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2016年龍游縣早稻白背飛虱發(fā)生情況及對綠色防控的啟示

        2017-06-21 15:12:46徐小偉張晨光樓潤忠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7年5期
        關鍵詞:蟲源白背飛虱蟲量

        徐小偉,張晨光,樓潤忠,王 穎

        (龍游縣植物保護檢疫站,浙江 衢州 324400)

        2016年龍游縣早稻白背飛虱發(fā)生情況及對綠色防控的啟示

        徐小偉,張晨光*,樓潤忠,王 穎

        (龍游縣植物保護檢疫站,浙江 衢州 324400)

        介紹2016年龍游縣早稻白背飛虱發(fā)生情況,從氣象要素、生態(tài)環(huán)境及人為干擾等方面,分析2016年白背飛虱前期發(fā)生量較大而后期卻未出現(xiàn)大面積倒伏、塌洞的原因,并從病蟲情報發(fā)布,防治藥劑的科學選用及浸水殺蟲殺卵等方面分析其對稻飛虱綠色防控的啟示。

        早稻; 白背飛虱; 燈下蟲量; 田間蟲量; 綠色防控

        龍游縣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為浙江省傳統(tǒng)的雙季稻種植區(qū),常年早稻種植面積為4 667 hm2,白背飛虱(Sogatellafurcifera)作為最重要的水稻遷飛害蟲之一及多種水稻毀滅性病害的傳毒媒介[1-2],為為害龍游縣早稻的主要害蟲之一。往年龍游地區(qū)早稻白背飛虱發(fā)生情況基本為中等發(fā)生,但2016年白背飛虱在早稻前期發(fā)生較為嚴重,達到中等偏重局部大發(fā)生級別,然而2016年早稻后期全縣并未發(fā)現(xiàn)有田塊發(fā)生較大面積塌洞及倒伏。本文將結合往年龍游縣早稻白背飛虱發(fā)生情況,分析2016年的發(fā)生情況,并依此發(fā)生特點,思考其對綠色防控的啟示。

        1 發(fā)生情況介紹

        1.1 燈下誘蟲情況

        以國家級龍游區(qū)域站內的華佳誠HJC-5T型測報燈的燈下蟲量變化進行數(shù)據分析,2016年早稻白背飛虱燈下誘蟲情況為燈下初見期提前,遷入時間長,遷入量大。

        1.1.1 燈下初見期提前,遷入時間長

        白背飛虱具有落地成災現(xiàn)象,其燈下初見期與其在田間發(fā)生早晚息息相關。

        由表1可知,2016年白背飛虱燈下初見期為4月22日,是近5年白背飛虱燈下初見最早年份,比2015年提早11 d,比常年提早17 d。遷入時間的長短與遷入量的共同作用,促使白背飛虱在田間產生累加效應。如出現(xiàn)長時間且大量遷入,可促使稻飛虱在適宜田塊大量繁殖產生為害。以燈下有蟲天數(shù)作為白背飛虱遷入時間為例,2016年早稻生育期內白背飛虱的遷入時長為58 d,為近5年白背飛虱遷入時間最長年份,較2015年延長20 d,較常年延長14.4 d。

        表1 早稻生育期白背飛虱初見期遷入情況

        年份燈下初見期(月?日)遷入時間/d201505?02380201604?22580常年05?08436

        注:早稻生育期為4月20日至7月10日。

        1.1.2 遷入量增加

        主峰日指一段時間內或整個發(fā)生期內的幾次高峰中蟲量最高的高峰日,主峰日所在的高峰期即為主峰期。遷入的主峰期的早晚以及遷入蟲量的多少與田間發(fā)生程度有極大關系,遷入峰早且遷入量大的年份田間大發(fā)生的概率極大。

