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電力的大規(guī)模使用帶來了科技革命,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不過,人們還是更習慣于讓這種能源來驅(qū)動機器,而不是直接作用于人。對于后者而言,或許僅有的例外是急救時的電擊起搏。 但現(xiàn)實中,堂而皇之地對孩子實行電擊是一直存在的事情,而且都是以醫(yī)療為名。在美國,就有人用這招來對付孩子的自閉癥。 沒有辦法的辦法 電擊療法,又稱電痙攣療法(ECT),或電休克療法,是指醫(yī)生借助電休克機等特殊儀器和設備,在短暫時間內(nèi),用微弱、適量的電流刺激患者腦部,從而引起患者腦神經(jīng)內(nèi)部發(fā)生綜合作用,并達到局部治療目的的一種特殊療法。 治療前醫(yī)生會給患者使用麻醉劑和肌肉松弛劑,使其通電后不發(fā)生抽搐,減輕肌肉強直、顫動,避免骨折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治療時,醫(yī)生通過電休克機,用微弱、短暫、適量的電流刺激患者大腦,引起患者意識喪失和全身抽搐發(fā)作,達到控制精神癥狀的目的。 在美國和一些其他國家,這種治療方式被用于治療兒童的自閉癥,尤其是那些有嚴重自我傷害行為的自閉兒童。 據(jù)估計,十分之一左右的自閉癥兒童會有自殘行為,有的甚至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傷害,比如鼻骨破裂或視網(wǎng)膜脫落。為了治療這類患者,有些醫(yī)生會選擇電擊治療。 在奧斯卡獲獎影片《飛越瘋?cè)嗽骸凡コ龊?,這種治療方式變得聲名狼藉,目前的使用量和40年前相比,已經(jīng)低得多。不過對于18歲以下兒童來說,電擊療法的使用并沒有減少太多,因為這被看作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治療與偏見 17歲的約拿·盧茨從小就患有嚴重自閉癥,他在嘗試多種其他治療效果不佳后選擇了電擊治療,如今他已經(jīng)治療了6年,累計接受電擊總量超過200多次。 之前約拿的父母安迪和艾米曾讓孩子嘗試藥物治療和行為療法等傳統(tǒng)治療方法,但都沒有讓約拿停止傷害自己。于是,從11歲開始,在得到醫(yī)生查爾斯·凱爾納的安全保證后,約拿開始接受電擊療法。 凱爾納對約拿的治療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的,電極被綁在患者的腰間、腿上,和皮膚貼合。一旦患者被判斷有嚴重不當?shù)男袨?,工作人員會啟動腰間的控制按鈕,發(fā)起時長2秒、最高可達45.5毫安的電子脈沖,脈沖通過電極蔓延全身,約拿的身體開始動搖。 約拿的母親艾米并沒有因為孩子的身體在電擊下晃動就驚慌失措,她清楚這是一種治療方式。她說:“如果醫(yī)生說,他們需要切開孩子的胸部來做救命的手術(shù),那么你只能允許?!?約拿在治療后一小時完全清醒過來。他和母親走出醫(yī)院,去找一個冰淇淋店買甜品,完全把接受電擊當作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而置于腦后。 在凱爾納教授看來,目前這種治療方式遇到的最大問題并非療效,而是偏見,因為不是每個母親都會像艾米那樣讓孩子接受電痙攣治療。他認為,克服流行文化中描繪的電痙攣治療的消極形象,最佳方法是“向人們展示現(xiàn)代ECT真正積極的一面,并向患者展示其療效”。 尚存爭議 雖然凱爾納教授認為偏見阻礙了電痙攣治療的推廣,但事實上問題要復雜得多。 在反對對兒童使用電擊治療的群體看來,電擊療法對于有自我傷害行為的兒童來說,其長期影響是未知的,比如,英國國家健康與護理研究所不推薦18歲以下的自閉癥患者使用該治療方式。 電痙攣治療的使用一直存在爭議,除廣泛的倫理學問題外,醫(yī)學問題也還沒有全部解決。 記憶喪失是電痙攣治療公認的副作用,而目前有爭議的是記憶喪失的深度。支持電痙攣治療的研究表明,治療帶來的失憶大多是短期的,記憶功能會很快恢復正常。但是反對者稱,調(diào)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患者患有嚴重的長期記憶喪失。 此外,電擊治療被稱作“殘酷療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包含著一些道德風險。 2012年網(wǎng)絡上就出現(xiàn)了一段美國實施電擊治療的羅滕貝格中心電擊學生的視頻。涉事少年名叫安德烈·麥克考林斯,當時正在該中心接受治療。 視頻中,麥克考林斯臉朝下被綁在床上,看護人員對他施行了電擊,他大呼“救命”。據(jù)他本人講,當天7小時里,他一共被電擊了31次。 媒體認為“這種做法極不人道”,差不多每15分鐘,孩子就要經(jīng)歷一次電擊。 三天后,麥克考林斯的母親發(fā)現(xiàn)兒子已出現(xiàn)緊張性精神病的癥狀,并最終被醫(yī)生診斷為由電擊引起的急性應激反應。于是,這位母親將羅滕貝格中心告上法庭,此案當時引起廣泛關(guān)注。 2016年4月,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發(fā)表書面聲明,禁止將電擊設備用于自殘或攻擊行為的治療,因為這些設備對健康有“不合理的重大風險”,且造成的傷害無法根除。 FDA尚未宣布正式禁止電擊療法用于自閉癥患者,對電擊療法的整體效果和風險評估被下放到了操作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