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飛
《中國人居史》集吳良鏞先生學術之大成,榮獲“第六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圖書獎。
在當今中國建筑界乃至國際建筑界,有一位傳奇人物,他不僅是教授、學者,還是建筑大師、書法家、畫家,曾起草了《北京憲章》(國際建筑師協(xié)會,1999年),擔任過國際建筑師協(xié)會副主席(1985-1991)。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吳良鏞先生。
吳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中國人居環(huán)境科學”是基于對中國人居環(huán)境的歷史加以科學地總結和提煉,并建立了現(xiàn)代人居環(huán)境的科學框架,所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具有“通古博今、中西合璧、多學科融合”的特點,集吳先生學術之大成?!爸袊司迎h(huán)境科學”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建筑學界近30年來最重要的學術成就,屬于“國家級”重大理論成果,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領先性和科學性。吳良鏞先生在創(chuàng)立“人居環(huán)境科學”的同時,也著手創(chuàng)作《中國人居史》。期間,吳先生“十年一劍,九易其稿”,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一直與吳先生保持密切的出版聯(lián)系,長期跟蹤吳先生的創(chuàng)作進展,對于這個重要的選題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面對多家主動登門組稿的“大社”“名社”“強社”,吳先生經(jīng)過慎重考慮,選擇了在業(yè)界聲譽卓著的建工社,而后者也沒有讓他失望。
編輯——整體運作
《中國人居史》稿件是近百萬字的篇幅,通過九章內容系統(tǒng)地闡述中國人居發(fā)展的主要特征與演進歷程的“大部頭”。社里把這個選題作為日后申報“國家級圖書獎”的“種子選手”,不僅從編輯上要保證高質量發(fā)稿,而且從設計、印制上要保證高質量出版,最終成為精心組稿、精心編輯、精心設計、印裝精美的精品圖書。在具體運作上,采取了以責任編輯為“龍頭”的“整體編輯”策略,即由責任編輯“牽頭”,對稿件加工及校對質量負責、對裝幀設計效果負責、對印前試驗及印刷效果負責,相關部門從人員和制度方面給予支持和配合。事實證明,這種“整體編輯”模式效率非常高,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出版社的綜合實力,形成一個強大的系統(tǒng)。
為了精益求精,《中國人居史》在運作過程中采取了一些針對性的質量保障措施。
制定明確的工作目標——以榮獲“國家級圖書獎”為目標,凡是對提高出版質量的措施都嘗試采用,在編輯出版“全流程”給予重點保障。
加強編輯力量,提高發(fā)稿質量——稿件內容非常豐富,并大量“引經(jīng)據(jù)典”。只有逐條核實了出處和來源,編輯工作才能算“做到位”。為此,利用清華大學圖書館豐富的館藏和資料室強大的檔案和檢索功能,把稿件中所有“引文”都加以核實。這在整個編輯加工中是一個特別基礎但工作量巨大的任務。
動態(tài)編輯——吳先生治學態(tài)度極其嚴謹,即便稿件已經(jīng)成熟交稿之后,“大修小改”仍然不斷。從2012年交稿到2014年出版的兩年間,一直不斷地跟隨吳先生的步伐和節(jié)奏向更完美的方向前進。
加強設計質量——聘請了圖書設計名家主持設計,最后的成品圖書效果非常出色,端莊典雅、韻味十足,形式服務于內容、設計為內容添彩。
加強印前審讀——盡管在前面的編輯、校對乃至設計階段都精益求精,但是為確保質量,在付印前仍然組織了全面的審讀,并請資深老編輯擔任,結果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細小的遺漏性的錯誤。
保證印制質量——其一,書中彩色圖片較多,故采用四色印刷;同時也有大量單色圖片,為保證單色圖片鋪的底色均勻,全書采用了“四色+專色”的印刷工藝,并把專色用于標題、標注等細節(jié)之處,使整體圖書的一致性得到保證。其二,封面采用了絲綢材質。這樣做,并不是簡單地追求高檔或豪華,而是因為書中適合做封面圖案的圖片質量不佳,顆粒感強;如果印刷到紙張上,缺陷明顯,而印刷在表面不平整的材料上(如布、絲綢),就可以有效地“化解”圖片的缺陷。通過不同材料的印刷實驗,從中選取了相對細膩的絲綢材料,最后的印刷效果非常出色。
注重細節(jié)——有兩處做了特別的處理。其一,書中的圖片來源非常廣,每張圖片都去找原稿,時間、精力、財力確實難以承擔,但是對于一些特別重要的圖片,比如館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作品,通過與“故宮博物院”聯(lián)系,取得授權并購買了高清大圖。其二,在編輯階段增加了三套“索引”(圖索引、表索引、名詞索引),盡管增加了一些工作量,但提高了編輯深度、方便讀者使用。