        由表2可知,2016年白背飛虱主峰日為6月18日,為較晚年份;但主峰期為6月4—25日,歷時22 d,為近幾年主峰期持續(xù)最長年份。2016年主峰期內除主峰日還出現(xiàn)2個較大遷入日,6月6日和6月7日,2 d燈下遷入蟲量分別為1 120和1 960只。2016年主峰期蟲量達到7 718只,為近幾年主峰期蟲量最多年份,較2015年主峰期蟲量增加6 250只,為常年主峰期蟲量的3.6倍,占本年度早稻生育期全期遷入總蟲量的91.7%。近幾年主峰日蟲量及早稻生育期內遷入總蟲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16年主峰日遷入蟲量達1 984只,分別為2015年及常年的4.7和3.3倍,2016年生育期內遷入總蟲量達到8 418只,為近幾年最高年份,較2015年及常年增加5 975和7 328只。

        表2 不同年份早稻生育期白背飛虱遷入量情況

        年份主峰期(月?日)主峰日(月?日)主峰期蟲量/只主峰日蟲量/只早稻生育期全期遷入總蟲量/只201506?08—2406?1014684202443201606?04—2506?18771819848418常年06?07—2206?1521406081090

        1.2 田間發(fā)生情況

        選擇種植時間早(機插)、中(直播)、晚(機插)3塊稻田作為系統(tǒng)調查田塊,3塊田塊加權比例分別為早∶中∶晚為35∶40∶25;龍游區(qū)域站內人工插秧的一塊稻田作為觀測圃,系統(tǒng)調查田農戶進行常規(guī)防治,觀測圃不防治。在5月5日至7月10日,每5 d(逢5、10日)查1次蟲,每塊田塊由2名病蟲測報員進行直線平行5點取樣,每點取2叢,總共20叢,將所記載數(shù)據換算為百叢蟲量進行分析。觀測2016年早稻白背飛虱田間發(fā)生情況,田間初見期、若蟲初見期提前,短翅型成蟲出現(xiàn)較早;田間若蟲蟲量、短翅型成蟲蟲量較高,若蟲峰提前且出現(xiàn)多個若蟲峰,早稻后期田間蟲量急劇下降,早稻未出現(xiàn)大面積倒伏及塌洞。

        1.2.1 田間初見期、若蟲初見期提前,短翅型成蟲出現(xiàn)較早

        田間初見期及若蟲初見期是田間系統(tǒng)調查的重要指標,其時間早晚與田間稻飛虱發(fā)生世代有重要關系。

        如表3所示,2016年田間及若蟲初見期均為近幾年最早年份,田間初見期較2015年提早3 d,較常年提早10 d;若蟲初見期較2015年提早5 d,較常年提早10 d。短翅型成蟲為飛虱類生育型成蟲具有生育期短、產卵量大的特點,其初見期的早晚與田間稻飛虱發(fā)生量有重要關系。相比2015和2016年田間短翅型成蟲推遲15 d,但較常年提早3 d。

        1.2.2 田間若蟲蟲量、短翅型成蟲蟲量及總蟲量較高,若蟲峰提前且出現(xiàn)多個蟲峰

        如圖1所示,2016年系統(tǒng)調查田及觀測圃中若蟲蟲量明顯高于2015年,田間出現(xiàn)多個若蟲峰。

        表3 不同年份田間、若蟲及短翅型成蟲的初見期

        年份初見期(月?日)田間若蟲短翅型成蟲201505?0805?1505?15201605?0505?1005?30常年05?1505?2006?02

        其中,觀測圃及系統(tǒng)調查田均于5月25日開始出現(xiàn),若蟲峰較往年提前10 d左右,觀測圃田間白背飛虱若蟲蟲量呈現(xiàn)雙峰型,于6月25日達到最大峰值,百叢18 010只(占當日觀測圃中白背飛虱百叢蟲量的96.9%),為2015年最大峰值蟲量的2.4倍。田間系統(tǒng)調查田中若蟲蟲量呈現(xiàn)多峰次階梯式上升,于6月20日達到最大峰值,百叢3 155只(占當日系統(tǒng)調查田中白背飛虱百叢蟲量的89.4%),為2015年峰值蟲量的1.30倍;田間出現(xiàn)若蟲高峰大致時間為6月中、下旬,這與燈下遷入主峰期白背飛虱遷入后繁殖后代時間相吻合。

