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文忠
黨的一大最年輕的代表鄧恩銘
文//汪文忠
在參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一位最年輕的代表,同時也是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代表,他就是鄧恩銘。
鄧恩銘(1901~1931年)又名恩明,字仲堯,貴州荔波人,水族。1921年春,鄧恩銘參與發(fā)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7月,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共產黨早期組織,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后,作為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鄧恩銘積極組織領導了青島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并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鄧恩銘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的英雄事跡永遠銘刻于歷史的豐碑。
鄧恩銘出身貧寒,望子成龍的父親傾其所有地把他送進私塾讀書。鄧恩銘聰明好學,立志讀書報國。1917年10月,16歲的鄧恩銘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濟南省立一中。在省立一中讀書的時候,鄧恩銘耳聞目睹中國百姓被日本人欺凌的場景以及日本工廠的中國工人們被日本工頭辱罵毆打的情形,感到義憤填膺,內心萌發(fā)了科學救國的決心。
鄧恩銘是個全面發(fā)展的學生。1918年秋天,學校成立了“山東學生外交后援會”,鄧恩銘是“后援會”里的積極分子?!昂笤畷敝饕锹?lián)合一些思想進步的青年,通過上街做義工、演講等形式,幫助貧困學生,號召進步青年開展一些公益性活動。就是在這個時候,鄧恩銘結識了濟南師范學校的王盡美。王盡美(1898~1925年)原名瑞俊,山東省諸城市枳溝鎮(zhèn)大北杏村人。鄧恩銘和王盡美志同道合,兩人一見如故。之后,兩人一起參加了“齊魯書社”的活動,借助“齊魯書社”的便利和影響力,聯(lián)絡各學校的有志青年,宣傳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宣揚救國救民的道路和決心。為了擴大影響力,他們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了一份校報。鄧恩銘被推薦為校報主編兼出版部部長。除了編發(fā)校報,鄧恩銘還自籌資金出版了許多宣傳科學救國的小冊子,通過上街向路人發(fā)放的方式,號召大家團結互助,為振興中華獻計獻策。
1920年8月,上海市一些進步青年秘密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聽說上海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后,鄧恩銘很快與上?!肮伯a主義小組”取得了聯(lián)系。之后不久,他們又與北平“共產主義小組”取得了聯(lián)系。這些秘密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前身。1921年春天,鄧恩銘和王盡美一起成立了“濟南共產主義小組”。
“濟南共產主義小組”是山東省最早的革命組織,是山東早期革命青年從事革命活動的陣地。為了中國未來的命運,鄧恩銘通過“濟南共產主義小組”,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傳播科學救國的理想。此外,鄧恩銘廣泛接觸工人,幫助工人建立“工會組織”,通過“工會組織”向工人們宣講革命道理。之后,鄧恩銘還在濟南創(chuàng)辦了《勞動周刊》,這是一份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工人運動的進步刊物。
1921年7月,來自全國各地的13名代表,在上海秘密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鄧恩銘、王盡美是山東省代表,其中,鄧恩銘還是這次大會中最年輕的代表。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一次歷史性聚會。在這里,鄧恩銘遇到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代表人物,而他們所闡述的革命思想,都讓鄧恩銘感受到了新意與深度。對于鄧恩銘來說,這是一次學習與交流的好機會。鄧恩銘是第一次來上海,在光怪陸離的上海,他抵住了各種誘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開會、看書、探討、交流、采訪、學習當中。鄧恩銘還親自采訪了湖南省代表毛澤東,聆聽了毛澤東所講的深刻的革命理論,他覺得毛澤東才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革命家。
中共一大的勝利召開,讓鄧恩銘原先迷茫的內心有了一個既定的目標。中共一大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綱領,制定了今后黨的工作任務和宣傳方向。作為參加中共一大的代表,應該怎樣為黨工作呢?鄧恩銘利用自身特色,制定出了為黨做好宣傳工作的“三桿槍”。
第一桿槍是編寫詩歌和歌謠來宣傳革命道理。中國共產黨是為天下貧窮老百姓謀福利的政黨,是替老百姓說話的政黨??墒牵敃r的老百姓大多目不識丁,向他們傳授革命道理有許多限制。老百姓是實打實的老實人,他們不喜歡聽大道理。鄧恩銘是貴州荔波人,那里交通不便,是個山多地少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水族、布依族、苗族和瑤族等。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人民雖然都很貧窮,但都有著能歌善舞的特性。鄧恩銘是個土生土長的貴州人,也是當?shù)赜忻牟抛?。因此,鄧恩銘就利用貴州當?shù)氐娘L俗習慣,編寫了大量詩歌和歌謠。在詩歌和歌謠中,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替老百姓謀求幸福的革命道理。
