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由高曉松作詞曲、許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引爆了朋友圈,把一大批“70后”“80后”都唱哭了。對于這首“刷屏歌”,有人贊其“柔和且有味道”,也有人抨擊其只是成功消費了聽眾的情懷。
請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一句進行闡述或辯駁,不少于800字。要求能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對其中的概念進行清晰的定義。
寫作指導
本則材料屬于當下熱門的文化類話題,既貼合時代、生活,有較強的新鮮感,又能引發(fā)同學對生命價值、生存方式、生活態(tài)度進行深入思考。從寫作教學及訓練的角度來說,材料中有若干關鍵詞,且包含相互對立、相輔相成的復雜關系,能很好地鍛煉學生分析概念的能力。
本則材料中需要明確的概念有“生活”“眼前的茍且”“詩”和“遠方的田野”?!吧睢卑ㄎ镔|生活和精神生活。“眼前的茍且”與“詩”和“遠方的田野”可以對立起來分析,“茍且”對應“詩”,即平庸渾噩對應優(yōu)雅詩意,生活的閉塞繁復對應精神的開放自由:“眼前”對應“遠方”,即短淺瑣碎對應開闊宏遠?!斑h方”可以解釋為遠大的理想目標,也可以理解為遼闊的精神世界。由此可以得出材料含義:生活不止有物質,還有精神:不止有現實,還有理想:不止有當下,還有未來;不止有庸凡,還有優(yōu)雅。
明確概念后,緊接著要明確觀點。對這句話簡單地贊成或反對,不能體現立意的深刻,寫作的關鍵在于闡述原因,分析觀點??晒﹨⒖嫉牧⒁庥校?/p>
一、對“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表示肯定,可立意為“人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平庸,追求有層次的精神世界”“人不能滿足于眼前的蠅頭微利,要追求遠大的理想目標”。
二、不否定“詩和遠方的田野”的精神價值,但對“不止……還有……”的關系加以修正。經過辯證思考,我們發(fā)現:撇開現實談理想,過于空洞:而面對殘酷的現實,理想又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因此,可以把兩者的關系調整為“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還有生活的茍且”“只有經歷過生活的茍且,才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三、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有人會質疑其消費情懷,只是熬了碗“雞湯”。“雞湯”式人生道理的弊端在于只停留在空洞的口號上,缺乏實際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可得出立意“如何能在眼前的茍且下,還擁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四、對這個話題進行更深入的哲學思考。加繆在其哲學著作《西西弗斯的神話》中,賦予西西弗斯反復推石上山這一行為更多的價值,認為其是人類精神上的悲劇英雄,他推石上山的歷程是幸福的,從而得出立意“對無聊、庸俗、困苦、艱辛、孤獨的忍受,本身即有意義,其價值更勝過‘詩和遠方的田野”。
眼前的茍且,精神的田野
曹澤昊[南京師大附中高二]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紅極一時,其副歌中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一句,更是打動了無數人的心——當這首歌的旋律和其他歌詞已被大多數人忘記時,這句歌詞仍深深地留在許多人的腦海里。
有人認為它“太雞湯,太做作”,筆者認為這是在如今“心靈雞湯”泛濫的文化背景下,重復性的審美疲勞對“詩和遠方的田野”造成的誤解。這個誤解是——“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拋開眼前的一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遠行。然而,筆者認為這句歌詞要表達的重點并非如此。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不止”,不是說要拋開穩(wěn)定的工作和生活,而是說不要將自己的思想困在有些乏味的生活之中;后半句“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也不是指一場遠行,而是指要擁有一顆熱愛詩歌、熱愛遠方的心。正如阿多尼斯在《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中寫道:“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蔽业纳羁赡苁恰捌埱摇钡?,不能像詩歌一樣隨性,我也不能對周邊的一切不管不顧說走就走,但我心中依然有著詩和遠方。我熱愛它,因此我能把看似“茍且”的生活過得像詩歌一樣浪漫,像遠方一樣絢麗,并逐漸領悟:茍且,也是一種詩意。
因此,這句歌詞的含義恰恰是要告訴人們:要想有“詩和遠方”,必須先過好眼前的“茍且”。
蘇軾便是一位懂得在“茍且”的生活中尋找“田野”的人。被貶惠州之初,他暫住在山上一座漏風的小亭子——松風亭內。一日,他出行歸來,爬到半山腰便筋疲力盡,在歇息時突然悟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他席地而睡,并在《記游松風亭》中寫道:“由是心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贝朔瑢Α捌埱摇敝小疤镆啊钡母形蛟炀土颂K軾晚年豁達超脫的文風,其詩的意境也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那么,如何在眼前的“茍且”中找到精神的“田野”呢?
首先,你要正視眼前“茍且”的生活。正如費爾南多在《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中所寫:“幸福的人,是他從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樂。”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微小的事物”,并能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物中汲取快樂和詩意。
其次,你要敢于追求心中所向往的詩意與自由。對此,帕斯卡爾在《隨想錄》中寫道:“我只能贊許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著的人?!奔幢懵飞嫌性S多困難與阻礙,也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哪怕會遍體鱗傷。
我想,帶著詩和遠方,在茍且中生活,這才是最大的堅定?!吧畈恢寡矍暗钠埱?,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p>
考場點評
作者對材料中的這句話持肯定態(tài)度,也清楚反對者的理由和心理,故能耐心細致、有條不紊地進行論證。既嚴密到位地闡述了關鍵詞的內涵,又厘清了“眼前的茍且”與“詩和遠方的田野”的辯證關系。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還進一步豐富論證層次,對如何找到“詩和遠方的田野”這一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論證思路完整、清晰、深入。
(龐冉)
茍且?非也!
