欞星門
欞星門
圣時門
弘道門
欞星門:
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古代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國家人才輩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時首先祭欞星,祭祀孔子規(guī)格也如同祭天。欞星門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六楹四柱,鐵梁石柱,柱的頂端屹立著四尊天將石像,威風凜凜,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夾,使建筑風格穩(wěn)重端莊。
說起欞星門,人們還會提起一個乾隆造字的故事。當年乾隆題字的時候,認為欞星門的欞字筆畫太多,同星門二字寫在一起,筆劃粗細很難統一,就自作主張把大寫的欞字右下方的巫字省掉了。于是“欞”就變成“櫺”了。又有人說,因為孔子不信鬼神,所以就把巫字去掉,成為了乾隆自創(chuàng)的一個漢字。做為繁體字,櫺和欞一直通用,后來都簡化為欞字。
有關對聯:
天臺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
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
二門:
二門又名圣時門,形同城門,有三間門洞,前后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龍戲珠,圖中的游龍翻江倒海,噴云吐霧,氣勢不凡。圣時門建于明代,飛檐斗拱,頂為綠琉璃瓦,門前的漢白玉坊,名太和元氣坊,坊名盛贊孔子如同天地一般,無所不包。門的東西兩側各立有一座木坊,兩坊形制相同,上邊置有牌樓,三間四柱,斗拱密集,檐翼起翹,柱上透雕有石獅、天祿像,造型古樸。
奎文閣:
“奎文閣”是孔廟主體建筑之一,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以藏書豐富,建筑獨特而馳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藏書樓。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原名藏書樓,金代明昌二年(1191)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三年(1500)又重修。
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筑,完全是木質結構,在中國樓宇的建設上稱的上是孤例。它高23.35米,東西闊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層飛檐,四重斗拱,結構合理,堅固異常,經受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搖撼。據記載清康熙年間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安然無恙,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筑杰作。為此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專寫了“奎文閣賦”,贊譽奎文閣的建筑研究價值??拈w內原有藏書均移入孔府檔案館保存,現展出的是孔子圣跡圖陳列。
有關對聯:
功垂萬世;
德貫百王。
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德參天地,道貫古今。
杏壇:
孔廟的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圣二年(1024)在此建壇,在壇周圍環(huán)植以杏,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金代又在壇上建亭,大學士黨懷英篆書的“杏壇”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明隆慶三年(1569)重修,即今日之杏壇。杏壇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頂,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雙重斗拱。亭內藻井雕刻精細,彩繪金龍,色彩絢麗。曾有詩人以妙句描繪杏壇的景色,“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fā)舊時紅”,亭的四周杏樹繁茂,生機盎然。
廟內還存有兩漢以來歷代碑碣二千多方,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其中尤以漢魏六朝的碑刻稱譽海內外。
有關對聯:
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壇禮樂冠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