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摘要:本文試圖從日本的氣候條件出發(fā),分析日本人“斷念”這一性格的形成以及日本人對其極為推崇的原因。
關鍵詞:日本人 氣候 性格 斷念
中圖分類號:I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084-01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對日本人性格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所要討論的“斷念”也是日本人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形成深深地受到日本的風土環(huán)境的影響。
一、所謂日本人的“斷念”
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的開篇中這樣說,“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边@一系列的“而又”表現(xiàn)出日本人性格中極其矛盾的一部分。這種矛盾亦表現(xiàn)在日本人的“斷念”之中——勇于斗爭而又善于放棄斗爭。對于日本人來說,適時地“斷念”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它可以使之前所進行的斗爭與反抗變得更加值得贊美。積極地對外界進行反抗與斗爭,卻又在最激烈的時刻選擇“斷念”、轉向豁達與忍耐,這是日本人由古至今都極為推崇的美好品格。就如同櫻花一般,每逢春天來臨,仿佛在某個瞬間,漫山遍野便開滿了櫻花,絢爛而華麗;但這樣絢爛而華麗的櫻花并不會經久不衰,它們總會如同開花一般,迅速地凋零,隨風飄散。這也是日本人如此熱愛櫻花的原因吧。那么日本人是如何形成這種適時“斷念”的性格的呢?又是為什么如此推崇“斷念”呢?
二、日本的氣候特征
想要探究日本人這種性格的形成,想要找出日本人對“斷念”如此鐘意的原因,首先必須了解日本的風土環(huán)境。日本位于亞歐大陸的東側、太平洋西側,是一個由諸多列島組成的島國,與亞歐大陸隔海相望。日本四季分明,春夏秋冬風景各異。日本屬于海洋性氣候,與此同時,季風的存在也是其重要的氣候特征之一。季風型氣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熱而潮濕,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的季風暑熱結合,給人們帶來苦悶,更為陸地上的植物帶來了豐富的熱量和水分,使它們茁壯地成長,為人們帶來豐收。與此同時,夏季的季風常常伴隨著暴雨、臺風等令人心驚的、巨大的災難,令人措手不及,難以抵抗。種種原因使得季風型氣候地帶的人們形成了一種“接受與忍耐”的性格。
但是,雖然同屬于季風型氣候,但日本又與印度等的季風型氣候有所不同。日本地處于蒙古、西伯利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雖然同受季風與海洋的影響,但與印度不同的是,日本受季風與海洋的影響在冬夏兩季中分別表現(xiàn)為暴雪與臺風暴雨。這是日本的季風型氣候最為特殊的地方,即如和辻哲郎在《風土》一書中所述,日本“具有熱帶和寒帶的雙重性”。這種雙重性在植物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在日本,需求強烈日照與豐富雨水的熱帶植物可以茂盛地成長,而需求寒氣與少量水分的寒帶植物也能同樣繁茂地生長??梢哉f,日本的植物也具備熱帶與寒帶的雙重性。而臺風又時常出現(xiàn)于夏季,突然而猛烈,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與突發(fā)性。這種季節(jié)性與突發(fā)性也構成人的生活本身的雙重性。
三、日本的氣候特征與日本人“斷念”這一性格的產生
季風型氣候地區(qū)所特有的忍耐性在日本人身上也表現(xiàn)得與其他季風型氣候地區(qū)的人不同。因為日本的季風型氣候具有熱帶與寒帶的雙重特性,因此日本人對季風、對自然的忍耐性也兼有熱帶與寒帶的雙重特性。其既不是熱帶地區(qū)的那種放棄抵抗、豁達面對,也不是寒帶那種一絲不茍地默默忍耐,而是在豁達之中蘊藏著反抗,通過改變自己來暫時地忍耐。同時,如同夏季的臺風一般,日本人的忍耐性也是兼具季節(jié)性與突發(fā)性雙重特性的,忍耐中暗含著反抗。因此,日本人的忍耐與屈從不是按季節(jié)性、有規(guī)律地重復忍耐與屈從,也不是突發(fā)的、偶然的忍耐與屈從,而是在一直不斷重復著的忍耐與屈從之中,暗藏著突發(fā)性的要素。在日復一日、仿佛永無止境的忍耐與屈從之中,反抗突然爆發(fā)蔓延,如同臺風一般猛烈、櫻花一般絢麗,然后又突然地冷靜,放棄反抗,回歸寧靜與豁達。忍耐性的季節(jié)性、突發(fā)性的雙重特性與其熱帶與寒帶的雙重特性相輔相成。斗爭與反抗越激烈,就越值得贊美,但又不能對反抗過于執(zhí)著。瀟灑地選擇放棄會使激烈的斗爭與反抗變得更加值得贊美,即突然轉為忍耐與屈從。這種豁達與淡薄的“斷念”才是日本人從古至今一直推崇的美德。
日本人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情感與性格也有著與其他國家人們不同的特性。即在瞬息萬變的變化之中,豐富的情感悄然流淌,經久不斷;然而在這持續(xù)變化的各個瞬間,卻又暗含著難以預料的突發(fā)性。而這種富于變化的情感在反抗的過程中又會容易產生一種自暴自棄的念頭,這種念頭會不斷地發(fā)酵,最終醞釀成為一種斷念——在突發(fā)的、激烈的斗爭之后,陡然斷念,最終歸于靜謐。這就是所謂深沉而又激情,好戰(zhàn)而又恬淡。日本著名的倫理學家和辻哲郎認為,這就是日本的國民性。然而這種國民性并非憑空產生,而是歷史不斷發(fā)展的產物,是日本人在與大自然不斷進行斗爭與妥協(xi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在應對日本極其頻繁而又突然的自然災害的過程中,日本人重復著一種忍耐。但是忍耐并非一成不變,在某一時刻,日本人會突然地進行反抗,這種反抗亦不會持續(xù)很久,總是會突然地“斷念”。而這種“斷念”正是在日本季風氣候的熱帶與寒帶的雙重性、季節(jié)性與突發(fā)性的雙重性的影響下產生、發(fā)展,最終成為日本人極為推崇的一種美德。
參考文獻:
[1]和辻哲郎.風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楊偉.日本文化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