楊宇晨[南京師大附中高二]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币灰怪g,這首歌紅遍大江南北,無數國人傳唱,盛況仿若蘇東坡再世,李龜年復生??墒⒚^去,這首歌似乎并未帶給我們太多,除了指出眼前的“茍且”,宣揚一種朦朧的情懷。然而,我們眼前的生活,真的只有“茍且”嗎?
所謂“茍且”,乃是只顧眼前、得過且過、敷衍了事的意思。而歌詞中的“茍且”,自然是指難以令人滿意的生活現狀,使人們的生活失去情趣、失去情懷。但我認為,再艱難的現狀也能孕育出生活的情趣,關鍵在于自己如何經營。
清代文人沈復與其妻蕓娘,曾住在滄浪亭邊上的一座小房子里。江南的氣候陰冷潮濕,沈復與其妻子的情狀比起今日“倚歌而和”的諸公不知艱難幾倍,卻仍因一池荷花、一窗佳景而喜不自禁,將今日很多人不屑的“小民生活”過足了情味與趣味,并留下《浮生六記》,將那些美好的生活記錄在冊。艱難的生活并不代表無趣,更不代表生活都是“茍且”。如果對眼前的“詩”和踩在腳下的“田野”都視若無睹,又為何一心向往著遠方呢?難不成“畫餅”比真餅更能令人充饑?只怕是不論走到哪里,都會居于“茍且”之中吧。
當下,不少人認為中國人失去了情懷,一些所謂的“文藝青年”更是天天把“情懷”掛在嘴邊,并批判別人“只知道工作,掙錢……”殊不知兩千年前的先賢早已有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當一些人做音樂、玩攝影、周游世界時,另一些人在工作和學習中努力提升自我,兩種行為不都可以視作一種情懷嗎?情懷本無標準,若是自己生造情懷、迷信情懷,甚至否定他人的情懷,豈不是可悲而又可笑?按圖索驥,將自己的詩曲解作“茍且”,又將他人的“田野”當作荒地,無疑是一葉障目,坐井觀天。
生活原本就不是“茍且”,而是充滿著詩意、待人耕耘的土地。與其望梅止渴,不如腳踏實地1
考場點評
如果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本身是成立的,那么不同的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卻可能是不同的。有人往往帶著自身因素,把這句話作為自己回避現實、逃離當下的擋箭牌。本文可謂一針見血地戳破了這看似美好的文藝口號,觀點鮮明,語言犀利中又透著真誠。
(龐冉)
別忘了心里的那個遠方
李子規(guī)[南京師大附中高二]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首由高曉松創(chuàng)作、許巍演唱的歌曲讓無數人感動落淚。的確,即使眼前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我們仍要堅定地拼搏下去,不忘心中的美好與期望。
歌詞中“眼前的茍且”,指人們真實的生活。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將生活稱為“茍且”,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如意?!霸姾瓦h方的田野”便是心中的理想、希望,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盼。
很顯然,我們肯定“詩和遠方的田野”,許多人都心懷夢想,為了美好的明天而奮斗。夢想讓他們每一天都充滿激情,充滿拼搏的動力。只是,在受到現實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他們也難免會想放棄,久而久之,漸漸忘記了曾經自己擁有理想,忘記了遠方還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后突然聽到這首歌,想起生活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不覺深深感動。
事實上,即使知道“詩歌太縹緲,田野太遙遠”,我們仍然不能忘卻。劉禹錫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道出了他的人生態(tài)度,“陋室”又有何妨?只要有高尚的品格,能與知識、自然做伴,便是他一生的追求了。而生活中的我們,或許無論怎么拼搏,也無法逃脫現實的打擊,但精神世界的充實卻可以填補所有的彷徨與不安。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要擁有詩意的世界?!蔽覀冃枰@個詩意的世界,因為它能讓我們感知到自己精神的存在,能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
而生活的矛盾在于——柴米油鹽醬醋茶,很普通,卻離不開。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煩惱,也要被迫接受種種的不順心。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既守得住面包,也守住手里的水仙花呢?徐特立說:“臺階是一層一層筑起的,目前的現實是未來理想的基礎。只想將來,不從近處現實著手,就沒有基礎,就會流于幻想?!崩硐氩皇强靠照劸湍軐崿F的,它需要我們去努力、去奮斗。我們不能抱著幻想,期待美夢成真,而是要從現在開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朝著心里的那個目標,堅定地前行。
我們要有活在當下的勇氣,更要有一顆向往遠方的心。再多的挫折也阻擋不了心中的期望與憧憬,那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考場點評
本文引出話題之后,隨即對關鍵詞進行了清晰明確的闡釋,構成了立論之本。借劉禹錫、王小波一古一今兩位名人的話,正面論證了觀點。之后,又進一步完善觀點,思維縝密,論證周詳。在論據運用上,不堆砌人物生平,恰如其分地把名言化為論證的有機部分,其中“既守得住面包,也守住手里的水仙花”一句,化用了安東·布蒂吉格的詩句,獨到而又形象地表達了觀點。
(龐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