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君
小心區(qū)域代理有貓膩
張 君
本想通過代理銷售某品牌智能家居系統(tǒng)賺錢,沒想到產品只銷了兩套還遭遇了退貨。退休職工馬先生在付出了房租、人員工資等一系列成本后,將北京某科技公司起訴至法院,要求解除雙方簽訂的銷售合同,科技公司返還合作款。記者今天獲悉,經過法院工作,案件最終通過調解的方式解決。
2014年,馬先生通過網絡了解到,一種智能家居系統(tǒng)為高科技產品,可以滿足住家和單位安全保衛(wèi)需求。其后聯(lián)系到了注冊地址為北京某科技園區(qū)的科技公司。該公司告訴馬先生該智能家居系統(tǒng)是其公司名下的品牌,在招募國內的區(qū)域代理。通過該公司的介紹,馬先生有些心動。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馬先生認為該產品很有市場,而且該公司在北京的高科技園區(qū),辦公環(huán)境高檔,工作人員熱情主動,品牌和產品一定有保障。于是,在當年7月份,馬先生與科技公司簽訂1份名為產品銷售合同書的合同,該合同約定,科技公司與馬先生之間僅存在受本合同約束而形成的供銷法律關系??萍脊就怦R先生在山西省某市區(qū)域內地市級代理的方式銷售科技公司的智能家居系列產品,并有權在上述區(qū)域內發(fā)展分銷商。同時,馬先生為取得區(qū)域代理資格,須一次性向科技公司交納19.6萬元合作金,科技公司向馬先生鋪送產品為5套供樣板間展示之用。合同簽訂當日,馬先生向科技公司交納了合作金,科技公司向馬先生交付5套產品,馬先生隨后聘用人員,開展宣傳,對該產品組織銷售。在隨后的銷售過程中,問題不斷出現(xiàn),馬先生先后售出的兩套產品在用戶使用過程中,要不是有人進入警報不響,要不就是沒有任何異常情況下警報器就忽然發(fā)聲。在反復維修無果的情況下,馬先生給客戶辦理了退貨。在解決上述問題過程中,馬先生發(fā)現(xiàn)科技公司所提供的產品是沒有生產廠家、無質量合格證也無生產日期的“三無產品”,經過與科技公司反復聯(lián)系,科技公司也未能按照合同約定提供后續(xù)的技術支持服務。
在數(shù)次溝通無果后,馬先生將科技公司訴至法院。在數(shù)次往返北京委托律師、開庭后,馬先生終于拿到了二審的調解書。
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經梳理發(fā)現(xiàn):馬先生的遭遇并不是個例,在該法院近期審理的一些案件中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以設立區(qū)域代理為名收取代理費、合作金,將自己生產的或者通過第三方購進的假冒偽劣產品依照“代理合同”中的約定發(fā)送給他人,從而獲取不正當利益的情況。
該類案件有以下特征:一是合同性質模糊,且合同權利義務不對等。合同中雖約定了產品銷售等事宜,但也存在供貨方提供經營指導、產品技術支持甚至人員培訓等方面的約定。同時,在合同中將收取的款項表述為合作金、代理費等,未就產品的種類、價格、數(shù)量等進行約定。在形式上,合同并未體現(xiàn)以轉讓產品所有權為主要內容的買賣合同特征,而在實際履行過程中,科技公司( 被代理方)卻在“代理方”交納相應費用后以鋪送產品、安排設備等名義將產品交付給“代理方”。此外,還存在多種顯失公平的條款。主要表現(xiàn)為對科技公司(被代理方)的義務未做約定或約定不明,特別是對提供的產品質量標準以及提供技術服務的具體期限、方式等均未作約定,也未就產品出現(xiàn)質量問題后的處理方式進行約定。在爭議解決的問題上,將管轄地約定為科技公司所在地,而合同相對方多為住所地為京外區(qū)縣的個人,使得創(chuàng)業(yè)者維權成本較高。
二是合同所涉及的產品“新奇特”,并多存在質量問題。在此類案件中,科技公司(被代理方)一般以“智能”“高科技”等為噱頭,出售智能家居、汽車保養(yǎng)、電子支付相關的軟硬件等類產品。此類產品一方面在市場上較小眾,缺乏價格參考,且不存在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yè)標準??萍脊?被代理方)從而利用“加盟方”的信息不對稱,提供價格遠高于市場價格且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另一方面,一些涉及計算機系統(tǒng)安全專用產品的上市銷售,需要取得相應的銷售許可證,而科技公司(作為商品提供方的被代理方)在未取得相應銷售許可證的情況下即將所謂的區(qū)域銷售代理權限出讓,致使其所售產品根本無法進行代理銷售。
針對前述問題,法官建議創(chuàng)業(yè)者在選取項目時最好選擇有一定知名度,產品可靠的企業(yè),對于企業(yè)提供的產品,應查看生產許可證等與產品質量相關的資質;在簽訂合同時,要關注對產品質量標準的約定,對產品不符合質量標準時的違約責任承擔以及退換貨等事項進行明確約定。最后,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應具有證據意識,保留好涉及款項支付、質量異議等方面的證據,以便在產生糾紛時權益能夠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