        如表4所示,2016年早稻生育期成蟲累計蟲量較大,系統(tǒng)調查田成蟲百叢累計蟲量為1 200只,較2015年及常年分別增加743、765只,觀測圃成蟲累計蟲量為8 660只,較2015年及常年分別增加5 680、5 464只。

        表4 早稻田間白背飛虱成蟲累計蟲量變化

        年份百叢成蟲總蟲量/只短翅型成蟲百叢總蟲量/只短翅型成蟲總比例/%系統(tǒng)調查田觀測圃系統(tǒng)調查田觀測圃系統(tǒng)調查田觀測圃201545729801840391320161200866015973013284常年4353196432048267

        如上文所述,稻飛虱短翅型成蟲為居留繁殖型成蟲,具有產卵前期短、產卵期長、產卵量大等特點,其發(fā)生量與田間稻飛虱發(fā)生程度有密切關系。對近幾年早稻田間白背飛虱短翅型成蟲蟲量分析可知,2016年系統(tǒng)調查田短翅型成蟲累計蟲量達到百叢159只,分別為2015年及常年的9.0和3.7倍;觀測圃短翅型成蟲累計蟲量更是達到百叢730只,分別為2015年及常年的18.3和3.6倍。

        2016年系統(tǒng)調查田短翅型成蟲總比例為13.2%,為近幾年最高值,且較常年高5.0百分點,較2015年高9.4百分點;2016年觀測圃短翅型成蟲總比例為8.4%,較常年高1.7百分點,較2015年高7.1百分點。2016年早稻生育期內系統(tǒng)調查田及觀測圃田間短翅型成蟲蟲量均于6月10日達到最高值,分別為百叢89只和345只,為近幾年早稻調查期間單日同類型田塊短翅型成蟲蟲量的最高值;系統(tǒng)調查田及觀測圃田間短翅型成蟲比例分別于6月10日、6月20日達到最高值,分別為48.7%,57.7%,為近幾年早稻調查期間單日同類型田塊短翅型成蟲比例的最高值。

        圖1 早稻田間白背飛虱若蟲蟲量變化

        如圖2所示,2016年觀測圃中成蟲蟲量變化曲線均呈現(xiàn)明顯雙峰,2016年雙峰為6月10日(百叢1 055只)、7月5日(百叢3 315只);2016年的6月20日及7月10日田間百叢蟲量較前一峰值均出現(xiàn)明顯下降,這可能與田間食料變差以及種群擁擠程度的加大稻飛虱進行遷飛有關。與2015年系統(tǒng)調查田田間白背飛虱成蟲蟲量呈雙峰不同,2016年系統(tǒng)調查田田間白背飛虱為大蟲量單峰形式,2016年田間蟲量較2015年系統(tǒng)調查田田間蟲量大幅度增加,2016年系統(tǒng)調查田白背飛虱成蟲蟲量最高值為百叢375只,為2015年的3.4倍。

        由圖3可知,2016年觀測圃田間白背飛虱總蟲量呈現(xiàn)雙峰型,于6月25日達到最大峰值,百叢18 585只,為2015年最大峰值蟲量的2.4倍;田間系統(tǒng)調查田總蟲量呈現(xiàn)多峰次階梯式上升,于6月20日達到最大峰值,為百叢3 529只,為2015年峰值蟲量的1.44倍;近2年田間最高峰值蟲量出現(xiàn)時間大致為6月下旬左右。

        1.2.3 早稻后期田間蟲量急劇下降,田間未出現(xiàn)大面積倒伏及塌洞

        由上述圖1—3可以看到,2016年早稻生育期內雖出現(xiàn)多個蟲峰,且6月下旬出現(xiàn)較大若蟲峰,但早稻后期,即2016年6月30日后,田間若蟲蟲量急劇下降;同時,通過詢問農戶及田間調查發(fā)現(xiàn),田間未出現(xiàn)大面積倒伏及塌洞,且大部分田塊早稻產量較2015年均有所提高。

