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新
生活實例:胸腔里有顆“定時炸彈”
張老先生平時性格開朗樂觀,雖已年近八十,但一貫身體健康,平時幾乎不去醫(yī)院看病。周末,張先生去公園鍛煉,突然感到背部劇痛,渾身冷汗,家里人馬上送他去醫(yī)院檢查。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CT掃描顯示張老的胸腔里長了一個直徑10厘米、長30厘米的動脈瘤。醫(yī)生告訴張先生家人,由于動脈瘤巨大,非常危險,就像一個定時炸彈,隨時有破裂致死的風險,建議他們趕快去上級醫(yī)院診治。
在家人的陪伴下,張先生先去了某知名三甲醫(yī)院心外科就診,專家查看CT片后連連搖頭,說這個動脈瘤太大,患者年紀又大,恐怕承受不了開胸手術的巨大創(chuàng)傷,建議去血管外科看能否有機會接受微創(chuàng)腔內修復術。
經多方打聽,張先生一家人慕名來到中山醫(yī)院血管外科就診。經全科討論分析,中山醫(yī)院告知張先生家人:患者的動脈瘤巨大,必須盡快手術。但由于動脈瘤累及左鎖骨下動脈,傳統(tǒng)的腔內修復技術無法處理,但可以應用中山醫(yī)院血管外科的“獨門武器”——原位開窗針,在完全修復瘤體的同時,在支架上開窗,保留左鎖骨下動脈。
傳統(tǒng)腔內修復技術有“短板”
腔內修復技術是近十年來出現(xiàn)的一種治療主動脈瘤的新方法。對于普通的主動脈瘤,醫(yī)生只要將帶有人工血管膜的金屬支架植入血管腔內,固定在瘤體兩端健康的血管壁上,就像在病變血管內架設了一座密封的橋,使血流經支架流向遠端,不再沖擊瘤壁。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相比,腔內修復技術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恢復快。不過,進行腔內修復有一個必要條件,即在病變血管的兩端分別要有至少2厘米的健康血管作為支架的固定區(qū)域,否則“橋”無法固定,血流仍會流到瘤腔內,導致手術失敗。
張先生的情況更為特殊,由于其胸主動脈病變長達30厘米,故支架覆蓋的范圍很大。而供應脊髓的血管起源于病變胸主動脈,如果封堵了胸主動脈瘤,將會犧牲很大一部分的脊髓血供,術后發(fā)生截癱的風險較高。同時,動脈瘤還累及一根開口在主動脈弓上的重要血管——左鎖骨下動脈,它是脊髓的另外一支重要供血動脈。如果要完全修復病變,支架將不可避免地會堵塞左鎖骨下動脈開口,患者術后發(fā)生截癱的風險更高,而且還會影響小腦系統(tǒng)和左手臂的供血。因此一直以來,累及主動脈弓的胸主動脈瘤是微創(chuàng)腔內修復技術的難點,甚至是禁區(qū)。
新技術“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新天地”
為了既能有效處理病變,又不影響左鎖骨下動脈,中山醫(yī)院血管外科團隊為張先生設計了“腔內修復+原位開窗”的手術方案:先在胸主動脈瘤內植入人工血管內支架完全覆蓋病變,然后在正對左鎖骨下動脈開口處的支架上“開窗”,再將一枚小口徑血管支架經“窗口”從左鎖骨下動脈釋放至原先的人工血管內支架管腔內部,這樣血液便能夠通過這枚小支架流入左鎖骨下動脈,保留了左鎖骨下動脈的血供。
獨門武器助力手術成功
手術時,醫(yī)生僅在張老先生腹股溝處穿刺,即完成了3枚人工血管內支架的植入,徹底封堵了動脈瘤體。隨后,手術團隊再次穿刺張先生的左肘窩,導入中山醫(yī)院血管外科的“獨門武器”——“Fu-star可調控鞘”和“可調穿刺針”,數(shù)分鐘內即完成了“原位開窗”過程,最后順利植入另外一枚小口徑支架,恢復了左鎖骨下動脈的血供,解決了大問題。術后第二天,張先生就已經能像正常人一樣下床活動了。家屬感嘆這種新型的腔內修復技術實在是太神奇了。
“Fu-star可調控鞘”的特點是頭端角度可任意調整,保證其管腔內的穿刺針能垂直對準支架;可調穿刺針的特點是針尖前進的距離可調,保證穿刺針能有效刺破支架上的血管膜進入腔內,又不損傷對側血管壁。同時,穿刺針的頭端附有球囊,可以進行固定,保證穿刺的穩(wěn)定和進針處位于左鎖骨下動脈的中心。兩者組合應用,可以幫助醫(yī)生在手術過程中迅速、精準、有效建立通路和恢復分支血管的血供,理論上能處理任何累及主動脈弓的病變,極大地拓寬了微創(chuàng)腔內修復治療的適應證,能使更多原先受解剖條件限制、無法接受傳統(tǒng)腔內修復手術的患者受益。
符偉國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長,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委員,亞洲血管學會委員,國際腔內血管外科學會委員、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學分會血管外科與組織工程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擅長主動脈擴張性疾病的腔內修復治療和手術治療。
特需門診: 周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