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壯
1955年,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美國因病去世。隨后,科學家們對這位“世紀偉人”的腦組織開啟了長達數(shù)年的探索之旅,希望通過比較愛因斯坦與常人腦組織的特別之處,尋找其天賦的根源。但迄今為止,科學家并未獲得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表明愛因斯坦的腦組織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這世上的“最強大腦”呢?
荷蘭拉邦德大學醫(y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曾研究了世界記憶錦標賽23位頂尖選手的大腦,奇怪的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些超強記憶者的大腦結構與另外23位年齡、健康狀況及智力水平相似的普通人的大腦相比,并無特殊之處,但是參賽者在大腦連接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特殊變化。換而言之,他們大腦的各個區(qū)域以不同的方式共同運行。隨后,研究人員通過對普通記憶者展開為期40多天(每天30分鐘)的訓練,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記憶能力也能夠翻倍。更有趣的是,這些人的大腦連接方式變得跟世界記憶錦標賽的選手更相似。
之后,研究人員又進行了實驗,以驗證普通人是否也可以習得同樣的技能。科學家招募了51名與超強記憶者相似的群體,這些人沒有特殊記憶的技能,也沒受過記憶訓練。志愿者被分成三組,其中兩組接受大腦訓練,一組不接受訓練,但所有人在訓練前后都要做腦部掃描檢查(考察腦部結構變化)。訓練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短期普通記憶訓練;另一種是策略記憶訓練,即受訓者將記憶的內容(如單詞)和已經記住的地方聯(lián)系起來,然后通過找到那個熟悉的地方進行記憶內容回憶。令人意外的是,使用策略進行記憶訓練的志愿者,他們的記憶量是未受訓者的五倍之多,而且在4個月后,這些人的記憶仍然能保持在較高水平,不僅如此,他們的大腦連接方式也開始悄然發(fā)生變化。改變之處主要集中在大腦的兩個區(qū)域——內側前額葉皮層,該區(qū)域在個人將新舊知識相聯(lián)系時變得活躍;右背外側前額葉皮層,該區(qū)域與策略學習相關。
這項科學研究表明,影響人們記憶能力的并非大腦結構的變化,而是大腦的連接方式。這種連接方式并非先天獲得,而是后天持續(xù)訓練、不斷強化產生的結果?;仡櫋蹲顝姶竽X》節(jié)目中的那些記憶高手,他們超常的記憶能力多是長期的記憶訓練外加記憶策略的使用而獲得的。如記憶大師Alex和王峰,他們依舊每天讓自己保持數(shù)小時的訓練,以獲得更快、更準確的記憶能力;“水哥”王昱珩則是把看到的東西想象成一幅熟悉的畫面幫助自己記憶。
那么,這些訓練和記憶策略的使用為何能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呢?一方面,通過長期的記憶訓練,能夠加強負責記憶的各大腦區(qū)域之間的連接(正所謂腦子越用越靈活),這有助于我們快速提取信息,從而記得更快;另一方面,大腦對陌生事物的短期記憶容量有限,并且會很快遺忘無實際意義的內容。而使用策略,可以把這些陌生的內容轉化為相對熟悉的知識,不僅減輕了記憶容量的壓力,也使得我們對相關內容記得更牢。如將每個數(shù)字賦予代號,然后編織一個熟悉的故事將這些代號串聯(lián)起來,我們再記憶這些熟悉的代號,最后根據(jù)代號還原記憶內容。這時候,這些無意義的數(shù)字立刻會在我們腦海中變得生動、活躍起來。
聽到自己的腦子和天才沒有差別,你是不是很開心呢?但更重要的是你得學會挖掘潛能。記住,天才記憶力的唯一秘訣是長期和有策略性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