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穎
臺灣作家三毛遇見“巨人”達尼埃時,他才12歲,長著一頭野火似的紅發(fā)。這個男孩獨自照顧著病危的母親與癱瘓的父親,無微不至,無聲無息。
巨人之“巨”不在年齡,不在身形,而在靈魂。他們有著太陽花般的笑容,鈴蘭花般的聲音,百合花一樣的心靈。
孩子們大都是土家族,生長于山村,在教字埡鎮(zhèn)寶潔希望小學念書,景區(qū)的繁華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是隔岸的煙花。我們在校方提供的一堆表格中發(fā)現(xiàn)了他們,留守、殘障、傷病、父母離異……每一個標簽都意味著沉重的打擊,可這些孩子都成績優(yōu)秀、心地善良。
小雨一進門,那明朗的笑容就照亮了房間。很難想象這個身量纖纖、靈動活潑的小姑娘,出生8個月母親便外出務(wù)工,而關(guān)于生父的記憶僅僅來自于一張被外婆嚴密保管的照片,以及她5歲生日時從遠方寄來的蛋糕。
第一次見到小草,我們就被她超乎同齡人的成熟及穩(wěn)重所震驚。第二次見到她,我們則被這個家的簡陋與零亂所震驚。母親三年前離家出走,父親在周邊地區(qū)打零工。9歲的小草和7歲的弟弟阿南由年過古稀的爺爺照看。她每天早晨5點起床,除了上學、做作業(yè)之外,還要煮飯、掃地、洗衣服、輔導(dǎo)弟弟功課……更多時候,小草充當了母親的角色。生活的重擔過早地墜落,小草卻輕描淡寫、舉重若輕,似乎這些都是好玩的事情。
還有父母身體極差,哥倆成績都極好但面臨失學的阿加和阿召;父親車禍早逝,幾乎沒見過母親的雙胞胎姐妹小薔和小蘋……
當三毛得知達尼埃只是養(yǎng)子時,她“喃喃地望著面前這個紅發(fā)的巨人,覺得自己突然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這些孩子也是巨人般的存在,每個家庭背后都飽含辛酸,但這些小身子里面卻積蓄著滿滿的能量,燃燒著暖暖的火光,只是這火光還太小、太弱,未來的際遇陰晴不定,它們或能幸存,或許,逃脫不了泯滅的命運。
再見,小巨人。我想,這個世界能為你們做更多,而不是面對悲劇,站在一旁嘆息。
文章所涉及兒童均為化名,作者為參加鄉(xiāng)村支教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