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平
摘 要:最早見于《詩經(jīng)》的“家訓詩”發(fā)揮著詩教功能,成為了古代國家對百姓倫理教化和家族對子弟教育管理的有力抓手。其中,作為該類詩歌鼎盛期代表的宋代家訓詩呈現(xiàn)出不假雕琢、渾然天成、自然而然的美學風格。文章從語言的平易樸素、情感的直致真實,意象的生活親民三個方面,對宋代家訓詩的自然真樸之美進行了分析,并闡述了其中蘊含的道家思想。
關(guān)鍵詞:宋詩 家訓 審美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學詩無以言”和“詩教”的詩論觀點。因此,“父祖輩對子孫輩、兄輩對弟輩、夫輩對妻輩所作出的某種訓示、教誡”的家訓詩就成為了古代國家對百姓倫理教化和家族對子弟教育管理的有力抓手。而宋代為該類詩歌鼎盛期,頗具代表性,其作品呈現(xiàn)出不假雕琢、渾然天成、自然而然的風格。
一、“自然真樸”之美概論
以平實樸素為美的審美傾向從漢末開始出現(xiàn),魏晉時期形成并成熟,出現(xiàn)了陶淵明這樣極盡真樸自然之神韻的高峰,到唐宋以后自然之美作為一種普遍的審美理想為詩人們所共同追求,對后人影響很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審美傾向,一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真樸之美,一為注重雕琢,刻意為工的“錯采縷金”典雅之美。正如中國畫的寫意與工筆的區(qū)別,前者多寫胸中之意,隨筆點墨而成,極少設(shè)色純用筆墨,筆拙圖簡而韻長;后者則富麗精工,用筆工整而細致,層層暈染,色彩艷麗。前者則更多為道家思想所影響,道家強調(diào)自然,認為加于質(zhì)上之文是有害于文的,追求一種洗盡鉛華的自然淡雅;后者更多地受儒家思想所影響,儒家強調(diào)“文質(zhì)彬彬”,講究“五色”“五音”“五性”相配合從而達到一種富麗而有序,典雅而精工的調(diào)和典雅。
這兩種不同的審美傾向亦體現(xiàn)于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兩者此消彼長,構(gòu)成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fā)展。然而在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對自然真樸之美更為推崇。特別是作為普及教化家庭教材的家訓詩,更是要求語言平易、風格自然。
二、“自然真樸”之美在宋代家訓詩中的體現(xiàn)
(一)語言的平易樸素
大大區(qū)別于漢儒辭賦的鋪張揚厲,齊梁宮體詩的虛飾浮艷,以及宋初仿唐“西昆體”詩歌的綺錯婉媚,用平實明了的字句入詩,如“裸妝”出行的美人,別有韻味。如:
餞行在半途,一食三四噎。遙遙馬嘶斷,芳草迷車轍。(黃庭堅《寄別陳氏妹》)
當須記母言,夜寐仍夙起。慎勿窺窗戸,慎勿輒笑毀。(梅堯臣《送薛氏婦歸絳州》)
這兩首均是描寫女訓內(nèi)容的家訓詩,前者哥哥描述送妹妹遠行夫家、對其叮囑的情景,沒有華麗精工的辭藻,語言自然樸素寫景敘事說理不求工,也沒有新穎奇特的想象,但長兄如父的畫面卻十分生動、感人肺腑。后者闡發(fā)父母對女兒嫁到他鄉(xiāng)前的告誡,關(guān)于“如何成為一個賢惠的妻子”,從作息時間到日常行為,字字句句仿若父母站在面前叮嚀。用平常話說平常事,內(nèi)容單純,然而細細品來又是意味深長,在平淡自然中有無窮詩意搖曳其間,空白之處滿是情思。
(二)情感抒發(fā)的直致真實
追求自然真樸之美的詩歌,一定是融情景為一體,感情抒發(fā)真摯而自然。這在宋代家訓詩中體現(xiàn)為直接抒寫嬉笑怒罵的內(nèi)心感受,更顯濃烈。如:
黃梅雨熟汝辭家,數(shù)得秋風到藕花。書里懸知有歸日,醉中不復(fù)問年華。(周紫芝《寄小兒刊書二詩因趣其歸》)
別日才留兩月糧,況經(jīng)裘葛變炎涼。未知別后端何似,不見寄來書一行。(趙蕃《代書示逸二首》)
這兩首均是描寫父母囑子歸家的家訓詩,均屬“直尋”,流露出真情性。前者訴說自己數(shù)著日子從春盼到秋的等待,時間流走了,我們變老了,可你為什么還不回來?后者表達責問兒子為何久無消息的不滿,每當用餐時,我們總是惦念著你的溫飽每當換季時,我們總是牽掛你的冷暖。作為父母,我們只想知道你過得好不好。“情動于中而發(fā)于言”,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天才的直感的產(chǎn)物,是創(chuàng)作靈感的體現(xiàn)和升華。它的生命就在于一種自然而新鮮的感覺。這兩首詩有感而發(fā),責備背后卻是滿滿的愛。讀起感動且辛酸,情感流露真實自然,毫不做作。
(三)意象的普及親民
縷鉞先生曾于《論宋詩》中做出這樣的評價:“凡唐人以為不能入詩或不宜入詩之材料,宋人皆寫入詩中”。在宋代家訓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我們身邊的衣食住行、瑣事微物,讓其呈現(xiàn)的社會文化意義深接地氣。如:
荒村無雞豚,何以供刀機。山蔬雜百種,此物含妙理。(周紫芝《擷野蔬示小兒》)
父母人心物豈無,靜觀禽鳥見中孚。自來擇木心勞瘁,到得成巢口卒瘏。囝翅漸長郎罷短,人間恩義尚如此,幾個林中反哺鳥。(周紫芝《觀禽鳥哺雛有感賦詩三首示諸子侄》)
