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梅
很多時候,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磕磕絆絆,好像什么方法都不管用,其實,還是因為我們沒有讀懂孩子。
亂七八糟了,不許再跳
妞妞和鄰居家小姐姐在客廳沙發(fā)上玩。她們一個趴在沙發(fā)扶手上,一個趴在高高的沙發(fā)背上,說是青蛙在荷葉上睡著了。過了一會兒,妞妞和姐姐又開始跳了,她們呱呱呱地叫著,把一個個沙發(fā)靠墊扔在地板上,一會兒從一張沙發(fā)跳到另一張沙發(fā),一會兒又從沙發(fā)跳到地上……沒過多久,媽媽從廚房里出來,一看亂七八糟的客廳就生氣,命令她們收拾好東西,不許再玩這種危險的游戲。妞妞急得號啕大哭。媽媽正在氣頭上,把妞妞狠狠罵了一通,弄得兩人心情都很不好。
寶寶獨白:沙發(fā)真是太好玩了,它會把我們彈起來。我們不停地跳,就像一只只小青蛙。我們還從這張荷葉跳到那張荷葉,從荷葉跳到水里,真是好玩極了!媽媽說這個游戲很危險,我沒覺得呀,我們已經(jīng)把靠墊扔在地上當荷葉了,而且,如果累了,我們就一動不動地趴在扶手上,又不會掉下去的。
給爸爸媽媽的建議:對媽媽來說,可能只看到亂七八糟的客廳,而沒有看到孩子臉上的幸福。有一本書中這樣說:沙發(fā)對很多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玩具,因為可以有很多玩法。妞妞媽媽可能有兩種擔憂:一是雜亂的客廳需要時間打掃,二是害怕孩子跌落摔傷的危險。對于第一種擔憂,媽媽可以試著和孩子溝通,玩好后請把東西收拾好。我相信孩子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對于危險,我一般是這樣處理的。危險的東西分為幾類,第一類:絕對不能玩的東西,比如電源插座之類;第二類:有大人在旁邊時可以玩,比如細小的積木、小珠子之類;第三類:可能有危險,但可以預(yù)防,如沙發(fā)。對于妞妞這個情況,其實媽媽可以先聽聽孩子是怎么想的,如果確實太想玩了,媽媽害怕因為自己不在場孩子跌落,那可以把沙發(fā)靠背靠墻或者在地板上放置比較厚的墊子,或者自己在場,陪孩子玩一會兒。
幼兒園有的還要買,不懂事
朵朵和媽媽在商場買東西,買了很多日用品。準備付錢的時候,朵朵看到旁邊有一個黏土玩具,幼兒園就有這種黏土,朵朵可喜歡玩了,她很想買一個回家,這樣在家里也能玩黏土啦。媽媽看了一下價格,要200多塊錢,感覺超過預(yù)算了,再說,幼兒園也有這種黏土,家里就不用買了。媽媽就跟朵朵商量,但朵朵就是想買回家。兩人僵持了半天,最后媽媽只好息事寧人買了。但在回家的路上,媽媽一直不停地數(shù)落朵朵,說她不懂事。雖然買了黏土,但是朵朵一點也不高興。
寶寶獨白:媽媽說幼兒園有的,就不用買了。可是,正因為幼兒園有黏土,所以才想在家里也有,為什么這就是不懂事呢?買了黏土之后媽媽不停地批評我,她說我不懂事,不是好孩子,所以我很難過!
給爸爸媽媽的建議:這個案例中,兩個地方朵朵媽媽沒有做好:一是沒有堅持,為了息事寧人就買了玩具;二是買了之后不恰當?shù)那榫w宣泄,沒控制好情緒。這是很多父母容易犯的錯誤,要么就堅持到底不買,要么買了就讓孩子開心玩。我認為媽媽可以在購物之前跟孩子講清楚規(guī)則,和孩子一起列出購物清單,告訴孩子不能買清單上沒有的物品,如果看到了其他喜歡的,可以記下來放到下次購物單上或者作為生日愿望之類。當然,也可以用幫助媽媽做家務(wù)的形式來換取新的玩具。比如:買了這個玩具,在未來一周內(nèi)要幫爸爸媽媽做哪些家務(wù)。
出去,不許再搗亂
樂樂是一個特別愛幫忙的孩子。一天,媽媽在洗衣服,樂樂也拿了一個小盆子洗自己的襪子。樂樂在小盆子里倒了很多洗衣液,不停地揉啊搓啊,出來了好多好多的泡泡!樂樂覺得泡泡太多了,就跟媽媽分享了點泡泡,她把泡泡放進了媽媽的桶里,沒想到媽媽大叫起來:“這是干凈的!不能放泡泡!”過了一會兒,樂樂把洗好的襪子放進了桶里,但是媽媽又大叫起來:“你的襪子上都是泡泡,沒看見嗎?出去,不許再搗亂!”