        2 發(fā)生情況分析

        高空氣流是白背飛虱遷飛的動力和載體,氣象因子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白背飛虱降落、繁衍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人為干擾是白背飛虱發(fā)生程度的重要影響因子。以下將從氣象要素、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及人為干擾等方面分析2016年早稻白背飛虱燈下及田間的發(fā)生情況,以及田間出現(xiàn)多個蟲峰而未出現(xiàn)大面積倒伏及塌洞的原因。

        圖2 早稻田間白背飛虱成蟲蟲量變化

        圖3 早稻田間白背飛虱總蟲量變化

        2.1 燈下發(fā)生情況分析

        2.1.1 遷入蟲源

        龍游縣位于白背飛虱7月主害帶IVa湘、贛區(qū),白背飛虱在本區(qū)域無法越冬[3];且2015,2016年冬季平均溫度小于10 ℃,絕對低溫低于白背飛虱越冬臨界溫度0 ℃[4],因此4月份燈下白背飛虱始見蟲為外來遷入蟲源。

        根據以往研究,我國稻飛虱只有少量蟲源可在海南、兩廣及云南南部局部越冬,歷年春季初始蟲源主要由中南半島等地區(qū)遷入我國南方稻區(qū)后經過繁殖,成為北遷的蟲源[5-6]。2016年我國白背飛虱南方越冬稻區(qū)冬季(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雖受1951年以來最強厄爾尼諾現(xiàn)象的影響[7],出現(xiàn)多次強降雨及強寒潮低溫雨雪冰凍,華南地區(qū)氣溫更是較常年同期偏低1~2 ℃[8],然而由于“兩遷”害蟲2015年秋季回遷蟲源燈下誘蟲量比常年高8%[9],以及南亞地區(qū)遷入蟲量的補充,冬季降雨及低溫對我國南方稻區(qū)白背飛虱春季初始蟲源未產生太大影響。據廣西植物保護網報道,2016年廣西地區(qū)稻飛虱遷入始見期與2015年相當,遷入量同比偏多,所統(tǒng)計的70個縣在3月1日至4月20日,燈下共誘稻飛虱36 460頭,比2015年同期增加58.2%。

        2.1.2 遷飛動力及本地區(qū)氣候要素

        受春季西南氣流的影響,我國白背飛虱由南方稻區(qū)不斷北遷[3,10-11]。祝增榮等[12]研究證明,白背飛虱遷入浙江方向為西南—東北,即白背飛虱遷入浙江亦受西南氣流影響,因此稻飛虱遷入時間的早晚與西南氣流的強弱同樣有著直接關系[13]。同時白背飛虱的降落也受到大氣環(huán)流形勢及大氣流場變化的影響,降水為白背飛虱降落的重要動力脅迫,春季及初夏稻飛虱降落多為雨日,集中降蟲區(qū)多為暴雨區(qū)[4,14-15]。

        根據龍游縣氣象局提供信息,2016年3月末至5月,龍游地區(qū)受持續(xù)活躍的西南暖濕氣流影響;早稻生育期4月下旬至7月上旬雨日為48.0 d,較常年的42.3 d多5.7 d,較2015年的50 d少2 d,全期出現(xiàn)多次較強降雨。其中,白背飛虱遷入主峰日6月18—19日受副高西伸北抬影響,龍游地區(qū)陰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綜上所述,由于南方稻區(qū)白背飛虱春季初始蟲源受冬季低溫影響較小,且較2015年有所增加,同時龍游地區(qū)3月末至5月受持續(xù)活躍西南氣流及4月中旬至7月上旬多次降雨、強降雨的影響,早稻生育期全期內燈下白背飛虱表現(xiàn)為初見期早,遷入時間長,遷入峰多,遷入量大的特點。

