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榮
【摘要】目的 研究超聲在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歸為觀察組,然后再選取同時期我院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歸為對照組,兩組均進行超聲檢查,對其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Ⅴ型、Ⅳ型、Ⅲ型例數(shù)顯著多于對照組,Ⅱ型、Ⅰ型例數(shù)顯著多于對照組;觀察組潰瘍斑、硬斑、軟斑、扁平斑的發(fā)生率顯著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IMT值為(1.38±0.19)mm,顯著大于對照組的(0.32±0.02)mm。結論 超聲在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診斷中的價值顯著,在臨床上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超聲;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診斷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1..02
研究顯示,冠心病發(fā)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為頸動脈粥樣斑塊,有90%以上的患者均伴有頸動脈粥樣斑塊[1]。針對以上情況,在對冠心病進行診斷時,需要將這種頸動脈粥樣斑塊作為診斷的重點,以此來將診斷準確率提高。現(xiàn)階段,臨床上診斷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彩色多普勒超聲、雙源CT以及磁共振等,通過診斷,能夠為患者的疾病治療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jù)[2]。本研究主要針對超聲在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診斷中的價值進行探討,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歸為觀察組,其中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5.22±3.28)歲。然后再選取同時期我院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歸為對照組,其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5.25±3.20)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接受超聲檢查,檢查儀器采用Philips.iE33超聲診斷儀,將探頭的頻率設置為7.5 MHz~10 MHz,指導患者下在檢查臺上采用仰臥位躺下,因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時間相對較長,所以要將一枕頭墊在頸部,頭部略微向后仰,充分暴露出患者的頸部。將探頭沿著頸動脈起始位置開始緩慢的進行移動,掃描其頸外動脈的橫斷面、縱斷面,頸內動脈、頸動脈分叉部以及雙側頸總動脈的顱外段。采用多點測定法對頸動脈分叉處近10 mm、20 mm、30 mm的IMT(頸動脈后壁處內-中膜厚度)進行檢測,并且進行超聲檢查。需要注意的是,IMT要采用取平均值的方式進行計算,分別采用側位、后位以及前位來對IMT進行檢測,如果IMT值超過了1.2 mm,則表示已經(jīng)形成了動脈局部粥樣硬化斑塊,如果IMT值超過了1 mm,則表示出現(xiàn)了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現(xiàn)象。了解受檢者頸動脈內是否有斑塊形成,如果存在了,則要對斑塊的大小、數(shù)量與位置進行詳細觀察。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受檢者的超聲分型情況、IMT值、超聲病理學分型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超聲分型標準:Ⅴ型:血管呈現(xiàn)出完全閉塞現(xiàn)象;Ⅳ型:動脈管腔呈現(xiàn)出顯著狹窄的現(xiàn)象;Ⅲ型:血管內存在輕度狹窄的現(xiàn)象;Ⅱ型:動脈管腔內部有粥樣硬化形成;Ⅰ型:血管內膜增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超聲分型情況分析
觀察組Ⅴ型、Ⅳ型、Ⅲ型例數(shù)顯著多于對照組,Ⅱ型、Ⅰ型例數(shù)顯著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超聲病理學分型情況分析
觀察組潰瘍斑、硬斑、軟斑、扁平斑的發(fā)生率顯著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IMT值對比
觀察組的IMT值為(1.38±0.19)mm,顯著大于對照組的(0.32±0.02)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臨床上,冠心病通常指的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該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為頸部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在冠心病的早期診斷中,需要細致檢測其頸部
粥樣硬化的外部表現(xiàn),以此來將診斷的準確度與敏感度提高[3]。臨床上,診斷冠心病頸部動脈粥樣斑塊診斷的金標準為冠狀動脈造影,但是這種檢測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傷患者的機體,并且相對于其它檢測方式,這種檢測方式具有較為昂貴的檢測費用,所以在基層醫(yī)院推廣過程中受到了較大限制。相對于冠狀動脈造影而言,超聲檢查的檢測費用較低,并且不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損傷,在操作上也具有較大的便利性。除此之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患者進行檢查時,其高頻探頭更加容易將斑塊及其厚度檢測出來,為冠心病的診斷提供了更加便利化的條件。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Ⅴ型、Ⅳ型、Ⅲ型例數(shù)顯著多于對照組,Ⅱ型、Ⅰ型例數(shù)顯著多于對照組;觀察組潰瘍斑、硬斑、軟斑、扁平斑的發(fā)生率顯著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IMT值顯著大于對照組。由此可知,超聲在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診斷中的價值顯著,能夠將診斷準確率顯著提高,在臨床上存在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何 雁,李小晶,彭紅艷,等.超聲造影時間-強度曲線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新生血管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3,29(9):775-778.
[2] 陳 莉,吳 婷,李慎義,等.超聲檢測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3,23(3):48-51.
[3] 楊曉霞,包麗佳.頸動脈超聲對冠心病的早期預測價值[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6(9):999-100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