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都說反腐劇《人民的名義》注重細節(jié),可在食物上,卻不怎么講究,道具分分鐘讓人出戲。劇里的菜太假,比如貪官趙德漢吃了兩集的“炸醬面”只有白面條沒有醬,陳海請老同學侯亮平吃飯,準備的“一大桌子”菜居然只是切成條的黃瓜和胡蘿卜,一再被下屬說好吃的陸毅做的飯,也沒讓人覺得有食欲……這部劇的食物走的“性冷淡”風,和主角兩口子的感情戲一樣讓人提不起興趣。
想證明一個人是廚藝高手,需要有實實在在的鏡頭展示,沒有相應(yīng)生活經(jīng)歷的編劇和演員展現(xiàn)不出來。《飲食男女》里郎雄準備家宴的幾分鐘蒙太奇,處理起食材如行云流水,像武俠一樣耐看,令人垂涎欲滴,可堪媲美《舌尖上的中國》。
美劇里充滿冰冷的都市氣息,食物基本不會讓人產(chǎn)生“看上去好好吃”的想法。亞洲地區(qū),普遍比歐美更注重吃。日劇里吃飯總有一種儀式感,認真吃認真喝就是對生活最大的恭敬。日劇《俠飯》主角是會做飯的黑社會老大,詳盡展現(xiàn)了大哥如何把方便食品做得色香味俱全,顯得人設(shè)既酷且溫柔。韓劇“請回答”系列里也不乏堆成山的食物,但對中國人來說,泡菜還是缺乏吸引力。要說下飯還數(shù)香港TVB劇,充滿煙火氣息,逛街、拍拖、談判、砍人、坐牢、住院,無論什么情節(jié)都可以吃東西,“你餓不餓,我下碗面給你吃”已成為經(jīng)典臺詞。
其實電視劇里,面條并不是受歡迎的道具,“哧溜哧溜”地吃起來會發(fā)出聲響,放久了會漲,演員吃面條的表情也有點猙獰,只有喜劇演員才會通過吃面條來進行夸張的表演。陳佩斯早年有個吃面條的小品,就講了演員拍一場戲NG多次最終吃掉了一桶面條——其實侯勇演的趙德漢也吃掉了四五碗沒滋沒味的白面條。比起面條,劇組更喜歡給演員準備米飯,重拍可以再盛一碗,不像饅頭花卷,咬了一口下一條就得換新的。
我媽看人家吃東西的戲常常覺得“做演員多有福氣”,可電視劇里的雞鴨魚肉很多都是假的,因為要反復拍攝,顏色形狀變了觀眾會看出來的。拍吵架掀桌子的戲,塑料菜也不會摔壞?!墩鐙謧鳌防镉幸粓鰬?,是安陵容夾菜給皇上吃,她夾了一只蝦,陳建斌放嘴里一咬,牙差點硌壞了——那蝦是塑膠的。
讓演員真吃的戲更不是美差。楊紫在《歡樂頌》演了個吃貨邱瑩瑩,吃巧克力派的出場戲,一共吃掉了11個巧克力派,因為反復拍了11條——對于怕胖的女演員來說,一定很痛苦。劉德華貴為天王,在拍電影《盲探》時還吃過餿了的雞爪——上午10點買的等到下午5點拍時已經(jīng)餿了,可還是要裝作吃得很香……會吃,也是用實力證明了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