        2.2 田間發(fā)生情況分析

        2.2.1 蟲源因素

        如上文所述,2016年白背飛虱燈下始見期4月22日,較常年提前17 d;遷入時間58 d,較常年長14.4 d;遷入峰次9次,較常年多1.6次;遷入蟲量8 418只,更是較常年增加7 328只。因此,受遷入蟲源提早遷入及連續(xù)多峰次遷入的影響,田間白背飛虱表現(xiàn)為始見期和若蟲始見期提前,短翅型成蟲出現(xiàn)較早,田間蟲量較大,且出現(xiàn)多個若蟲峰的特點。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本地繁殖蟲源對后期出現(xiàn)極高若蟲峰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6月上旬至中旬,此間燈下蟲量急劇增加,田間恰逢抽穗期,白背飛虱內稟增長率開始下降,由于早稻前期白背飛虱遷入時間及遷入量較往年明顯增加,且前期白背飛虱亦有較高的內稟增長率[16-17],故觀測圃及調查田中若蟲蟲量于6月5日分別達到百叢2 835和1 662只;由于受6月上旬至6月下旬遷入蟲源及本地繁殖疊加的影響,觀測圃及調查田中若蟲蟲量分別于6月25日及6月20日達到最大峰值,百叢18 010和3 155只。

        2.2.2 田間生態(tài)環(huán)境

        稻田生態(tài)群落受到強烈的人為干擾,隨著耕作制度及耕作方式的改變,水稻蟲情特別是“兩遷害蟲”稻飛虱蟲情變化異常復雜[18],同時水稻品種差異、水稻生育期的變化亦對稻飛虱發(fā)生程度產生重要影響。

        2016年龍游地區(qū)主推早稻品種為今早47,對白背飛虱抗性等級達到9級屬于感蟲品種[19]。根據研究取食感蟲品種后的白背飛虱具有更長的壽命,更大的取食量、內稟增長率、短翅型成蟲比例,以及更高的田間蟲量[20-21];同時為了提高產量,農戶化肥使用量逐年上升,但大量使用化肥特別是氮肥,使水稻植株的營養(yǎng)更適宜于稻飛虱生長繁殖,提高了稻飛虱的發(fā)育速率、存活率和生殖力[20,22]。因此肥料特別是氮肥的施用,以及大戶化后品種單一化和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可能是白背飛虱田間蟲量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稻飛虱為喜棲息于高溫高濕低光照環(huán)境下的害蟲,溫度和水稻生育期的變化對白背飛虱的種群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生育期對白背飛虱種群的影響通過食料條件即營養(yǎng)條件的變化體現(xiàn)出來。在25 ℃左右適溫條件下,水稻生育期對白背飛虱卵孵化率及卵歷期影響無明顯差異,但白背飛虱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上的壽命、生長發(fā)育、內稟增長率、短翅型成蟲比例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分蘗盛期其有最大的產卵量、內稟增長率及若蟲存活率,拔節(jié)期成蟲壽命最長、短翅型成蟲比最高,而取食孕穗期的若蟲發(fā)育速率最快,至抽穗期后由于營養(yǎng)條件變差,其發(fā)育速率、若蟲存活率、成蟲壽命、產卵量及短翅型成蟲比例開始明顯下降[17,23]。因此早稻由于水稻前期白背飛虱遷入量較少,田間蟲量基數(shù)較小,中后期由于外地蟲源及本地蟲源疊加且恰逢水稻拔節(jié)孕穗期至抽穗期,所以早稻中后期田間蟲量開始激增,短翅型成蟲比例亦開始增加逐漸到達最大值。

        據《浙江省水稻害蟲天敵圖冊》的記載,浙江省水稻害蟲節(jié)肢動物門類天敵共36科123種,其中寄生蜂12科56種,稻田蜘蛛13科50種[24]。相較于寄生蜂種群易受稻田周邊蜜源植物的影響,稻田蜘蛛有著種類多,食量大,食譜廣的特點;同時由于黑肩綠盲蝽隨褐飛虱伴飛遷徙特性[25],蜘蛛在早稻稻飛虱若蟲、成蟲期具有更高的效益比[26]。根據田間觀察,當白背飛虱田間百叢蟲量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雖然蜘蛛對白背飛虱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且益害比未超出1∶7.3±0.33的限值[27],但蜘蛛對白背飛虱的控制能力仍有限,白背飛虱仍有極強的種群繁殖能力。

        2.2.3 氣候要素

        氣候要素雖為田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對田間白背飛虱的生長繁殖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本文中作為一獨立因子進行分析。

