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殿堂的前世今生
文學就好比尋寶,探尋世界的本源,探尋至真的情感。今天我們要走進的這座尋寶殿堂坐落于浙江省新昌中學,別看它1990年10月就“誕生”了,但它一直在與時俱進,不斷收進新潮寶物。因此,盡管學習的“戰(zhàn)場”硝煙四起,來這里尋寶的人卻始終絡繹不絕。
在開啟尋寶之旅前,有兩個重要人物需要認識——掌門和尋寶隊隊長。掌門是新昌中學越新文學社的指導老師何文魁,這位年輕而又才氣滿滿的老師,總是能讓你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發(fā)現“柳暗花明又一村”,讓你在尋寶路上走得更遠,收獲得更多。而隊長則是越新文學社社長,現任社長是高二(1)班的張逸珊。隊長的使命也不容小覷,尋寶路上的一個個坎坷,都需要她帶領大家一起跨過。
在掌門和隊長的帶領下,大家的戰(zhàn)果也著實不小。迄今為止,越新文學社社員已在各類正式刊物上發(fā)裝作品2160多篇,2012年和2013年更創(chuàng)下了年發(fā)表量204篇的紀錄。近年來,新昌中學已有100多位同學因作文獲獎或發(fā)表而獲得國內一流大學自主招生和三位一體招生資格。2016年,越新文學社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文學社團。這里,已經成為大家圓夢的起點。
尋覓寶藏,不光要有好奇心,更需要用心探尋。正如越新文學社的宗旨:“讀書寫作,品味人生,求索真知。”只要你用心思索,真知就像清風,不請自來。
二掌門的“蓋世神功”
何文魁老師是浙江省紹興市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曾主持多項課題,在多家刊物發(fā)表作品470多篇,參編書籍5本,指導學生在省級以上正規(guī)刊物發(fā)表文章1 100多篇,多次獲得征文大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等榮譽。
三隊員的尋寶足跡
四隊員的五彩寶盒
一一風荷舉
張逸珊
已經記不得是第幾次去西湖了。
若是往常,我定會沉醉于柔媚的湖光山色、萬種風情。雨朦朧,水朦朧,柳朦朧,遠虛近實,動靜相宜。清輝萬頃的蘇堤春曉、恬淡隱逸的幻奇孤山、暗香浮動的閃爍花港,以及夜色彌漫時湖面上的月光映潭。弱柳扶風,月滿西樓,神游其問,唯我而又忘我。
而如今,一池的湖水,瀲滟秋波中那一角殘荷,卻扣住了我的心弦。它們左偏右旋,殘癟的干莖折斷在水中,凋落的老葉倒伏在水面,枯萎的果實卷作黑色的一團?!昂苫ㄒ褵o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痹陂煷蠛娴囊唤?,這些荷花熙攘地聚集在一起,墨綠、淺綠、翠綠、嫩綠、黃綠,這些看似不和諧的色彩完美地交織在一起,仿佛在不停地流動、不停地生長。
佇立,不語,不覺間融入它們的世界。人生的篇章也是如此寫就,你曾無知地在其中雀躍,曾放縱地在其中舞蹈。沉浮難定,世事難料,但沒有哪一瞬間不值得我們珍惜,不值得我們歡愉,就如同那別樣的殘荷,每一朵都應該有千千萬萬的美,應當被擎舉,應當被升華。
一一風荷舉,人生亦如此。
等一場別離
王兢以
背景是熟悉的校園,你看,眼前的國旗隨風飄舞,一下又一下,極富節(jié)奏感;四周的紫藤花開了,時不時會有一小撮淡紫色墜落,或是落在頭頂,或是落在腳邊;遠處的櫻花正在掉落,鋪了滿滿一地的潔白……此刻,這個承載著夢想和回憶的地方是沉重的。團結,一個多么美好的詞語。腦海中的畫面還在繼續(xù),回憶層層疊疊,猶如手邊厚厚的字典?;蛟S將來的某天,還會回到這里,還會穿上校服,還會偶然相遇,可那都不一樣了。各奔東西的人,怎么回到從前呢?
高三了,即將畢業(yè)的你們對著鏡頭微笑,盡量留下自己最美的笑臉,因為你們知道,所有的朋友圈動態(tài)都比不上眼前的這張照片。七十多雙眼睛一齊看向鏡頭,欣慰是老師的,不舍是你們的。鏡頭在這一刻無疑是驕傲的,因為只有它可以無比清晰地看到眼前每一個人的笑臉。你們是天真的、是快樂的。
“咔嚓”一聲,微笑定格。前排的老師們開始低聲交流,平時恨不得住在教室里的同學,這一刻仿佛也不急著回教室。有些人,故作鎮(zhèn)定,勾肩搭背地往回走,可眉宇間分明有種叫不舍的東西;有些人,還留在原地,直到人流慢慢散盡也不肯轉身。
虛擬與現實同行
趙云流
虛擬的世界很美好,但也暗藏著風險。最顯著的現實問題是,一旦人們感受到虛擬的世界勝過了原本的世界,便不得不面臨兩難的選擇:是不顧一切地沉浸于科技所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還是一如既往地追求現實生活?;蛟S很多人都會舉棋不定,而我認為,我們的選擇取決于對現實的界定。如果我們將虛擬世界所展現的事物也劃歸現實的一部分,那么對原來世界的逃避就不可避免,而我們也會因此失去對美好未來的追求進取之心,進而淪為機器的奴隸。
作為具有高級智慧和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生物,我們必須學會分清虛擬與現實的界線。不論虛擬的世界多么完美,多么接近真實,我們從中獲得的也不過是精神上的感受。簡言之,虛擬滿足不了人類的衣食住行,也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我們生活所需的形形色色的實在物品。它只是人類的一種工具,我們利用它創(chuàng)造理想世界,最終目的是讓原來的世界更加美好。人類追求心靈的自由和滿足是亙古不變的天性,但沉迷虛幻并不是達到這一理想的通途。
平凡之美
石嘉逸
提到平凡,不禁令人想到生長在鄉(xiāng)村的一簇簇的蓼。它在鄉(xiāng)間是最平常不過的野草,不扎眼、不熱鬧,大多數就綠綠地沉默在草叢里。即便是開了花,也只是安靜地在青紅的穗頭上掛些淡紅的小花。它與世無爭,恬淡自如,一代代地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蓼還是鄉(xiāng)人生活的伴侶,小蓼草做豬草,大蓼當柴燒,辣蓼草可制酒曲,給乏味的鄉(xiāng)村生活帶來一年的醇香。蓼草與鄉(xiāng)人的共舞,讓村莊活泛起來。它不顯擺、不張揚,不傾國、不傾城。古來多少藝術家欣賞的目光,從不肯在它身上停留片刻。的確,較之梅蘭竹菊之類的大家閨秀,它似乎少了幾分高貴,更像是柴扉里羞澀的農婦,雖然平凡不起眼,但它以自己的身軀滋養(yǎng)了同它一樣平凡的村莊人。
草木如此,人亦如此。平凡掩蓋不住自身的美好。哪怕身處平凡甚至卑賤之位,只要愿意奮斗,為實現自身的價值拼搏,那么平凡將不再是累贅,而會與自身的光芒相得益彰。平凡與偉大,如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依存。偉大需要平凡來證明自己的出眾,而平凡在其中方能顯出它的樸素與恬淡。將平凡做到精致,同樣能活出自己的價值。這便是平凡之美,不奪目,卻實在。
校長寄語
寫作,本身就是千錘百煉的創(chuàng)造,就是探尋幸福的路途,就是挖掘真善美的源泉。
——新昌中學校長、黨總支書記 王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