寶寶獨白:泡泡多好玩啊!我分享了一些給媽媽,她居然生氣了。我把“洗干凈”的襪子放進桶里,媽媽又生氣了。為什么媽媽洗干凈的衣服可以放桶里,我的就不可以呢?我覺得媽媽不愛我了。
給爸爸媽媽的建議:泡泡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好玩的,樂樂很希望能跟媽媽分享自己的快樂,所以把泡泡給了媽媽。不過媽媽沒有看到這一點,只看到了“搗亂”帶來的麻煩(要重新洗一遍)。有這樣一個愛幫忙的孩子真幸福呀!在孩子眼里,那些沾滿泡泡的衣服也是自己“洗”了半天的,應(yīng)該“干凈”了呀。這里母女倆對“干凈”的理解,并不是同一個概念,才造成了“麻煩”。其實,媽媽可以換一個方法:媽媽洗干凈的放在桶里(可以放到孩子夠不著的地方),再另外拿一個盆,放寶寶洗“干凈”了的衣服(我經(jīng)常偷偷地把孩子“洗干凈”并晾好的衣服拿回去重洗,不讓她發(fā)現(xiàn),我覺得這樣做更好)。
為什么非要按“2”,不講道理
棉棉什么事情都想自己來:自己洗臉、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沖馬桶……當然,自己最想做的是:按電梯!只要有按電梯的機會,一定得要棉棉來按。有一天去商場,棉棉和爸爸媽媽要從5樓下到2樓,可當他們上電梯的時候,前面的人已經(jīng)按過2樓了,棉棉非常不高興,出了電梯就哭了起來,堅決要求再乘一次電梯,因為她還沒有按過“2”。但商場里去2樓的人很多,所以,要按到那個“2”還真不容易,爸爸媽媽解釋了半天,她就是不干,在商場里號啕大哭!
寶寶獨白:我就是一定要按電梯,每次乘電梯都是我按的,這次沒有按到,不行,我就是要倒回去再做一遍!
給爸爸媽媽的建議:執(zhí)拗行為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必然出現(xiàn)的行為。它一般出現(xiàn)在2~4歲,表現(xiàn)為事事得依著孩子的想法和意圖去辦,否則就會發(fā)脾氣、哭鬧。孩子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現(xiàn)在對順序、生活習慣、物品的要求上。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種需求,當它得到滿足時,就會產(chǎn)生真正的快樂。棉棉的表現(xiàn)完全符合這些特點,如果她已經(jīng)習慣了自己做的事情被別人代替做了,她就大鬧。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一理解,二引導(dǎo),三變通。理解孩子的這種正常表現(xiàn),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切不可粗暴對待。對于棉棉這樣秩序感極強的孩子,我覺得是好的。如果有機會重來,可以讓她重新回去按一次電梯。只是生活中有的時候并不是什么都可以重來一次,父母可以慢慢開導(dǎo),提前告知,比如:“因為我們在5樓,上面6、7樓的人下來,也許已經(jīng)按掉了我們要去的樓層?!焙⒆釉谔崆爸獣缘那闆r下就不會出現(xiàn)上面這種失控的狀態(tài)?;蛘哂闷渌兺ǖ姆椒?,比如:承諾回家的時候一定讓棉棉按“2”樓(雖然不住2樓),這樣小家伙就會滿足了。
褲子能馬上干嗎?胡鬧
最近果果特別喜歡穿一條藍褲子。每天睡覺前,她都會把藍褲子小心疊好放到床頭柜上,非常認真地說:“明天我還要穿藍褲子?!币惶焱砩?,媽媽看看藍褲子實在有點臟,就把它洗了。第二天早上,果果起來到處找藍褲子,媽媽告訴她藍褲子洗了晾在陽臺上,果果跑到陽臺要穿藍褲子。媽媽說,現(xiàn)在褲子還沒干,等干了再穿。但果果不同意,非要馬上穿,非要褲子馬上就干。媽媽說了半天,方法用盡,就是不行。媽媽也發(fā)火了!有那么多褲子呢,為什么非要穿這一條,再說,讓褲子馬上就干本身就是胡鬧!
寶寶獨白:我最喜歡的藍褲子,昨天晚上明明就放在床頭柜,想好一起床馬上就要穿的呀!但是,媽媽沒問我就拿走了褲子?,F(xiàn)在,它還是濕的。我就是要馬上穿藍褲子!現(xiàn)在就要!
給爸爸媽媽的建議:果果媽媽企圖用邏輯來對付情緒。對于孩子來說,有人理解她的感受,比這事有沒有道理更重要。我們需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并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F(xiàn)在,我們來嘗試兩種溝通方式,它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這樣溝通——
媽媽:褲子還沒干,現(xiàn)在不能穿,要干了才能穿。
果果:(生氣)我要它馬上干。
媽媽:一下子怎么會干,你可以穿別的褲子,你有很多更漂亮的褲子。
果果:(大哭)我就是要穿藍褲子,就是要馬上穿。
媽媽:真是太不講道理了,簡直胡鬧……
在這里,家長都是在給孩子擺事實、講道理、給建議,但是,恰恰沒有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和孩子溝通的。
如果我們這樣溝通——
媽媽:媽媽知道果果非常想要穿藍褲子。
果果:(大哭,宣泄情緒)但是它現(xiàn)在還沒干。
媽媽:我真希望它能馬上干了。
果果:(情緒逐漸平復(fù))但是它又不會一下子就干呀。(或者孩子可能會說:我也好希望它會馬上干了。)
媽媽:我們可以拿吹風機吹一下,它會干得快些。(或者,我們出去玩一圈,它可能就干得差不多了。)
果果:我們趕緊吹一下吧。
在這里,媽媽首先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聽到這些話時,心里會感到安慰,她覺得媽媽是理解她內(nèi)心感受的。有時候當孩子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也就更容易接受現(xiàn)實。只要接納了孩子的情緒,緩解了孩子的情緒,場面就不會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