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侯耀文逝世10周年,憶起這位相聲大師,你會想到,
在那段不算長的時間里,他給自己確立了一個只容他一人之身的位置。
“沒見過?現(xiàn)代化的通信工具!”侯耀文給石富寬亮了一把手里的大哥大。這大約是1987年。拿那黑匣子的人,在一般人眼里,水深如墨。
這段《侯扶倒》,我是有幸在電視里看到的。西裝革履的相聲演員當(dāng)年并不多見,跟侯耀文一樣瘦而精警的,印象中也就丁廣泉能算一個。在相聲里,侯耀文自始至終手執(zhí)大哥大,專心于他的事業(yè),還告訴石富寬“趕快下賊船吧”。這句話很好笑,類似于諷刺某女的婚姻是“賠本買賣”的那種好笑。不過,如果你在那個時代進(jìn)入盛年,日常生活被某甲某乙發(fā)橫財?shù)膫髀勊鶟B透,你也會像石富寬一樣,對自己有一點(diǎn)點(diǎn)懷疑,就憑一場演出只管一頓盒飯的待遇,是不是真要在“賊船”上一直待著?
侯耀文不是一般的人。他拿大哥大的樣子,就一個字:“像”。他換上警服、軍裝,或者如《英雄母親的一天》里那樣舉起攝像機(jī),同樣像。此外,外國人、華僑,在他的相聲里出現(xiàn)得比誰都多。每個演員都會說洋腔中文,那種語言自帶詼諧感,然而,侯耀文的洋腔中文沒有任何造作和扭曲。他知道,逼真模仿的價值要高于抖出包袱的價值。聽他最早的作品《一封公開的情書》《糖醋活魚》,你會感到,那些說洋腔中文的外國人,從外國記者、洋老太太到洋少女,都活在侯耀文身上——他不但“像”他們,而且尊重他們。
要演得好,不僅需要技能,更需要胸懷和自幼培養(yǎng)的眼界。而要激起笑聲,又需要更多的條件:他身邊得有石富寬這么一位了不起的捧哏;臺下得坐著一群有耐心,不嗑瓜子,也沒有大哥大可把玩的觀眾。侯耀文的那些長篇架構(gòu),人物多、性格多、聲音多,情節(jié)一波三折又富有邏輯,像《侯扶倒》這樣的,梁左出品,完全是文學(xué)的屬性,故事的主角——一個手眼通天的“國際大倒”——根本沒露面,靠著電話操縱全局,通過演員之口展示其能耐:
“別人倒不了的,他老人家能倒;別人倒不了那么多的,他老人家倒得了那么多;別人倒不了那么大的,他老人家倒得了那么大……只要他老人家愿意,我們幾個人高興,把前門樓子,安上四個轱轆,推到柬埔寨就給賣了。”
梁左經(jīng)常使這招,一如《特大新聞》里“天安門廣場要改農(nóng)貿(mào)市場了”?!短卮笮侣劇泛汀逗罘龅埂范贾挥械谝淮危蟛辉俟?。這種作者與演員最高級別的組合,成功的次數(shù)必須是稀少的,你才會無比珍視他的價值。
你想找個機(jī)會大笑,就從市面上隨便拉一對演員,他們都會給你機(jī)會。但你若不僅想笑,還想看到高貴,難度就太大了,大到你會以為相聲是容不得高貴氣息的,一高貴了就虛偽,就“主流”。
今年是侯耀文逝世10周年,憶起這位相聲大師,你會想到,在那段不算長的時間里,他給自己確立了一個只容他一人之身的位置,過后,又早早離開。鳳凰臺上鳳凰游。你認(rèn)為鳳凰是虛幻之物,只因你不曾見。而我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