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永
2016年8月31日,東京中央拍賣株式會社上拍林原企業(yè)舊藏“青銅器銅鏡帶鉤刀劍”專場,其中53號標的“春秋戰(zhàn)國吳王闔閭劍”(圖一)估50萬至8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25萬至5萬元),以1380萬日元落槌,加15%的傭金,成交價158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03.21萬元)。
林原一郎(1908-1961)是知名實業(yè)家和收藏家,位于日本岡山市的林原美術館庋藏東亞地區(qū)的繪畫、工藝品,和舊岡山藩藩主池田家過繼來的大名收藏品,其中,國寶級美術品1件,重要文化財9件,收藏范圍之廣、藏品之典型,令其成為岡山城的藝術朝圣之地。自20世紀80年代始,名寶展不斷,如平成十八年(2006)東亞陶瓷展、東亞陶瓷名品展和中國剔紅名品展,平成二十三年(2011)中國工藝品展。從2012年起,林原企業(yè)委托東京中央拍賣組織銅鏡和帶鉤專場,2016年8月為最后一次拍賣。
闔閭劍,1974年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鄉(xiāng)邊崗村出土過,銘文“攻敵王光自作用劍亙余允至克戕多攻”(圖二),入藏安徽博物院。
東京中央拍賣的闔閭劍長63.5、寬5.4、柄長9.5、鐔4.2厘米,錯鳥紋。劍鋒尖銳,雙面刃。劍刃前部束弧,中脊起棱,劍身滿飾鍍金五對鳳鳥形紋,風象征吉祥的神鳥、仁鳥,它是中國古人對多種鳥禽、動物、太陽等融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圣圖騰。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而且風鳥是古人心目中一種吉祥的瑞鳥,是能使天下安寧的象征?!墩f文解字》卷四《鳥部》云:“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唐后,蛇頸魚尾,顴顙鴛思,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樸,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鳳鳥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僅次于龍,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裝飾紋樣之一。鳳紋在青銅劍中是最為美麗的紋飾。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它的制造者,有可能把自然界中見過的動物,加以自己的想象,而描繪出一個抽象概念。鳳鳥雖然是中國先民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虛擬生物,卻留下了裝飾藝術史上璀璨的一筆——鳳鳥紋。
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圖三),圓莖中空,圓盤首。近劍格處錯金二行八字鳥篆銘文,釋讀為“工吾王光自作用劍”(圖四)。這是認定為闔閭劍的重要依據。
闔閭(?-前496),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余昧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吳王闔閭被后世稱為春秋五霸之一,闔閭上臺后即開始實施強國富民振興計劃。他廣泛搜羅人才,重用伍子胥、孫武等人,并在全國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勵政策,施恩行惠,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使吳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逐漸得到加強。
闔閭九年(前506),吳王闔閭率師會蔡、唐之師伐楚,柏舉之戰(zhàn),五戰(zhàn)五捷,大敗楚軍,僅十天即進入楚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創(chuàng)造了舂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翌年,越國君主允常率師進攻吳國,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闔閭十一年(前504),吳師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于都(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從此,吳國威震中華。闔閭十九年(前496),吳王閻閭興師伐越,兩軍在今浙江省嘉興南交戰(zhàn)。越大夫靈姑浮以戈擊闔閭,斬落闔閭大趾。闔閭被迫還師,死于陘,后葬蘇州虎丘山。
鳥篆錯金銘文是這柄劍出彩的關鍵部分,古人用純金絲鑲銘文的技術技藝可謂爐火純青。圓柱形劍莖,中間兩條凸棱,圓劍首。莊重古樸,制作精良、犀利異常,是春秋兵器中的精品,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它千年不銹的原因是什么?
在漫長的西周至春秋前期,吳一直處于長江下游,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蠻夷之國;但自春秋中期開始,吳富國強兵,逐漸強大稱霸天下,稱王,并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雄踞東南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作為地處東南、歷來視為蠻荒之地的小國短短數十年間,竟然能與齊、楚等大國抗衡,成就霸業(yè),除去政治因素外,從物質角度來看,吳國歷代國君非常重視青銅冶煉和兵器制作?!秴窃酱呵铩酚涊d,吳王令“能善為鉤者,賞百金”。由于國君的重視和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當時吳越地區(qū)的鑄劍水平,遠遠高于中原諸國,出現了許多傳奇的鑄劍大師,如干將夫婦、歐冶子等,尤其是干將莫邪鑄劍的故事,流傳至今。吳國的劍有名到什么程度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之為鐘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宮中?!眳窃匠霎a利劍,一枝獨秀,名聞天下,官方和民間所藏不知凡幾,令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放心不下。相傳,秦始皇南巡到蘇州時,聽說虎丘山之下的劍池就是吳王闔閭之墓,于是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挖掘,希望能挖出深藏于墓的吳越青銅利劍。不料直到坑中冒出水來,也未見劍的蹤影,秦始皇沒有能夠目睹吳越青銅利劍的風采,只好遺憾地離去。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吳越青銅劍早已名聞天下的事實。
