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
我很慶幸自己生在一個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從小所有的東西,都需要與人分享,很少會有什么寶貝,是單獨屬于我自己的,甚至包括衣服,也常常是我和姐姐輪流穿著出去“炫耀”。所以我?guī)缀醪皇詹厝魏螙|西,除了我出版的書和發(fā)表的文字。即便是別人送來的生日禮物,我也能在有人看中的時候,毫不猶豫地轉(zhuǎn)送他人。我還因此有丟垃圾的癖好,每次將那些形同雞肋的東西扔掉之后,我都有一種變得輕松的快感,好像世界一下子明朗起來,所有的陰郁都不見了,我又回歸到童年時單純快樂的自己。
而女兒阿爾姍娜顯然與我不同,沒有人與她爭搶玩具,也沒有人會讓她“繼承”舊的玩具,她所有的衣服和玩具,都是新的。甚至我想要一些二手的舊物,也找不到人給。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舊的東西總是不好的,所以周圍的朋友,即便是有了孩子的,前來祝賀,也沒有人會將用過的舊物捎過來,怕我們不悅,或者覺得祝福會因此打了折扣。而女兒,也顯然習慣了一切新的玩具都獨屬于她一個人,所以如果在她與某個玩具親密無間的時候,有人試圖與她分享,或者將其從她手里拿走,她會用驚天動地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好像那根本不是一個玩具,而是她的生命。她用一切力量去捍衛(wèi)專屬權(quán),就連將媽媽的衣服抓破了,也毫不手軟。
當然,阿爾姍娜還在對自我進行初步認知的階段,一切對她的判斷,都還為時過早。我記得自己小時候,有人爭搶自己的玩具,也會號啕大哭,傷心到連夢中都會抽泣。即便是姐姐穿小的衣服,還沒有破舊,當我穿起,也會因為它已不是新的,而很不情愿地噘起嘴巴。至于那些姐姐都無權(quán)得到的禮物,于我,更是被放置在高高的貨架上,永遠不能企及的夢想。那時如果想要買喜歡的東西,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回復總是千篇一律的“沒錢”。家境的困頓,讓我從小就懂得一個道理,所有喜歡的東西如果不費盡千辛萬苦,是不會得到的?;蛘?,即便奮力爭取,也會依然無法實現(xiàn)。世界上有琳瑯滿目的珍寶,可獨屬于我的,卻是很少。
很顯然,相比于我,女兒的人生起點幾乎稱得上優(yōu)越。只要我可以一直掙錢,女兒隨便想要哪個玩具,我都能為女兒支付金錢。只是這樣也更讓我覺得憂慮,擔心女兒因此會變得沒有節(jié)制,知道我們會滿足她大部分的人生愿望,因此就肆無忌憚,用任性的哭鬧,換取一切所愛的物質(zhì)。而住在我們樓上的一戶人家里,幾乎每天,六七歲的小男孩都會與他的媽媽發(fā)生激烈的爭吵。大部分的原因是他想要某樣東西,比如玩具或者電視的掌控權(quán),都不能如愿。于是他的媽媽便常常將其關(guān)在門外,并且用強制性的語氣問他是否還要,不要就能夠進屋,如果要,則繼續(xù)被關(guān)。男孩大約已經(jīng)習慣了,而且知道持續(xù)的暴力反抗會實現(xiàn)目的,于是便用踹門、拳打腳踢、大聲怒吼等方式表達他的不妥協(xié)。
想想,其實我們許多的成人也都像小孩子一樣,并不明白有一些閃閃發(fā)亮的糖果不是用來品嘗的,而是用來掛在高處,負責滿足我們虛幻的夢想的。小時候家里有一個籃子,父母總是將好吃的東西放在里面,而后站在椅子上,將其掛在高高的橫梁中間,不管家中哪個孩子抬頭仰望,都沒有辦法取下來,看一眼里面美好的糖塊、餅干、雞蛋或者臘肉。它們就這樣從年頭掛到年尾,除了有限的幾次可以取出食用,大部分的時間里,它們都懸在半空,驕傲地閃爍著我們無法企及的光芒。但也正因為如此,那個神秘的籃子,慰藉了我物質(zhì)貧乏的童年,讓我始終心存著夢想,夢想某一天能夠長得足夠高,可以翹起腳尖,就輕松地觸到籃子的邊沿,并取出那些珍藏的寶貝。
人生中的很多東西,大概都只是擺在櫥窗里的樣品,我們隔窗看著它們美麗的外衣,卻也只能微微地嘆一口氣,幻想一下,便繼續(xù)前方的行程。
(選自《思維與智慧》)
【賞析】
所謂的“天遂人愿”“萬事如意”都是人們美好的心愿,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想得到的東西越多,就越難以得到幸福感。如果我們能夠明白“有些糖果只是用來幻想的”的道理,便會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