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耘
成都市春熙路商業(yè)步行街
近年來,金沙遺址發(fā)現了一些大型房屋建筑基址,讓人們看到了2800年至3200年前的成都街道原貌。但成都街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華陽國志·蜀志》,其中記載,“成都縣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內”。 清末傅崇矩曾在《成都通覽》中寫道:“成都省城內外街道,據警察之調查,凡五百一十六條?!币簿褪钦f,1911年,成都有街巷516條,這構成了近代成都街道的基礎版本。 生動有趣的街巷之名 成都的街名大多來自民間的約定俗成。按照種類劃分,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是衙署兵營類。以歷史上的官府衙門所在地而得名。比如,有提督街、督院街、總府街、學道街、鹽道街、藩署街、指揮街等。 明朝時,四川巡撫的辦公地點就在今天的人民公園西側,當時叫督院,這條街也叫督院街。主管一省財賦和人事的機構叫布政司,民間把布政使稱為藩臺,所以布政司所在的街就叫藩署街。鹽道街是鹽茶道署的所在地,成都的鹽茶道署是雍正時修建的,后焚于火,乾隆七年重建,位置在今天的鹽道街中學。 二是廟宇祠堂類。以廟宇祠堂所在地而得名的街道,有文廟街、城隍廟街、大慈寺街、純陽觀街、康公廟街、忠烈祠街、文殊院街等。 從唐代開始,全國普建文廟,專祀孔子,四川也不例外。位于孔廟前后的兩條街分別叫文廟前街和文廟后街,至今未變。 會府是清朝省城的大官們聚會朝拜皇帝的地方,供奉著木刻九龍牌位,此街稱為會府街。民國初年,為紀念在辛亥革命、保路運動中犧牲的烈士,會府改建成忠烈祠,此街也更名為忠烈祠街。 三是集市作坊類。這是因為集中了某種行業(yè)或集市而得名的街道。比如販賣牲口家禽的有牛市口、羊市街、騾馬市、肥豬市等;賣食品的有米市街、海椒市、鹽市口;賣生活物資的有鑼鍋巷、草市街、棉花街、草鞋市巷、石灰街,線香街等;而賣服飾的則有暑襪街、紗帽街等。 手工作坊比較集中的,有染房街、漿洗街、皮房街、打金街等。 第四類是以紀念著名人物、先賢為街名的街道。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派安徽人文黨翁(簡稱文翁)為蜀郡守,文翁見蜀地文化不夠普及,便選了一些青年,親自為他們開課講經,并修建石屋藏書,稱為石屋書院。為了紀念他,大家將書院旁的大道叫作文翁路,藏書的小巷稱為石室巷。 成都有兩條與狀元有關的街名。嘉靖年間,新都人楊慎(楊升庵)考中狀元時居住的街道被稱為狀元街。清末,資州人駱成驤考中光緒末科狀元,居住之地稱為駱狀元巷,但不知為何,后來竟莫名其妙地被訛傳為落醬園巷。 也有以各種傳說和自然景觀而得名的街道。比如,拐棗樹街肯定有棵拐棗樹,凍青樹街栽種了很多的凍青樹,蓮花池街少不了有一池蓮花,黃瓦街至少有一排非常醒目的黃色琉璃瓦房。 筆者居住在神仙樹路附近,相傳,這里曾有一棵大樹,樹干有空洞,善男信女就請來佛像,在樹上掛滿紅布條祈福,久而久之,大家將這棵樹視為神樹,這條路也就稱為神仙樹路了。 此外,還有因建有各省會館而得名的街道。 河北和山東合建的會館叫燕魯公所,由于這兩省財力夠大,燕魯公所規(guī)模大、裝飾豪華,這條街就叫燕魯公所街。 相比而言,貴州會館小而默默無聞,后來貴州人李世杰、丁寶楨先后任四川總督,對舊會館擴之,戲臺、耳樓蓋得非常精整,川劇名角爭相來此粉墨登場,于是,貴州會館街繁盛一時。 天府廣場往南100米就到了陜西街,即為陜西會館所在地。如今,陜西會館地址、名字未變,不過其功能只相當于一個普通的酒店了。 每一個街名,都有故事 毫不夸張地說,成都一環(huán)以內街道名稱的由來,基本上都有典故、有故事。有的像閑庭信步、信手拈來,有的則伴隨著一段蕩氣回腸的傳奇故事。
今天成都城內唯一仍在原址上的陜西會館
文翁石室就是今天成都的第四中學,也被稱為石室中學
今天的支磯石街已經沒有當年的浪漫氣息了
近百年來,成都最繁華的街道非春熙路莫屬,自建成以后,就一直是成都的商業(yè)中心。1924年,四川省督辦楊森將前清的一些舊衙門全部拆除,修建了這條馬路,還特地請來前清舉人江子愚為馬路取名。江子愚投其所好,以北洋政府授予楊森“森威將軍”頭銜為由頭,取名為“森威路”。不過“好景不長”,楊森在與軍閥劉湘的混戰(zhàn)中逃出四川,于是,江子愚又向劉湘建議將“森威路”改名為“春熙路”。此據老子《道德經》中“眾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臺”。 最富神話色彩的街道是天涯石街。相傳女媧補天時,不慎將一塊石頭掉落在了成都的這條小街上,百姓對“天上來客”頂禮膜拜,取名曰“天涯石”。有關天涯石的傳說還有幾個版本,有人說這是一塊隕石,有的說是從玉皇大帝宮殿圍欄上撣下的石頭。民國時,天涯石是一座小廟,常有信佛之人前來燒香許愿。成都人很喜歡來這里游玩一番,取意為“天涯一游”。 支磯石街同樣是因一塊石頭而得名,但這塊石頭的來歷卻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華陽國志》記載:明代詩人曹學佺在詩中說,支磯石來自牛郎織女相會的天河。此說法最早見于晉代張華所著《博物志》。 