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風。自古,行俠者佩劍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劍,將軍統(tǒng)帥佩劍,由此可見劍是武術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碼。
“劍”代表降妖伏魔的神物?!皠Α贝碇龤猓碇鴽Q心:其一,劍被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其二,劍是雙刃的,象征不偏袒哪一方。其三,作為一種風雅佩飾,劍的樣式漂亮,不像刀那么霸道,舞起來也瀟灑。其四,劍被僧道之人作為法器,能降妖殺魔、呼風喚雨。
古代的中國人也不例外,在穿衣打扮方面自有其特殊的習俗。特別明顯的一項就是佩劍。佩劍和佩玉作為君子的象征風靡古代的中國世界。衣冠帶劍即表身份、爭取功名,還具有禮治和修身養(yǎng)德方面的意義,表現了劍除有與戈、矛等古代兵器共有的兵器屬性之外,還有其特有的非兵器屬性。正是這一屬性,使得春秋戰(zhàn)國間帶劍之風十分盛行。
《禮記·少儀》載,“觀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弗賈”,意思就是說“觀賞君子的服裝、佩劍和車馬,不要談論它們的價格”。作為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規(guī)范的儒家經典,《禮記》非常細致地規(guī)定了人們生活各個方面的禮儀,對于佩劍的描寫恰好證明了那個時候人們普遍佩劍。又,《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釋劍而食。大子使牽以退,數之以三罪而殺之?!币馑季褪橇挤蜻@個人拜見太子時,袒露衣服,而且沒有解掉佩劍就吃飯,因而違背了禮儀,最后因此而喪命??梢姡话闳似匠R捕际桥鍎Φ?。
那么吳國鑄劍到底有什么特點呢?從種類及形制看,吳國青銅劍在古代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種類主要有短劍、扉耳劍、窄格無箍劍、寬格有箍劍、扁莖劍等,對東周時期南方各國乃至中原地區(qū)的兵器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的扉耳劍為吳越地區(qū)特有的劍類,不見于其他地區(qū);窄格無箍劍、寬格雙箍劍及扁莖無格劍,則反映了春秋中晚期吳國的創(chuàng)新。即一方面便于握持,一方面便于裝飾,同時,扁莖無格劍則演變?yōu)樾碌钠餍巍敚鶎|周時期各國特別是越、楚等青銅劍的制作產生重大影響。
吳國青銅劍在春秋時期的總體演變趨勢為:劍身加長,柱脊變?yōu)槔饧?,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鍔收狹、刃部由直刃變?yōu)榛【€內收。劍是“直兵”,正如文獻所云:“直兵推之”,“劍承其心”。以上形制的變化,都是為了加強劍的直刺功能,提高劍的殺傷能力,使其在步戰(zhàn)加強發(fā)揮最大限度的作用。
吳國崛起爭霸優(yōu)勢的創(chuàng)新因素中,青銅兵器特別是青銅劍鑄造技術的創(chuàng)新至關重要。吳國青銅劍的菱形暗花紋,劍首同心圓,復合劍,青銅合金及其組織,劍身、格、莖、箍、首的成形技術,銘文成形的錯金銀技術,劍格、劍箍的鑲嵌技術,磨劍技術,劍鞘制作技術及纏緱技術等,尤其是暗花紋、劍首同心圓和復合劍制作技術,堪稱三絕。
對于其鑄造,目前學術界基本認為是分兩步:
(1)先鑄帶榫的劍脊,即在脊部預留外厚內薄、橫斷面呈蘑菇狀的榫頭;
(2)再鑄接劍刃,即將已鑄好的劍脊插入刃范的相應部位,合范后澆鑄劍刃。
事實上,劍身分鑄在技術上有很大難度,并且有可能因整體性被破壞導致性能變劣甚至根本不能使用。從這一點來看,復合劍的創(chuàng)制表現了吳越鑄劍匠師的超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的膽識,充分證明了該時期鑄劍匠師高超的技術水平。由出土實物看,兩種錫青銅結合面質量極佳,界面處無結合不良、冷隔、氣孔、夾渣等雙金屬鑄件的常見缺陷,技術水平極高。吳國境內還有一種與復合劍類似的鐵芯劍,即在劍莖內置鐵芯,再鑄銅將其包住,此舉可增加器物的強度。
春秋吳國青銅劍中,窄格劍較少,僅見于吳縣橫涇和蘇州城東北窖藏,而寬格劍卻很多。但傳世及出土的吳王劍中,較早的多是空莖劍(即窄格劍),如太子姑發(fā)劍、吳季子之子劍等;較晚的多是有箍劍(即寬格劍),如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等。南方地區(qū)以使用寬格劍為多,當是受吳青銅劍的影響。該劍型設計合理、利于劈刺,能在實戰(zhàn)中發(fā)揮有效的作用,因而為各國所青睞?!稇?zhàn)國策·趙策》云:“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闭\非虛言。
吳國緊跟著諸侯爭霸的步伐,憑借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和雄厚的冶鑄實力,在以舟師步兵為主要兵種的軍隊建置、與楚越爭霸的戰(zhàn)爭需要以及東周時盛行的佩劍風尚等因素的激發(fā)下,加強武器裝備,創(chuàng)新青銅兵器特別是青銅劍的鑄造與裝飾。為達到稱霸中原的目的,一路征戰(zhàn)攻伐、所向披靡:北上滅邗、滅徐辟清爭霸道路,西破楚國直搗郢都,南敗越人使其臣服,伐齊、破齊于艾陵,黃池會盟、與晉定公爭長,一躍而為春秋末霸。
中原人稱吳越語言為鳥語,稱吳越文字為鳥字。這種鳥蟲篆流行于舂秋時代吳越楚蔡南方諸國,我國古文字學者,大多對鳥蟲篆并不以為然,認為其流行時間短,裝飾味道濃,學術價值不高。如果將吳越的鳥字鳥語同良渚文明的鳥崇拜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到:鳥蟲篆是吳越人借用漢字向本民族傳統(tǒng)的一種回歸,是本民族文化特征在文字上的一種強烈表現。吳人創(chuàng)造的鳥字,后人不太重視,但秦始皇卻偏偏看重。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時,滅掉了六國古文,只留吳越鳥文,為他刻章制璽寫旗幟所用!
(責任編輯: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