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超
認知行為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
白 超
目的: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精神科選取148例有自殺意念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等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予以抗抑郁藥治療及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則在此基礎上加用認知行為干預,對兩組干預前后的抑郁程度及自殺意念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干預后,研究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明顯降低,自殺態(tài)度問卷量表(QSA)評分明顯上升,與對照組相比,臨床優(yōu)勢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抗抑郁藥治療及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再加用認知行為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對其自殺意念的減輕有著積極的影響,值得大力推廣。
精神??;抑郁癥;自殺意念;護理;認知行為干預
有資料顯示[1],至少有一半的抑郁癥患者存在自殺意念。因此,關于抑郁癥患者的心理健康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如果不能及時疏導及科學干預,患者隨時都有自殺的危險。由于抑郁癥患者是自殺的高危人群,但國內鮮有報道對這類患者進行系統護理干預的研究[2]。鑒于此,本研究在抗抑郁藥治療及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對患者實施系統化認知行為干預,以期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緩解抑郁程度,減輕甚至放棄自殺想法,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精神科選取148例有一定程度的自殺意念的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等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中男42例,女32例;年齡20~58歲,平均(35.02±6.73)歲;病程1個月~12年,平均(5.23±1.41)年。研究組中男41例,女33例;年齡22~60歲,平均(34.90±6.62)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5.13±1.3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癥相關診斷標準[3]。(2)均經臨床確診,且有自殺意念。(3)均為成年患者,但年齡≤60歲。(3)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以上。(4)1個月內未接受其它相關治療。(5)謹遵醫(yī)囑,依從性高,積極配合。(6)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7)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器質性或其他類型的精神病患者。(2)精神發(fā)育遲滯者。(3)身體器官嚴重障礙者。(4)不同意接受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并配合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干預,如口服氟西汀(20 mg/d)、病情觀察、口頭宣教及日常護理等,如有必要可適當給予藥物鎮(zhèn)靜。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認知行為干預,具體為:(1)組建一個專業(yè)的護理小組,最好由2名及以上的二級心理咨詢師及若干名精神科??谱o士組成,并對小組人員進行系統的專業(yè)培訓,考核達標后具體實施認知行為干預。(2)小組人員應熱情大方、平易近人,最好具有“陽光”般的正能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干預氛圍輕松和諧,從而在無形中使患者的抑郁心情得到“溫暖”,進而釋放負性心理。(3)培養(yǎng)抑郁癥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少吃辛辣生冷的食物,少做劇烈的活動,睡前喝一杯溫牛奶并用溫水泡腳,可有效提高抑郁癥患者的睡眠質量,而睡眠環(huán)境宜清凈舒適。(4)加強健康宣教,并將其徹底貫徹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可采用座談、講座方式宣傳健康知識,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病情并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5)適當的給患者布置一些“作業(yè)”,如閱讀一本樂觀的書、完成一個小手工、寫一篇日記、向親友或醫(yī)護人員傾訴等,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強其生存感,還能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同時還能讓患者感覺到“生活的有趣”。(6)通過一些成功案例為患者樹立康復信心也是十分有效的,病友相互鼓勵就好像給了患者一面好的鏡子,可幫助患者改變既往的負性心理,從而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放棄自殺意念,激發(fā)生存欲望。
1.4 評價標準
1.4.1 抑郁程度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4]進行評價,本量表主要是由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抑郁程度進行評價,評分以7分作為臨界值,即HAMD≥7分表示有抑郁癥狀,且評分越高,表明其抑郁程度越嚴重。