不過,杜甫在《石筍行》中表示疑慮:“是恐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尚存”,意為這塊石頭是古蜀國卿相死后“立石為表”的紀念物——墓志。不管專家學者如何爭論,老百姓更相信牛郎織女的說法,這條街也成了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絕佳之地。 東大街附近的青蓮巷,巷小名氣大,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來這里,因為這里曾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居住過的地方,還留下了一個暖心的故事。李白自號青蓮居士,他常去一家裝裱鋪,有一年老板借債置備了一批白團扇,誰知當年無酷暑,扇子賣不出去,眼看債務到期,老板又意外身亡,留下老媽媽孤身一人甚是可憐。李白便在幾十把白團扇上題詩作畫,落款為青蓮居士。不久后,買扇的人蜂擁而至。后來,李白居住過的小巷就被大家叫作青蓮巷,在團扇上繪畫題詩的傳統工藝,也就流傳了下來。 緊鄰四川電視塔的猛追灣街,過去有個非常難聽的名字——母豬灣街。據說,最早有人養(yǎng)了幾頭母豬,天天在街上溜達,自成一景,于是這街被稱為母豬灣街。至于為什么改為猛追灣街,說法一是:崇禎年間,張獻忠攻進成都大開殺戒,引起了大慈寺的和尚不滿,上萬武僧把張獻忠趕出城外,一陣猛追到母豬灣。后來,人們就將母豬灣改為猛追灣。說法二則是:因為街道旁的河水落差大,并且突然改向,行船到此有追趕的樣子,因此得名。其實,這兩種說法既無從考證,也不靠譜。 紫泉街或許是成都最“糾結”的街道了。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成都誕生了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fā)行的紙幣交子,于是這條街被稱為“交子街”(后誤為椒子街)。交子亦叫“紙泉”,緊鄰的一條街就被喚作“紙泉街”。 到清代,這條街成了牲畜交易市場,臭氣熏天,且常遭火災,為取吉利,翰林顧汝修將這條街改為“茝泉街”,讀音相同,茝意為香草,取茝壓臭,取泉壓火。但這“茝”字不好認,諧音為芷,故一度更名為“芷泉街”,芷字也不好認,又諧音紫,最后塵埃落定,變成了“紫泉街”。 重名、重音、繞字特別多 不知道是因為成都人閑散,還是因為他們喜歡搞文字游戲,成都的街名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重名、重音、繞字的特別多。 在四川話中,“金陽”和“晉陽”發(fā)音一樣,金陽路和晉陽路雖然都在西三環(huán)附近,但兩者距離也有四公里。同樣,柿子巷和獅子巷,要想用發(fā)音區(qū)分開,著實得費一番口舌。 還有眾多的街名,只有路、街、巷之別,比如城隍廟巷和城隍廟街,蜀漢街和蜀漢路,雞市街和雞市巷,席草田街和席草田巷。 最夸張的要數盛興街和盛興路,盛興街位于繞城高速南邊,靠近天府三街,而盛興路在北三環(huán)路以外,這兩者南轅北轍,距離超過了20公里。 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錦華路,同一個名字,絲毫不差,卻分明是兩條不同的街道。兩者相距也在10公里以上。一條在錦華萬達廣場旁,而另一條在機場路的輔道上。 讓你傻傻分不清的還有“槐樹街、干槐樹街、三槐樹街和槐樹店路”,這可是在四個不同地方的四條街。青龍街、青龍路、青龍正街、青龍橫街——它們雖然名稱相近,但全都不在一個城區(qū)內。 街巷消失,街名猶在 和不少城市一樣,成都隨著舊城改造,城市發(fā)展,不少街巷正在逐漸消失。據《成都城區(qū)街名通覽》記載,截至1992年,有105個街名隨老街巷消失而不復存在。 1979年,天府廣場旁的東鵝市巷和西鵝市巷,因修建人民商場而消失。1988年,修建濱江東路時,青蓮橫街、大安橫街等街巷消失了。1992年修建濱江路,又導致了同興下街、同興上街、下河壩等街巷消失。川主廟街、都司巷、水井巷、倉房街、半節(jié)巷,等等,也都在城市的改建中消失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鹽市口大業(yè)大廈的建成,原來的錦江路更名為大業(yè)路,附近的染房街、錦江街、煙袋巷、糞草湖街一并消失。人民公園旁的半邊橋街,大慈寺路附近的玉成街、和尚街、筆帖式街、興業(yè)里、章華里等,也都在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中灰飛煙滅。 有意思的是,成都一些街巷雖然消失了,但街名卻保留了下來。比如梁家巷,1955年修建一環(huán)路時被拆除,巷子雖然拆了,街名卻在老百姓的口中代代相傳,成了城北片區(qū)的統稱。 位于人民南路和南一環(huán)路交叉口的跳傘塔,在上世紀70年代末被爆破拆除,1989年修建了四川省體育館,但這一區(qū)域還是被大家習慣性稱為跳傘塔,一些單位也保留著當時的名稱,比如跳傘塔派出所、跳傘塔街道辦等。 一個城市的發(fā)展,不可避免地要拆除一些老街舊巷,但老街舊巷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卻用另外的一種方式被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