        溫度是影響昆蟲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子,低溫及高溫脅迫均對昆蟲的生長發(fā)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馮炳燦等[28]研究發(fā)現(xiàn),白背飛虱在15 ℃~30 ℃區(qū)間內發(fā)育正常,適溫為20 ℃~30 ℃,最適溫度在28 ℃左右,當溫度低于20 ℃及在35 ℃高溫環(huán)境下,生長發(fā)育均受到影響。2016年早稻全期平均氣溫在15 ℃~30 ℃,白背飛虱發(fā)育正常,由于外來蟲源遷入量較大,且6月為早稻拔節(jié)孕穗期至抽穗期月平均氣溫為25.8 ℃,較常年偏高。因此白背飛虱具有更高的內稟增長率,田間蟲口密度較常年明顯偏高。

        降水為重要的氣候因子之一,其不僅對稻飛虱的遷入有著重要的影響,還由于田間積水及降水沖刷作用等,對稻飛虱卵孵化及若蟲生長有重要影響[29-31]。如上文所述,早稻全期4月下旬至7月上旬雨日為48.0 d,較常年的42.3 d多5.7 d,且出現(xiàn)多次較長時間的強降水,6月26日及6月29日單日降水分別達到80.2和98.9 mm,雨后全縣多處農田被淹,特別是平山橋區(qū)域站附近由于鄰近衢江江水倒灌系統(tǒng)調查田及觀測圃田塊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水稻浸水情況。由上文田間白背飛虱發(fā)生情況所述,6月末正為白背飛虱若蟲高峰期及卵孵化高峰期,但由于不同程度的浸水,白背飛虱卵孵化率及若蟲成活率均受到影響,因此其后白背飛虱田間蟲口密度急劇下降,白背飛虱未出現(xiàn)大爆發(fā),田間未出現(xiàn)較大面積的倒伏、塌洞。

        由于水稻田間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特殊性,光照對白背飛虱生長發(fā)育的影響較小,因此不進行光照對白背飛虱的影響進行分析。

        2.2.4 防治藥劑

        根據2011—2015年全國農業(yè)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以及科學用藥建議中白背飛虱抗藥性監(jiān)測部分內容[32-36],白背飛虱對吡蟲啉、噻蟲嗪抗性水平雖持續(xù)上升,但到2015年仍處于敏感狀態(tài)。因此農戶在防治適期若利用本站主推藥劑吡蟲啉防控白背飛虱時應有較好效果,所以這也可能是早稻前期及中后期白背雖出現(xiàn)多次若蟲峰,但未出現(xiàn)大面積倒伏、塌洞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對綠色防控的啟示

        2016年早稻白背飛虱的特點表現(xiàn)為燈下初見期提前,遷入時間長,遷入量大;田間初見期、若蟲初見期提前,短翅型成蟲出現(xiàn)較早,田間若蟲蟲量、短翅型成蟲蟲量較高,若蟲峰提前且出現(xiàn)多個蟲峰。早稻前期及中期田間白背飛虱雖有較高的蟲口密度,但后期并未出現(xiàn)大爆發(fā)及大面積的倒伏、塌洞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對今后針對稻飛虱進行綠色防控有一定的啟示。

        蟲情的精準預測,病蟲情報的科學發(fā)布。龍游縣植保工作人員利用全縣各處測報燈白背飛虱誘蟲數(shù)據對2016年早稻白背飛虱的發(fā)生情況進行精準預測,先后發(fā)布兩則病蟲情報,對農戶防治白背飛虱前期遷入田間繁殖蟲源進行指導,抑制了后期白背飛虱蟲源基數(shù)。

        科學使用防治藥劑,速效持效相結合。在發(fā)布的病蟲情報中推薦具有效果較好的藥劑,且注重速效持效相結合,對農戶防治田間蟲源進行科學指導,在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情況下減少高中毒農藥的使用量,促進農藥減量,保護水稻害蟲天敵。

        若蟲峰期浸水殺蟲殺卵,抑制蟲源。6月末即稻飛虱若蟲峰期長時間的較高強度的降水及長時間的淹水是2016年白背飛虱在水稻后期未大面積爆發(fā)的重要原因,驗證了前人稻飛虱浸水殺卵試驗,為以后以物理手段防治白背飛虱提供了較為有效的方法。

        [1 ] 沈君輝,尚金梅,劉光杰. 中國的白背飛虱研究概況[J]. 中國水稻科學,2003(S1):12-27.