進行印后審讀——盡管在前面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是高度精心對待的,但是仍然不能保證沒有錯誤或在諸如排版、植字等操作中出現(xiàn)的新錯誤。為此,在印刷后裝訂前,再次進行了全書審讀。這使我們對成品書的質量非常自信。
總之,就是認真再認真、嚴格再嚴格,把質量提升上去。在這個過程中,體現(xiàn)了建工出版社這個系統(tǒng)的強大,這也是建工出版社在重大獎項中獲獎不斷的原因。在《中國人居史》的出版過程中,從沈元勤社長、王麗慧副總編輯,到分管出版的孫立波副社長、出版部趙子寬主任,都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多個部門的同事也都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其實,出一本好書,拼的是出版社整體實力。
報獎——如愿以償
一本質量上乘的圖書,即便完成印刷——出版工作是結束了,然而編輯工作并沒有結束。對于《中國人居史》,后面還有申報“國家級圖書獎”的重任要去完成。
為了宣傳本書,同時積累報獎材料,2014年11月5日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舉行了《中國人居史》的首發(fā)式。參會專家對《中國人居史》給予高度評價,其中傅熹年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發(fā)言最為精彩:“吳先生進行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中國人居史的研究,融會了建筑史、規(guī)劃史、園林史的很多方面;但又不是簡單的‘三史合璧,而是更上一層樓,從更高的宏觀角度進行考慮,融會貫通,做了綜合性的全面研究?!吨袊司邮贰钒恕袆e于一般歷史的歷史,有別于一般科學的科學,有別于一般文化的文化,有別于一般藝術的藝術的全新內容,屬于前人尚未觸及的領域,對學術發(fā)展和當代建設具有重大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
在2016年下半年進行的“第六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和“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申報中,我們依然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其中比較有特點的工作是組織“專家推薦意見”環(huán)節(jié)。
常規(guī)組織“專家推薦意見”的方式,第一種是把“表格”直接發(fā)給所聘請的專家,完全由專家填寫。其優(yōu)點是編輯比較省心省事,如果專家的學術水平也高,可能把意見“寫透”;缺點是幾個專家一般沒有溝通,內容有可能“撞車”;或者專家所花的時間精力有限,也可能沒有把握到“采分點”。第二種是專家填寫,然后編輯對幾份意見加以平衡和修改,再返回專家確認后定稿。這既保留了第一種方式的優(yōu)點,也避免了第一種方式的缺點。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有“寫不透”的可能。第一,專家不可能像編輯那樣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寫推薦意見;第二,專家的意見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專業(yè)的評價,而評獎的“采分點”更加“立體”,幾位專家可能都疏忽了其中某些“采分點”;第三,一般最多請三位專家,還是不夠“集思廣益”,有些關鍵性評語仍然可能沒有挖掘出來或總結概括“不到位”。
《中國人居史》組織專家意見的方式,實際上另辟蹊徑,采用了第三種方式,即先由編輯撰寫“專家推薦意見”,然后請專家修改確認定稿。這種方式的前提是編輯對專業(yè)有深入的理解、對圖書內容有深入的把握、對大量的專家意見有綜合的歸納、總結和提煉能力。由于早在兩年前召開過“首發(fā)式”,借此積累了較為充分的專家意見,故請速記公司把“首發(fā)式”視頻文件整理成文字材料,從中汲取“營養(yǎng)”,撰寫出具有學術高度、論證嚴謹、論點鮮明的“專家推薦意見”底稿。事實證明,如果編輯具有駕馭全局的能力,以此為基礎所撰寫的“專家推薦意見”,可以綜合前兩種方式的優(yōu)點而避免前兩種方式的不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中國人居史》在“第六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評審中脫穎而出榮獲了“圖書獎”,其評語為:“本書清晰地梳理出我國各個歷史時期人居建設的主題特征與成就,構建有序而又充實的整體研究框架,呼喚對本土文化的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尊態(tài)度和文化自強精神,勾畫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宏圖偉卷?!薄?/p>
(本文作者為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華南分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