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經典
《黍離》:詩比歷史更真實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詩比歷史更真實?!币馑际钦f,歷史是對客觀事件的記錄,詩是對心情的記錄,在所有事件結束后留下的情感的結語。事件會消失,可是心情會變成永恒。這也是為什么漢語詩作中描寫心情的詩特別多的原因。
比如《黍離》,這首詩非常優(yōu)美,詩里完全沒有事件。除了“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這句中的“黍”是黍子,“稷”是高粱,也基本不需要注解,很容易讀懂。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詩的語言和我們今天的語言沒什么差別,可是教科書里的翻譯很可怕:“知心人說我心煩憂,局外人說我啥要求。”我覺得這首詩不需要翻譯,今天我們的口語還可以這樣說,不信各位回家對媽媽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試試,相信你媽媽也聽得懂。
我特別喜歡這首詩,因為它把事件抽離得最干凈,我們完全不知道“此何人哉”中的“何人”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所以注解里一定要給它加一個事件,說因為亡國了,才會這么哀傷。這是沒道理的,任何—種生命都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情感。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敝魅斯哌^了黍子地、高粱田,忽然感到—種哀傷。有一次我走在一片稻谷剛剛結穗的田野中,生出—種很奇怪的感情,介于憂愁和喜悅之間——一粒稻谷從插秧開始成長,長到現(xiàn)在這么飽滿,可是很快它們就要被收割了?!半x離”是黍子長得十分繁茂的樣子,疊聲是因為找不到恰切的詞來形容那么繁密的黍子粒。這是第—種解釋。第二種解釋,是離別的意思,所以主人公才會哀傷。中國所有的字都有一個聲音,而每一個聲音都有情感。“離”的韻母是i,詩人哀傷的時候,會用到這個閉口音,共鳴音很小?!捌鄾觥钡摹捌唷薄ⅰ凹拍钡摹凹拧?、“離別”的“離”、“依靠”的“依”,都有一點悲哀對不對?所以當我們說“彼黍離離”的時候,不僅有對黍子的形容,還有聲音上的低沉和離別的哀傷。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這里又出現(xiàn)了疊韻?!懊颐摇币彩且环N聲音,低沉、慵懶、彷徨,都有一點?!懊摇边€是i這個閉口音,依舊是有點哀傷的情調。它讓人產生了一種非常奇怪的感覺,不怎么振奮,有一點拖延,不清楚生命的意義,不知要前往何處。
我不太愿意直接翻譯,因為這兩個字實在是太精彩了?!懊颐摇笔怯幸稽c沒精神,這個詞不是那么清楚,它指的是某種精神狀態(tài):走路的步子不那么穩(wěn)健、確定,不是進行曲,而是緩慢、遲疑的。
“中心搖搖”,“搖搖”也是形容心情。如果我在小學教詩,一定會用這首詩作為范本,因為它是對詩的最大挑戰(zhàn),即用某種方法把不明確的東西講出來。你要訓練一個孩子來形容自己心情的快樂,但是不可以用“快樂”這個詞,而要用一個聲音來形容,那會是什么?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都是對某種不清楚、不確定的事物的精彩形容。這首詩完全可以用來訓練學生對文字認知的精準度。這個精準度很難注解,因為它描述的是一種感覺、—種情緒。在讀“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時,節(jié)奏感馬上就出來了。接著,作者很快跳入—種客觀描述:“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边@是詩人厲害的地方,剛剛講完“行邁靡靡,中心搖搖”,你還不太知道他要干什么,馬上就接了一句:你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算了。人在最孤獨的時候,就會覺得,我都這樣了,為什么還要解釋我的心情?一個人敢在寫一首詩時說不在意別人懂不懂自己的哀傷和憂愁,這是了不起的。他的憂愁已經到了自己認為無論怎么講別人也不會懂的地步。