        [2] 羅守進. 稻飛虱的研究[J]. 農業(yè)災害研究,2011(1):1-13.

        [3] 胡國文,謝明霞,汪毓才. 對我國白背飛虱的區(qū)劃意見[J]. 昆蟲學報,1988(1):42-49.

        [4] 全國白背飛虱科研協(xié)作組. 白背飛虱遷飛規(guī)律的初步研究[J]. 中國農業(yè)科學,1981(5):25-31.

        [5] 程遐年,陳若篪,習學,等. 稻褐飛虱遷飛規(guī)律的研究[J]. 昆蟲學報,1979(1):1-21.

        [6] 秦厚國,葉正襄,舒暢,等. 白背飛虱種群治理理論與實踐[M]. 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7] 邵勰,周兵. 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氣候監(jiān)測及診斷分析[J]. 氣象,2016(5):540-547.

        [8] 王純枝,錢拴,譚方穎,等. 2015/2016年冬季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氣象,2016(2):255-257.

        [9] 姜玉英,劉萬才,陸明紅,等. 2016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fā)生趨勢預報[J]. 中國植保導刊,2016(2):37-42.

        [10] 汪毓才,胡國文,謝明霞. 我國白背飛虱和褐稻虱遷飛路徑的氣流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1982(2):73-82.

        [11] 鄧望喜. 褐飛虱及白背飛虱空中遷飛規(guī)律的研究[J]. 植物保護學報,1981(2):73-82.

        [12] 祝增榮,程家安,陳建明,等. 白背飛虱種群動態(tài)的歷史和地理分析[C]//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浙江省人民政府. 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1999.

        [13] 胡國文,朱敏,唐健,等. 我國褐飛虱遷入始見期的分析[J]. 昆蟲知識,1996(5):262-264.

        [14] 包云軒,徐希燕,王建強,等. 白背飛虱重大遷入過程的大氣動力背景[J]. 生態(tài)學報,2007(11):4527-4535.

        [15] 封傳紅,翟保平. 我國北方稻區(qū)1991年稻飛虱大發(fā)生蟲源形成[J]. 生態(tài)學報,2002,22(8):1302-1314.

        [16] 黃次偉,馮炳燦. 水稻生育期對白背飛虱種群增大的影響[J]. 浙江農業(yè)學報,1991(1):9-13.

        [17] 葉正襄,秦厚國,李華. 溫度、食料條件對白背飛虱種群增長的影響[J]. 植物保護學報,1994(3):209-213.

        [18] 程家安,朱金良,祝增榮,等. 稻田飛虱災變與環(huán)境調控[J]. 環(huán)境昆蟲學報,2008(2):176-182.

        [19] 萬建民.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與品種系譜1986—2005[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

        [20] 湯金儀,胡伯海,王建強. 我國水稻遷飛性害蟲猖獗成因及其治理對策建議[J]. 生態(tài)學報,1996(2):167-173.

        [21] 黃次偉,馮炳燦,陳建明. 水稻品種對白背飛虱種群增長的影響[J]. 昆蟲知識,1994(4):196-198.

        [22] LU Z X,HEONG K L,YU X P,et al. Effects of plant nitrogen on fit-nes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al.inrice[J].J Asia Pacific Entomol,2004,7:97-104.

        [23] 劉佳妮,桂富榮,李正躍. 影響白背飛虱翅型分化的相關因子[J]. 植物保護學報,2010(6):511-516.

        [24] 何俊華等. 浙江省水稻害蟲天敵圖冊[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25] 齊會會,張云慧,蔣春先,等. 黑肩綠盲蝽與褐飛虱的伴遷行為研究[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4(2):171-177.