1.4.2 自殺意念 采用自殺態(tài)度問卷量表(QSA)[5]進行評價,量表內容共有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對自殺者的態(tài)度、對自殺者家屬的態(tài)度及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4個項目,每項評分單獨計分,評分以2.5~3.5分為臨界值,標準為:QSA≤2.5分,即對自殺意念持認可態(tài)度;QSA≥3.5分,即對自殺意念持否定態(tài)度;2.5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 注: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抑郁程度HAMD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自殺意念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殺意念評分比較(分 注:兩組患者自殺意念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抑郁癥是精神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臨床表現為喪失興趣、反應延遲、情緒低迷等,且80%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礙的癥狀[6]。這些臨床表現及伴隨癥狀長期反復發(fā)作,不僅會加重患者的病情,而且還是促使患者萌生自殺意念的重要誘因。有報道顯示[7-9],抑郁癥中約52%的患者有自殺意念,約15%的抑郁癥患者死于自殺,且抑郁癥自殺率占自殺總數的10%~30%。那么,為何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會如此高,原因有以下幾點[10-11]:(1)對任何事情只會看到消極的一面,充滿負能量。(2)無端的自罪自責,夸大自己的缺點,無視自己的優(yōu)點。(3)自感一切都不如他人,感覺自己無能、無用。(4)預見到自己沒有“美好的未來”,生存沒有意義。 目前,臨床上尚無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方法,主要以抗抑郁藥物和鎮(zhèn)靜藥物為主[12],但效果甚微。但是,如何正確、有效地防治抑郁癥患者自殺是完全可行的,這也是如今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13-14]。對此,本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護理的基礎上,以認知行為干預為技術支撐,運用多種認知干預技術,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結果顯示,接受了認知行為干預的研究組患者,其抑郁癥狀明顯得到改善,其自殺意念明顯得到緩解,與對照組相比,臨床優(yōu)勢顯著(P<0.05)。此外,《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志》也明確提出[15],認知功能的改善對抑郁癥嚴重性的緩解有著積極的影響,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確實能夠有效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緩解其自殺意念,促進其預后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1] 李桂林,陳炯華,張玉琦,等.認知行為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0):1202-1206. [2] 胡紅星,庫木斯,伊其忠,等.漢族與少數民族抑郁癥患者抑郁和自殺風險因素的分析[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6):531-534. [3] 劉文娟,季建林,黃 嘯,等.心境障礙問卷和32項輕躁狂癥狀清單對綜合醫(yī)院精神科門診診斷抑郁癥患者中雙相障礙的篩查價值[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3,46(5):267-270. [4] 榮 蓉,王學義.抑郁癥患者認知損害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6,16(3):263-266. [5] 徐敬文,金 芳,溫博賢,等.認知行為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睡眠質量和自殺態(tài)度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13):35-36. [6] 何流英,蘇保育,陳光玲.精神病患者自殺未遂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8):45-46. [7] 王承敏,王振華,崔洪雨,等.抑郁癥自殺與事件相關電位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5,24(6):565-568. [8] 劉松元,李 敏,朱先秀,等.健康教育對抑郁癥患者陪護家屬認知水平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6, 3(11):249-250. [9] 李 寧,葉蘭仙.伴與不伴自殺行為首發(fā)中青年抑郁癥患者臨床癥狀及認知功能的對照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3):225-227. [10]姜能志,安申之,王艷郁,等.國外自殺素質及其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概況[J].醫(yī)學與哲學,2013,34(7):50-52. [11]劉曉秋,白志軍.中國抑郁癥患者自殺危險因素的元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2):291-294,323. [12]魏 貝,況 利.認知行為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J].心理醫(yī)生,2015,21(17):84-85. [13]朱政仁,胡 珠,羅愛玲,等.正念減壓法對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7):135-137. [14]肖壵南,陳丁玲.認知行為治療伴自殺行為抑郁癥的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7):184-186. [15]Sachs-Ericsson N,Hames JL,Joiner TE,et al.Differences between suicide attempters and nonattempters in depressed older patients: Depression severity, white-matter lesions,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Geriatric Psychiatry,2014,22(1):75-85. (本文編輯 肖向莉) 518020 深圳市 廣東省深圳市康寧醫(yī)院情感障礙科 白超:男,本科,主管護師 2017-01-05)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9.0622 結 果
3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