《黍離》是一副“說了你也不會懂”的架勢,所以下一句直接轉向了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一句很奇怪,不是作者從第一人稱的角度來看天,而是從天的角度來看人,好像是天在看著他說:“怎么會有這樣一個人呢?”但是有的翻譯卻是“遙遙遠遠的老天吶,是誰害我離家走”,這樣一來,詩的意象就被縮小了?!坝朴粕n天”是一個畫面,作者不是從自己的心情出發(fā),而是從天的角度來打量自己的孤獨,其實是在講他的哀傷沒人能懂。
各位看這個詩人多么會“偷懶”,三段里換的字這么少,前面的字都不變,后面從“彼稷之苗”,到“彼稷之穗”,再到“彼稷之實”,隨著時間的改變,禾苗發(fā)芽,結穗,收獲,這個完整的過程,只改了一個字——苗、穗、實。從春天到秋天,這個人一直在莊稼地里走來走去。
作家莫言寫過一部小說叫《紅高粱》,他的筆觸—直停留在高粱地里,因為講的是農業(yè)社會。農業(yè)社會是天長地久的,哀傷也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他才會用這么大的時間和空間背景去描述它。在那么一大片莊稼地里,這個孤獨的生命從春天走到秋天,他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答,所以才會發(fā)出對天的呼叫:“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詩從頭到尾沒有任何事情發(fā)生,但是描述了心情,當歷史都消失后,心情還在。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薄白怼碑斎慌c酒有關,喝了酒以后,不管哀傷還是喜悅,都更像自己。不喝酒的時候,你在做一個別人希望的你,可是如果可以“中心如醉”,你就變得比較自然輕松。另外,“彼稷之苗”中的“苗”和“中心搖搖”中的“搖”,“彼稷之穗”中的“穗”和“中心如醉”的“醉”,都是押韻的,構成歌的條件,可以用來傳唱,并得以廣為流傳。
如果我們從田野中走過,聽到有人唱這樣一首歌,很容易就記住了。當你感到哀傷的時候,你可能會隨著他一起唱。它前后重復三次,具有和聲的效果與呼應的關系。
我在貴州看過花子的演唱,一個人唱出來,旁邊的人就和上來,前呼后應,一唱百應。歌謠是從大地中被慢慢呼喚出來的,它不在乎重復,因為每一次重復都有不同的聲音加入。我們現(xiàn)在單看《黍離》的文字感覺好像有點單調,可是你要想到這是歌,就會明白它其實并不單調。
第二段和第—段相比,換的字雖然如此之少,卻是有很高難度的。不信大家可以試試看,寫三段完全一樣的詩,只換其中的某一個字,很難的,這需要你對詩的語言非常了解。其實這首詩就不應該有注解,而應該讓小朋友試著來玩這種改字游戲。
西方繪畫的達達流派曾經建議把詩剪開,變成一個個單獨的字,讓小朋友在布袋里攪亂,再拿出來貼。這有點像排字游戲,要找到字和字之間的規(guī)則。字這么精簡,但產生了情感的變化——“中心搖搖”變成了“中心如醉”,又變成“中心如噎”?!耙笔强薜秸f不出話來,人的哀傷到了極點,哭泣和講話都停止了。大家可能發(fā)現(xiàn)了,“噎”和前面的“實”按今天的讀音并不押韻,但在古音中這兩個字是押韻的。
換字這么少,卻特別強調了情感的深沉,從“搖”到“醉”,再到“噎”,只有情感的深沉度在變,其他的都沒有變。唐代李商隠的“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也是用字非常少,可是情感的跌宕出來了。
詩是文字高度精練的藝術形式。它不是論文,一個社會如果太崇尚論文,文字就會變得繁復,到最后越來越不會講話??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蔽曳浅M?。詩和論文是兩種不同的思維,論文是邏輯的思維,詩是情感的思維,情感思維不夠的時候寫詩非常危險。
這位詩人在吟唱“彼黍離離,彼稷之苗”時,透著一種情感的真實。雖然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可是他對自己哀傷的心情毫不隱瞞,反反復復地唱著,如今的知識分子有時候卻會隱藏。亞里士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因為歷史文獻可以作假,你或許也可以在一首詩里填充很多假象,但情感很難作假。
如果我們有很好的音樂家,其實可以把這些詩變成歌,用很美的旋律唱出來。大家也可以去檢驗一下自己身邊的流行歌或者民歌,看看其中有多少反復,好像《黍離》。只有一生都很牽掛的情感,才會有反復,因為反復,那情感才變得更深沉,成為一種美學。
(蔣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