        [26] 黃邦侃,羅肖南,卓文禧. 白背飛虱種群數(shù)量變動的自然因素初步探討[J]. 昆蟲知識,1985(2):49-51.

        [27] 蔣明華,涂鳴麗,鄭曉芳,等. 稻飛虱捕食性天敵種類及其捕食能力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09(12):120-121,161.

        [28] 馮炳燦,黃次偉,王煥弟,等. 溫度對白背飛虱種群增長的影響[J]. 昆蟲學報,1985(4):390-397.

        [29] 黃邦侃. 白背飛虱產卵習性與浸水試驗[J]. 昆蟲知識,1959(7):214-215,221.

        [30] 呂仲賢,俞曉平,鄭許松,等. 不同溫度下浸水對褐飛虱生存、繁殖及其寄主的影響[J]. 生態(tài)學報,2000(4):624-628.

        [31] 俞曉平,巫國瑞. 高溫和浸水對褐稻虱繁殖及生存的影響[J]. 浙江農業(yè)科學,1991(5):239-241.

        [32] 張帥,邵振潤. 2011年全國農業(yè)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及科學用藥建議[J]. 中國植保導刊,2012(3):42-45.

        [33] 張帥,邵振潤. 2012年全國農業(yè)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及科學用藥建議[J]. 中國植保導刊,2013(3):49-52.

        [34] 張帥,邵振潤,李永平. 2013年全國農業(yè)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及科學用藥建議[J]. 中國植保導刊,2014(3):55-58.

        [35] 張帥. 2014年全國農業(yè)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及科學用藥建議[J]. 中國植保導刊,2015(3):65-69.

        [36] 張帥. 2015年全國農業(yè)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及科學用藥建議[J]. 中國植保導刊,2016(3):61-65.

        (責任編輯:張瑞麟)

        2017-02-16

        徐小偉(1991—),男,浙江江山人,助理農藝師,碩士,從事植保技術推廣工作,E-mail:294065798@qq.com。

        張晨光,高級農藝師,從事植保技術推廣工作,E-mail:zcg33@126.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526

        S435.112.3

        A

        0528-9017(2017)05-0799-07

        文獻著錄格式:徐小偉,張晨光,樓潤忠,等. 2016年龍游縣早稻白背飛虱發(fā)生情況及對綠色防控的啟示[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5):799-805.

        猜你喜歡
        蟲源白背飛虱蟲量
        廣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飛虱QTL定位
        作物學報(2022年11期)2022-08-31 11:46:14
        南安市白背飛虱發(fā)生的氣象條件及蟲源地分析*
        海峽科學(2021年6期)2021-08-04 05:20:04
        平鋪鎮(zhèn)近20年來白背飛虱發(fā)生特點、成因分析及應對措施
        園藝與種苗(2021年6期)2021-07-19 00:39:16
        血吸蟲來源的miRNA通過靶向轉化生長因子β受體Ⅲ促進宿主肝纖維化
        安徽北部小麥田草地貪夜蛾發(fā)生情況及田間防治試驗
        植物保護(2020年4期)2020-08-25 10:03:25
        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蟲情測報燈探索害蟲發(fā)生規(guī)律
        利用蟲情測報燈探索害蟲發(fā)生規(guī)律
        貴陽市煙倉煙草粉螟消長動態(tài)及蟲源分析
        植物保護(2018年6期)2018-05-14 12:17:24
        不同水稻品種對白背飛虱取食和產卵選擇性的影響
        国产真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语在线| 日韩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装睡被陌生人摸出水好爽|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女同在线观看|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中文字幕日本特黄aa毛片| 日韩精品网| 亚洲av极品尤物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99久久国产福利自产拍| 亚洲无码夜夜操| av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欧美熟妇色ⅹxxx欧美妇|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百度 | 少妇被粗大进猛进出处故事| 国产亚洲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sm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 国产精品午夜波多野结衣性色| 亚洲av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老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 激情 人妻 制服 丝袜|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免费| 99爱这里只有精品|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少妇下面好紧好多水真爽| 国内成+人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 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2自拍视频爽啪在线观看| 国产私人尤物无码不卡|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