丁”字,但上面一劃的長度大約相當于下面一直的長度的四倍。這一劃上面長著叢密的松針,軟綿綿的好像一個大蒲團,上面可以坐四五個人。靠近山的一面的枝條,梢頭略微向下。下面正好有一個小阜,和枝條的梢頭相距不過一二尺。人要坐這蒲團,可以走到這小阜上,攀著枝條,慢慢地爬上去。陪我上山的向導告訴我:“上面可以睡覺的,同沙發(fā)床一樣?!蔽也辉缸I,單請一個向導和一個服務員陪伴著,步行上山,兩腿走得相當吃力了,很想爬到這蒲團上去睡一覺。然而我們這一天要上光明頂,赴獅子林,前程遠大,不宜耽擱;只得想象地在這蒲團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勁,向光明頂邁步前進了。
(節(jié)選自豐子愷《黃山松》,有改動,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點撥
選文開篇先總述“黃山松的枝條具有異常強大的團結力”,然后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團結松”,一個是“蒲團松”,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枝條有多么團結。作者從樹干的形狀、長勢來表現(xiàn)樹的團結。用例子說話更真實,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