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強
在那個炎熱的夏天,我的高中生涯宣告結束,懷著興奮與忐忑的心情,我翻開了人生的新篇章——大學。在“985”“211”光環(huán)的吸引下,我的第一志愿填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志愿填報結束后,我匆忙打開地圖尋找一個從來沒聽過的地方——楊陵,發(fā)現楊陵距離西安80公里,這個距離對我而言不遠不近,恰到好處,讓我可以身處一片寧靜地,感受一座繁華城。
我和舍友一入校,就一起加入學院的社會實踐部,周末我們會騎車去學校周邊的村子支教和下鄉(xiāng)進行文藝匯演。在大一快結束時,我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工程訓練實習,了解了各種機床的操作,制作了一把精致的小錘子,為即將開始學習的專業(yè)課做鋪墊。
步入大二,也就意味著要開始學習專業(yè)課。很多同學和我一樣,剛開始接觸專業(yè)課的時候可能會感到迷茫,但是學院會組織我們參加學長、學姐經驗交流會,他們作為過來人給我們分享了很多有用的學習經驗,告訴我們如何學好專業(yè)課。
時間過得很快,馬上就到了大三,在這一年,你需要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讀研、考公務員還是就業(yè)?這些都是你在大三會面臨的問題,但不用怕,學校會安排各種各樣的講座為你保駕護航。而在我所在的農業(yè)機械化及其自動化(以下簡稱“農業(yè)機械化”)專業(yè),老師會根據大家的意愿和成績將我們分為兩類:應用型和研究型,從而幫助大家找準自身定位,確立未來努力的方向。在深思熟慮后,我選擇了更適合我的應用型方向。隨后的一年,學校組織我們進行各種實習、參觀活動。拖拉機駕駛實習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將課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機械化生產實習讓我們近距離地觀看了小麥收割的全過程(我們可以坐在聯合收割機駕駛室里);西安亞澳農機公司的實習讓我第一次進入車間操作,學習課本上沒有講到的知識。學校為我們提供的這些實習機會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將課本知識和實踐聯系到一起,從而提升自身能力,有利于今后的就業(yè)。同時,學校還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chuàng)新平臺,創(chuàng)意之星機器人大賽不僅讓我制作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個行走機器人,同時也鍛煉了我的團隊協作能力,這個經歷將令我終生難忘。
楊陵地處秦嶺北麓,夏天不算太熱,冬天不算太冷。我們宿舍有空調,有暖氣。我們每年都有科技成果分享會——不同的季節(jié),老師和學生們都可以免費品嘗本校專家最新培育出的各種農產品,既有香甜可口的櫻桃、西瓜、蘋果、香瓜、獼猴桃,還有用西農979面粉做出來的大饅頭,這樣的生活好不愜意。最值得一提的是,西農還是全國唯一擁有博覽園的高校,西農的博覽園中有國內綜合性最強的昆蟲博物館,還有動物博物館、植物土壤館、農業(yè)歷史博物館、樹木園和蝴蝶園。
當畢業(yè)的日期越來越近的時候,突然發(fā)覺,自己來到這片土地求學、生活,是如此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