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岫章
摘 要:黨的十八大明確表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然,小康社會不僅表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社會人均收入的提高,還應包括環(huán)境保護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能夠讓人們在良好的空氣環(huán)境中生產和生活。本文從霧霾的形成機理出發(fā),通過分析霧霾形成的社會、生產、能源等各方面因素,進一步確定霧霾氣候的防治策略,以期針對我國當前霧霾嚴重的社會現實提供可行的治理建議。
關鍵詞:霧霾;形成機理;防治策略
1.霧霾的本質與危害
霧霾,包含霧和霾兩個概念。當空氣中的濕度達到90%以上,可形成霧,低于90%形成的則是霾。一般來說,霾是由于空氣中硫酸、硝酸等顆粒物較多,形成氣溶膠系統(tǒng)進而形成的。通常來說,當空氣中直徑為2.5微米或以上的顆粒物質含量超標,即PM(particulate matter)達到2.5時,會出現霧霾天氣。
當空氣中的顆粒物直徑達到2.5微米時,或者說當PM達到2.5時,空氣中的顆粒物會伴隨呼吸道進入人體內。由于顆粒中所含硫酸、硝酸、灰塵等危害物質較多,通常會對人們的呼吸道系統(tǒng)造成刺激。更嚴重者,甚至會影響總體的心肺水平,導致心血管疾病或者影響人體肺功能等。根據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的報告可以總結,當每立方空氣中的有害顆粒物質上升20微克,就會有34萬人因吸入有害物質而死亡。且長時間的霧霾情況有可能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農作物減產,不利于人們的長期生存和發(fā)展。
2.霧霾的形成機理
2.1社會經濟因素
綜合霧霾的形成情況來看,空氣中的硫酸、硝酸等顆粒的形成與我國城市汽車數量增多導致的尾氣排放量增加、生活生產中煤炭消費的增長等不無關系。
尤其從我國近30年的研究來看,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不斷上升,同時城鎮(zhèn)化建設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到大城市發(fā)展。而國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刺激了社會大眾購買汽車的需求,加劇了交通擁堵的情況。另外,雖然我國總體的經濟結構還在調整,但是國民經濟的支撐性產業(yè)依然是耗能較高、環(huán)境污染程度較大的第二產業(yè),因此加大了煤炭的消耗量,同時也增加了霧霾產生的可能性。
2.2生產方式因素
從國內PM2.5超標城市的分布情況來看,烏魯木齊或者蘭州等城市受到氣候和地形因素的影響,占據受污染城市的少數。大多數霧霾籠罩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大城市。從我國現有產業(yè)結構來看,絕大多數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依然依賴于高耗能產業(yè)的發(fā)展。相應地,高耗能也意味著高污染,因此給環(huán)境治理工作也帶來了巨大壓力。
2.3能源結構因素
從我國現有能源消耗結構來看,由于第二產業(yè)依然作為支柱產業(yè)存在,且北方冬天取暖多用煤炭,我國煤炭的總體消費量依然維持在65%及以上,石油消費有所上升,天然氣的消費比重則無明顯增加。另外,水電、核電的一些節(jié)約能源的生產還未普及,能源消耗水平雖有上升,但是還有待進一步發(fā)展。
煤炭是主要消耗能源,其燃燒之后會產生更多的硫酸、硝酸等的顆粒物質,對空氣造成直接影響。因此,能源消耗結構不夠合理的現實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霧霾天氣產生的危險。
2.4其他因素
作為一種天氣現象,霧霾的產生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同時還有一些自然因素如氣候、地形、城市建筑類型等的影響。比如北京地區(qū)汽車尾氣排放量較多,且受煤炭消耗影響較大,總體建筑結構中大面積的高層建筑也是造成控制無法循環(huán),進而導致空氣中顆粒物增多的重要原因。再如蘭州等地區(qū)群山環(huán)繞,空氣中的污染物無法向外擴散,因此向內沉積,進而造成了霧霾現象。
3.霧霾氣候的防治策略
3.1轉變傳統(tǒng)發(fā)展方式,改變產業(yè)結構和能源結構
受到我國產業(yè)結構和能源結構的影響,霧霾現象一度嚴重。因此,為提高霧霾治理水平,需要著重改善現有能源消耗結構,盡可能減少對于煤炭等一些傳統(tǒng)能源的依賴度。從具體方式來看,如一,加強對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fā)力度;二,加快建設一些高附加值的環(huán)保性產業(yè);三,加強機動車排放管理工作,倡議大眾積極選擇綠色出行等。
3.2將 PM2.5 治理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體系
將PM2.5治理工作納入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一方面需要制定明確的PM2.5控制目標以及目標達成的限期,明確治理工作在不同階段的開展重點,比如確定到達某一時期,空氣中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PM2.5以下。另一方面,則需要確定明確的PM2.5治理監(jiān)測和獎懲機制,確定具體的檢測標準以及考核規(guī)范,保證獎懲工作的有序展開。
3.3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空氣不分國界,同樣,空氣污染也不分國界。在此形勢下,我國為體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需要加快與其他國家的大氣聯防聯控機制建設,做出明確的區(qū)域性大氣污染管理工作員。另外,國內各級環(huán)保部門也需要根據不同地區(qū)的環(huán)境污染情況,結合我國環(huán)保部對于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要求,進行污染治理情況溝通,以凝聚治理合力,提高大氣污染總體治理水平。
3.4積極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律體系
霧霾形成原因的復雜性使得我國霧霾治理工作難度也有所增加。在當前大氣污染影響因素眾多的現實條件下,為加大對多種污染物的有效防控和治理,需要不斷強化和完善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體系,加快大氣污染防治法律建設,使之能夠與環(huán)境保護法、再生法能源等相互協(xié)調,共同致力我國大氣質量的改善。
結語
綜合霧霾的危害以及形成因素來看,我國霧霾氣候的治理工作,需要從現有發(fā)展方式、空氣質量考核方式、空氣污染治理方式以及空氣污染治理制度等幾個角度進行完善。霧霾的形成非一夕之功,同樣也需要政府、企業(yè)以及個人的多方努力,以便盡快轉變我國空氣質量情況,還大家一片晴朗的藍天!
參考文獻:
[1]顧為東.中國霧霾特殊形成機理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4(6).
[2]劉思達.霧霾形成機理以及治理措施研究[J].技術研究,2015(3).
[3]劉斌.霧霾產生機理及防治對策研究[J].科技傳播,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