這兩首詩均以周紫芝帶子侄玩樂為背景,卻在眼前采摘野菜和林中賞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詩意理趣。野菜此刻不僅僅是養(yǎng)生之肴,更是代表著一種淳樸簡單、安寧靜好的生活方式野鳥此刻不僅僅是鳴聲之禽,更是代表著一種尊老敬老、孝道倫常的道德情操。這些平淡普通的事物和生活體驗讓子侄們感到親切,因此,使得具有說教意味的家訓詩更易于被認同接受。
三、宋代家訓詩“自然真樸”之美的道家思想
宋代家訓詩崇尚自然真樸之美,這與道家思想的影響無不相關(guān)。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認為“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是一種最高的境界,也是一種未經(jīng)加工雕琢的狀態(tài)。道家以自然為美,否定人為的雕琢和華美的修飾,說“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又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耳聾……”。因而強調(diào)人應(yīng)當反樸歸真,“絕圣棄智”“抱撲見素”。莊子亦強調(diào)“真”,指人與萬物的自生自成性,一種真樸無偽的美。這與后來詩歌在感情抒發(fā)真切自然、不為文造情這一方面是一脈相承的。
宋代、儒、釋、道三教盛行,老莊思想中的自然之道和真樸之美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心態(tài),而且這種影響的廣泛和深刻不但空前甚至絕后,影響了當時一大批文人學士,代表性詩人有黃庭堅和陸游。
一般世代為官的家庭,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但陸游的道家思想傳承于其高祖陸軫,童蒙時期便開始接觸道家思想。成年后,身懷一顆報國之心讓他屢次出仕,但其早年就自號“漁隱子”的領(lǐng)會卻是十分向往隱逸逍遙的“桃花源”。陸游質(zhì)性自然,把身處官場的自己稱為“楚囚”。在他看來,自己的性情受到四面八方的限制,牢籠里面連風恐怕都不是自由的。他“身居廟堂,心向江湖”,這種社會理想也是對道家返樸歸真的社會理想的繼承。特別是在其仕途不暢時,更是過起了“手自掃除松菊徑,身常枕藉老莊書”的生活。他的審美理想更是受到與道家審美理想一脈相承,然后映射到了他的家訓詩作中。如:
水云深處小茅茨,雷動空腸慣忍饑。外物不移方是學,俗人猶愛未為詩。
生逢昭代雖虛過,死見先親幸有辭。八十到頭終強項,欲將衣缽付吾兒。(陸游《朝饑示子聿》)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示子遹》)
這兩首詩反映了八旬陸游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前者在困頓的經(jīng)濟境遇中告誡兒子,不論是生活,還是作詩,都應(yīng)堅守一顆自然本心,隨心而動后者對自身早年詩作追求鋪張揚厲、文辭華美進行了反省,然后告誡兒子,作詩應(yīng)當有樸素自然、平易淡遠的審美情趣。此刻,詩人年老體衰、行將就木,卻將很多事情看得極為透徹。他希望能將自己一生的創(chuàng)作精華心得抓緊時間告誡兒孫,這兩篇“文學遺囑”中,滿含了道家思想的浸染意味。
總而言之,自然真樸之美作為一種普遍的審美理想形成了宋代家訓詩平和內(nèi)斂的時代風貌,成就了其在中國古代家訓詩史上的鼎盛地位。這種影響也澤被后世,至今依然為詩人們所共同追求。更可喜的是,追求者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呈現(xiàn)出全民性、普適性的傳播特點。隨著當代中國人對中國家庭文化了解的深入,他們對宋代家訓詩產(chǎn)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研究者日益增多。更有很多國人按照“自然真樸”的要求,或整理、改造、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家訓詩,或?qū)⑵渲苯幼鳛榱藰藴室哉孕?。不僅推進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更在包裝文化盛行的世況中做到了堅守本心,可謂以詩行教、古為今用,返璞歸真、不入歧途。
參考文獻:
[1]黃庭堅撰,李彤編.山谷外集[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2]梅堯臣.宛陵集[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3]趙蕃.淳熈稿[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4]繆鉞.詩詞散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宋]陸游著,錢仲聯(lián)注.劍南詩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劉欣.宋代家訓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7]胡歡歡.陸游教育詩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