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鑒
賅春園坐落在頤和園后山四大部洲之西的御道南側,依山就勢、坐南朝北建有一座三進院落。此園地勢險峻,三重院落借助山勢層層疊高,特別是第三進的清可軒、西側的香巖室以及更西的留云閣,建筑與崖壁相貼,大有凌云之勢。此處奇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新穎的建筑形式,形成冬暖夏涼的氣候,是乾隆皇帝極為鐘愛的地方,每到后山,必到賅春園?!百W”字取得好,有“兼”“包括”“具備”的意思,即涵蓋一切春意的園林,如圓明園三園之“萬春園”,及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濂溪樂處南端一景叫“匯萬總春之廟”,都是這個意思。
遺憾的是,賅春園1860年慘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如今僅存滿目瘡痍的建筑遺址與摩崖石刻,供游人憑吊,后將宮門三間修復。
進入宮門,為一進院落,院落長方形較寬敞,東側有角門,西側有門與桃花溝相通。宮門的中軸線正對著的是萬壽山北坡,有東西雙側石階可達地勢較高的二進院落。二進院落東側有游廊與兩間敞廳相連,據(jù)說乾隆年間這兩間敞廳為竹質,名為“竹”;西側有游廊與鐘樓相接,鐘樓是坐落在桃花溝上的水關形建筑,鐘樓西通往味間齋。
兩側的竹與鐘樓都有爬山廊連接到二進院落的三間大殿。正殿為“蘊真賞愜”,前后有廊,從大殿地基上的柱石遺址來看,此殿宏偉,視野很好,遠遠高出一進宮門三間的房脊,不難看出此處依山就勢,坡度陡峭,在二進大殿的東邊還有建筑與正東的爬山廊相接。二進大殿的西邊依然有爬山廊向南嵌在很陡的坡上(23級臺階),徑直可達第三進建筑清可軒遺址。
從清可軒遺址的地基可以看出,該建筑坐南朝北,前有廊,正南方向,清可軒建入天然巖石中,成為一絕。巖壁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摩崖石刻如“清可軒”“方外游”“集翠”“煙霞潤色”“詩態(tài)”以及“蒼崖半入云濤堆”等等(乾隆年間于敏中編纂《日下舊聞考》曾錄),并有23處摩崖御題詩,雖然大多漫泐,但有些詞句依稀可辨。乾隆皇帝先后所吟《清可軒》詩48首道:“泐壁句斯多,慚愧綺言戒。”“泐崖多掰窠,個個垂珠痕?!薄霸婄潩M壁歷年心,向來憂喜何處尋?!薄皻v歲泐題將遍矣,古稀仍未戒于吟?!笨梢娗蹇绍幍娜宋臍庀O其濃郁。從“集翠”“煙霞潤色”“蒼崖半入云濤堆”摩崖石刻也可以看出,此處的自然景觀是很美的。
據(jù)清史檔案記載:該處殿宇原來陳列的文物達170余件,皆毀于英法聯(lián)軍之手,僅從這一點來說,英法聯(lián)軍的罪惡行徑是對世界文明的粗暴踐踏。清可軒的東南有一條較寬的石磴道,一直可以通到第二進東端的“竹”敞廳,有門與園外東側通。磴道旁不遠為賅春園從山上到山腳的矮墻(曰:爬山墻,極陡)。
從清可軒往西隨爬山廊可抵香巖室(大塊花崗巖堆砌的石質洞穴)。據(jù)介紹:香巖室內原有石寶座、石觀音等陳設,被英法侵略軍損毀。洞門西向,洞壁為天然巖石(洞頂為人工巨石搭建),洞室曲折幽靜,內有一處平臺,似原置石寶座處。巖壁上依然可尋御題詩歌,大多漫泐。此處萬壽山陰,又辟天然石室,是極好的避暑勝地。
香巖室再往西道路變窄山勢更陡,有“留云閣”三間,嵌崖而建,凌空飛檐,乃冠御園一絕。乾隆皇帝訪江南時,在金陵觀音山永濟寺,因寺懸閣臨江,飛廊緣壁,因而在萬壽山后山仿作,有“依巖得古洞,倚壁構飛廊”。乾隆在另一首《香巖室》五言中也涉及此,為饗讀者,引綴如下:“我昔游金陵,悅彼山陰景。倚壁復臨江,闕有招提境。歸來寫其狀,喜此亦橫嶺。雖非俯綠波,構筑頗相等……”我未曾到過乾隆所說的金陵觀音山永濟寺,但從頤和園后山的險峻來看留云閣“因寺懸閣臨江,飛廊緣壁”,金陵之觀音山永濟寺一定極美。如今“留云閣”已不存,崖壁上依然有“留云”刻字以及十八羅漢刻像,羅漢的面部被毀,但諸羅漢紋飾依然典雅,手執(zhí)各種法器,依然清晰,是頤和園(清漪園)不可多得的摩崖造像石刻珍品。遺憾的是懸閣已去,佛像面部皆毀,不禁唏噓,令人慨嘆!這是帝國主義踐踏世界文明的見證,我炎黃子孫勿忘國恥!
(選自2016年第8期《北京紀事》,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