第二桿槍是利用繪畫來宣講革命道理。繪畫比文字更加形象生動,對于目不識丁的農民來說,一幅圖畫就能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鄧恩銘利用一切時機,為老百姓創(chuàng)作了大量漫畫系列,如地主剝削系列、日商壓榨系列、張宗昌混世魔王系列等。用這種漫畫的形式,揭露社會的黑暗,激發(fā)他們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
第三桿槍是通過吹笛子、吹簫來宣傳革命道理。鄧恩銘是少數(shù)民族的兒子,他的身上也有著少數(shù)民族人民喜歡樂器的特性。早在濟南省立一中讀書時期,鄧恩銘就在業(yè)余時間用吹簫和吹笛子來排解寂寞,這也是他排解思鄉(xiāng)之情的方式之一。參加革命以后,鄧恩銘仍然笛、簫不離身。他經(jīng)常利用演奏《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來宣傳革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922年夏天,鄧恩銘在青島領導工人大罷工時,不幸被日本人跟蹤被捕。通過中共黨組織的多方營救,鄧恩銘被當局釋放。為了防止鄧恩銘領導工人再次罷工,地方當局把鄧恩銘驅逐出青島。鄧恩銘是領導青島工人罷工的領袖,在青島工人中享有盛名。為了更好地推動青島工人的革命運動,黨組織再次委派他秘密潛入青島。就在鄧恩銘秘密潛入青島開展第二次大罷工時,當局也得知了鄧恩銘再次潛入青島的消息。為了抓捕鄧恩銘,當局出動了大批警力和便衣,在大街小巷張貼鄧恩銘的通緝令。在嚴酷的斗爭形勢下,鄧恩銘沒有退縮,他利用群眾的掩護,一次又一次地躲過了敵人的抓捕。1925年11月的一天,鄧恩銘正在主持召開一個重要會議時,由于消息泄露,鄧恩銘被突然闖入的國民黨警察逮捕。被捕后,中共地下黨組織將其營救出獄。
經(jīng)過監(jiān)獄生活的鄧恩銘并沒有退縮,他對黨的信念更加堅定了。為此,鄧恩銘第二次被捕。由于超負荷地為黨工作,再加上營養(yǎng)不良,鄧恩銘在第二次被捕時患上了嚴重的肺結核,這在當時是絕癥。通過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多次努力,鄧恩銘“保外就醫(yī)”而出獄。出獄后,他顧不上休養(yǎng),帶著病體繼續(xù)為黨工作。1927年8月,經(jīng)過多年鍛煉的鄧恩銘擔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鄧恩銘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之一,同時又是國民黨當局的眼中釘。1929年,鄧恩銘第三次被捕。入獄以后,鄧恩銘暗中聯(lián)絡獄中的進步人士,策劃了越獄事件。通過宣傳和教育,鄧恩銘在監(jiān)獄里組織成立了黨支部小組。1929年7月21日,鄧恩銘利用星期天的時間策劃了一次越獄。按監(jiān)獄規(guī)定,看守在星期天可以回家取東西,監(jiān)獄里的看守最松。這天吃過晚飯之后,鄧恩銘指揮獄友偽裝肚子疼,然后喊來看守討水喝。當看守端碗送水的時候,把看守打昏過去。獄友從看守身上拿出了監(jiān)獄里其他牢房的鑰匙。當鄧恩銘領導大家成功打開其他牢房的門之后,不幸被另外一個看守發(fā)現(xiàn)并報了警。很快,其他看守和獄警趕來攔阻,大家用事先準備好的石灰向看守和警察臉上撒去。趁著混亂的時刻,大家搶奪了看守和警察的槍支逃出了監(jiān)獄。在這次越獄中,共有8人成功越獄??墒牵嚩縻懸驗樯眢w虛弱,跑出監(jiān)獄后不遠又被抓了回去。
這次越獄事件震驚了國民黨當局,監(jiān)獄為此加強了防范。黨組織為鄧恩銘成功策劃的越獄事件感到高興,但又為鄧恩銘自己未能逃出監(jiān)獄而深感惋惜。毛澤東得知鄧恩銘入獄的消息后,焦急萬分地聯(lián)絡各界人士,為組織營救鄧恩銘,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鄧恩銘在監(jiān)獄中用的是化名,再加上他在與敵人長期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因此,敵人始終不知道鄧恩銘是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的真實身份。但是,由于鄧恩銘組織的越獄事件震驚了國民黨當局,當局撤銷了原監(jiān)獄長的職務。后來,國民黨當局調張葦村擔任新的監(jiān)獄長。張葦村是山東郯城人,1925年督師北上進攻北洋軍保衛(wèi)團,失敗被俘保釋后投靠蔣介石,是蔣介石的親信。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張葦村和鄧恩銘有過一段接觸,當他在監(jiān)獄里看到鄧恩銘后,心中自然明白了一切。就這樣,鄧恩銘的身份暴露了。
張葦村當即將這個消息報告了蔣介石,蔣介石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日夜要抓捕的鄧恩銘,竟然已經(jīng)關押在監(jiān)獄里。雖然蔣介石對鄧恩銘恨之入骨,但也很敬佩鄧恩銘的才華,他交給張葦村一個重要任務:想盡辦法利誘張葦村投靠國民黨。然而,蔣介石的這個如意算盤落空了。就在張葦村識破鄧恩銘的身份后,鄧恩銘就做好了為黨犧牲的思想準備。無論蔣介石開出的條件多么誘人,鄧恩銘始終不為所動。在監(jiān)獄中,鄧恩銘含淚給母親寫了一首《訣別》:
卅一年華轉瞬間,
壯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唯我身先死,
后繼頻頻慰九泉。
由于不為敵人的威脅利誘所動,鄧恩銘最終被打入了死牢。1931年4月5日,山東濟南監(jiān)獄籠罩在一片悲痛的陰影之中,這一天,鄧恩銘將被押赴刑場槍決。得知這一消息后,監(jiān)獄里的獄友們含淚向鄧恩銘訣別。鄧恩銘含笑走出了牢房,看似弱不禁風的他,腳步卻是那樣堅定。他高聲唱著《國際歌》,走向了刑場。嘹亮的歌聲仿佛刺透了敵人的心臟,讓敵人感到不解與害怕。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鄧恩銘高喊著“共產黨萬歲”而倒下,為革命獻出了赤子之心與寶貴生命。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位黨的好兒子!
(責編/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