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駿
閱讀鮑勃·迪倫的代表作《答案在風中飄蕩》的歌詞,按要求作文。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條路/才能被稱為一個男人/一只白鴿子要越過多少海水/才能在沙灘上長眠/炮彈在天上要飛多少次/才能被永遠禁止……/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沖向大海/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夠獲得自由/是啊一個人能轉頭多少次/假裝他只是沒看見/……/是啊一個人要抬頭多少次/才能夠看見天空/是啊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見人們哭泣/是啊到底要花費多少生命/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答案在風中飄蕩/
請以“答案在風中飄蕩”為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體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第一次聽《答案在風中飄蕩》這首歌時,我已被各式各樣的流行搖滾沖洗了頭腦,對這種復古韻律毫無感覺。然而,當我耳邊再次充盈起鮑勃·迪倫那略帶沙啞的民謠嗓音時,我開始一點一點地被它吸引。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加入越南戰(zhàn)爭,無數年輕人因此喪命。1963年,鮑勃·迪倫寫下了這首《答案在風中飄蕩》。他在詞中提了9個疑問,答案都在風中飄蕩著,他們既清楚明了,又難以捉摸,時而被風吹到眼前,時而被風吹到天際。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真正的男人?表現(xiàn)英勇無畏的男子漢氣概,并不意味著一定要走向戰(zhàn)場,扣響扳機。戰(zhàn)爭是殘酷的,追求安定而非你死我活的男人,為和平生活而奮斗的男人,能說他不是真正的男人嗎?
一只白鴿要飛過多少海水才能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戰(zhàn)火中百姓們呼喊:還要經歷多少次戰(zhàn)爭才能迎來幸福的生活?但他們堅信,白鴿終會在沙丘安眠,炮火也終會消失,山終會被沖刷入海,人也終會獲得自由。這愿望何時才能成真?這能發(fā)生在我們絕望之前嗎?
一個人仰望多少次才能望見天空?有多少只耳朵才能聽見哭泣?還要犧牲多少生命,他才知道太多的人已經死去?當時那些可悲的領導者,他們不是沒有人性和良知,而是無視與無知。面對戰(zhàn)爭和犧牲,他們轉過頭去,假裝什么也沒有看見,他們面對事實真理卻要一次次地欺騙自己的內心,這種情形何時才能徹底改變?……
答案在風中飄蕩。它仿佛呼之欲出,又令人難以開口。我想任何人都無法確切地說出一個答案,因為答案本身都藏在我們每個人心底;然而,它又在風中飄蕩著,在風中飄散,它無時無刻不伴隨在我們左右,只是它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忽視、遺忘。
鮑勃·迪倫發(fā)現(xiàn)了飄蕩在風中的答案。他試圖用歌聲喚醒沉睡的人們,提醒無助的人們,警醒無知的人們:看吶,你們假裝看不見的,苦苦尋找的,被忽視遺忘的東西,它就在那,就在你們左右,伴隨著你們;你們所需要的答案,我的問題的答案,它就在那,就在風中飄蕩。它,就是和平!
和平飄蕩在風中,又存在于每個人的心底。它近在咫尺,卻鮮為人所發(fā)現(xiàn)。它自古至今飄蕩不息!和平不是一個人所能帶來的,它需要我們一起找尋,去努力。于是,鮑勃·迪倫希望用自己的歌聲去喚醒每個人心底的美好,讓和平、自由飄蕩人間……
它是答案,它是和平。它在風中飄蕩著,你可有感應?
思維發(fā)散
本文圍繞歌詞解讀“答案”——和平,非常符合題意。如果將思維再發(fā)散一些,本文還可以這樣寫:將歌詞與《我有一個夢想》對比,闡述平等、自由;由歌詞引出“鑄劍為犁”,歌頌和平;由歌詞聯(lián)想“打結的手槍”,制止戰(zhàn)爭,禁止殺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