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寶 謝文竹
暮春時節(jié),風景秀麗、舒適宜人,正是進行登山、跑步、徒步行走等戶外運動的好時機。然而,有些人無法享受這運動的樂趣。長期運動后,他們會出現(xiàn)足部、腿部、腰部等部位的疼痛。最后,不得不到醫(yī)院就診,而檢查結果往往是疲勞性骨折。
鄒先生今年35歲,是一名業(yè)余長跑愛好者。前段時間,鄒先生報名參加了當?shù)氐鸟R拉松賽,準備在比賽中大展身手。為了取得好成績,鄒先生自報名便開始每天跑步15公里,風雨無阻。然而,一周前,鄒先生發(fā)覺右腳的前腳掌有些疼痛和紅腫。在醫(yī)院拍片檢查后并無大礙,醫(yī)生建議他休養(yǎng)幾天。但是,鄒先生并未聽從醫(yī)生的建議,繼續(xù)每天1 5公里的長跑練習。幾天前的早晨,才跑了一會的鄒先生突然感到右腳前腳掌疼痛難忍,不但無法繼續(xù)跑步,甚至連走路都很困難。
無奈之下,鄒先生再次來到醫(yī)院就診。×光片檢查顯示,鄒先生右足的第二跖骨骨折。醫(yī)生認為鄒先生的情況應該屬于疲勞性骨折?!霸谂懿街胁⑽瘁四_和摔跤,怎么還會骨折呢?”鄒先生對此十分不解。
主因:局部反復的損傷
為什么長時間運動會導致疲勞性骨折呢?疲勞性骨折與暴力引起的急性骨折不同,是反復受力損傷積累而成的,因此也稱應力骨折,屬于過度使用性損傷的一種。
人體在長時間進行一項運動時,局部骨骼反復集中受力而輕微損傷。具體表現(xiàn)為骨小梁骨折并隨即修復,但如果在修復過程中繼續(xù)受外力作用,可使修復受到阻礙,骨吸收增加。長期反復這一過程后,最終會因骨吸收大于骨修復而導致完全性骨折。雖然大部分疲勞性骨折的發(fā)生部位是在承受身體重量的骨骼上,如下肢骨骼,但這并不代表其他的地方就不會有疲勞性骨折。一些經常受肌肉力量反復作用于其上的骨骼,如肱骨也會有疲勞性骨折的產生。
通常最易發(fā)生疲勞性骨折的部位依次是:脛骨、跗骨、跖骨、股骨、腓骨;腰椎、肋骨、肱骨、橈骨和尺骨。
高發(fā):軍事訓練和運動
疲勞性骨折是軍事訓練和體育運動中常見的損傷。在軍事訓練中,如果超強度訓練或訓練時姿勢不當,則會導致骨骼應力集中的部位骨折。多發(fā)生于頻繁的長跑、越野訓練或單一科目的超負荷訓練中。
在體育運動中,常見于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wǎng)球、田徑、體操運動員等。
此外,部分經常堅持大運動量鍛煉的中老年人,也是疲勞性骨折的高發(fā)人群。
提醒:早發(fā)現(xiàn)利于康復
疲勞性骨折發(fā)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時休息和治療,作用力持續(xù)存在,會造成骨小梁斷裂,進而導致完全性骨折。但如果能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完全性骨折。
那么,怎樣才能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呢?疲勞性骨折的早期癥狀一般為局部位置出現(xiàn)逐漸加重的疼痛,即出現(xiàn)“不走不痛、一走就痛、越走越痛”的現(xiàn)象。少數(shù)人還會出現(xiàn)局部軟組織腫脹。
一旦出現(xiàn)上述情況后,應立即停止運動或訓練,并及時到醫(yī)院檢查。若骨折沒有移位或輕度移位,可采用手法復位、固定、制動等方法治療,后期再進行康復功能鍛煉。完全恢復的時間要視骨折程度而定,不完全骨折約6~8周即可康復。
出招:恢復期康復鍛煉
與及時治療一樣,骨折后的康復訓練同樣對骨折的完全恢復有著重要意義。在骨折恢復期應當根據(jù)骨折部位的恢復情況分階段做好康復訓練。
早期階段可以采用一些局部的物理療法,如熱敷,以減輕局部疼痛和水腫,放松肌肉,促進血液循環(huán)。一段時間后,在不出現(xiàn)疼痛的情況下,可以讓患處少量負重。以足部骨折為例,在增加患足負重的同時,對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的周圍肌群進行鍛煉。
根據(jù)骨折愈合的情況,患者還可以逐步開始進行一些低負荷運動,如緩慢步行、全身體操等等。然后,逐漸過渡到中等強度的運動,特別是踝關節(jié)周圍肌群的阻抗訓練,以提高肌肉對反復應力刺激的適應能力。
除運動外,飲食上也要合理搭配才能事半功倍。飲食上應以清淡和高蛋白為主。如瘦肉、魚、雞蛋、牛奶、豆類食品以及新鮮蔬菜、水果等。同時可以配合中醫(yī)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
措施:疲勞性骨折重在預防
疲勞性骨折的發(fā)生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性損傷過程。因此,避免骨骼疲勞損傷是預防疲勞性骨折的關鍵。在運動或訓練前應選擇適宜的場地和裝備。運動場地應盡量選用草地或橡膠地。避免選用水泥地面等比較堅硬的地面。
運動裝備上,應穿軟墊鞋、減震鞋等運動專用鞋。并且要時常更換鞋型,例如交替使用平跟鞋和略帶坡跟的鞋,以降低脛骨應力骨折的發(fā)生率。此外,還應在關鍵部位如膝關節(jié)、腕關節(jié)等戴好護具。
除此之外,運動或訓練前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使關節(jié)能自如的達到最大的活動范圍,保證骨骼肌在各個運動方向上都能充分伸展。同時,也要放松心情。良好的心態(tài)有利于降低運動或訓練傷的發(fā)生率。
在運動或訓練中,應由簡到繁、由輕到重、循序漸進。避免在短時間內突然加大運動量。另外,運動或訓練中可適當調整運動節(jié)奏和運動形式,避免單一的、機械的運動動作長時間持續(xù)。從而減少應力對局部的反復刺激。例如,跑步時可快慢結合,同時可以多選擇參加形式多樣的運動或改變訓練科目。
在運動或訓練后,要做好放松活動,并用熱水洗腳,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疲勞恢復。
值得注意的是,運動量較大的人群應注意營養(yǎng)的補充。飲食上要注意合理搭配,保證營養(yǎng)充足,以便補充體內消耗的熱量和水分。除此之外,還要適當增加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美國雷克頓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即使短期性的補充鈣和維生素D都能顯著降低運動員的疲勞性骨折的發(fā)生率。
編輯/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