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日前,珠海某小學因擬禁止學生帶零食、玩具、零花錢到學校引發(fā)熱議。有家長和老師支持,也有人反對,并質疑已接到的短信通知中包含“不定期檢查孩子書包”的做法涉嫌侵犯學生隱私。(2016年11月22日《南方都市報》)
禁止學生帶零用錢,學校的初衷無疑是好的?,F(xiàn)在經濟條件好了,許多家長給孩子零用錢都很慷慨大方,孩子花起來也是大手大腳。一些孩子用零用錢購買不健康的零食和有隱患的玩具,大大影響身心健康發(fā)育。同時,由于年齡小,孩子們之間很容易滋生攀比心理,跟風消費,沒有節(jié)制。還有的不良商家為了促銷,借助帶有賭博性質的抽獎等游戲來吸引學生購買,讓孩子們誤入歧途。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學校想出了“釜底抽薪”的辦法,希望通過禁止帶零用錢,避免孩子們亂消費。
不過,話又說回來,帶不帶零用錢,畢竟是學生的私事。零用錢的本意,就是父母給孩子的,可由孩子自己自由支配的錢,學校并沒有權利進行過度干預。尤其一些孩子住的地方離學校相對較遠,本身就需要隨身帶一點零花錢備用,不讓帶錢很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再者,禁令本身如何操作,也是個現(xiàn)實問題。有老師給家長發(fā)短信稱“將不定時檢查孩子書包、班級垃圾簍”,但書包屬于孩子的私人領域,簡單粗暴地搜查有侵犯學生隱私之嫌,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更重要的是,禁帶零用錢只是暫時限制了學生的消費行為,并不能從根本上端正孩子的消費心理。當離開學校校園,脫離老師視線,一些孩子照樣可以有錢任性,甚至是“報復性消費”,有意和學校禁令對著干。追根溯源,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背后,是缺乏對金錢的理性認識,不懂得如何合理管理和支配金錢。禁帶零用錢治標不治本,只是管住了學生亂花錢,卻沒有教會孩子們怎樣正確花錢。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這種盲目消費、攀比花錢的習慣還會一直被帶到中學、大學,給青少年心智的成熟造成不利影響。
事實上,消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權益能否得到保護,而且關系到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關系到社會文明和全面進步。在國外,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組織實施有關消費者教育的指導大綱,所有學生必須接受學校開設的消費教育課。美國也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消費教育,并將消費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之中。相比之下,我國的中小學生消費教育還比較滯后,學生們普遍消費觀不成熟,消費知識缺乏,消費權益容易受到侵犯。
正所謂堵不如疏,與其禁止學生帶零用錢,不如因勢利導,加強消費教育,幫助孩子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一方面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量力而行,根據(jù)家庭經濟狀況和自身實際需求合理選購商品。同時,幫助學生制定消費計劃,有意識地去管理零用錢,把平時不用的零用錢攢起來,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此外,學校還可以教授一些實用的消費法規(guī)、消費常識,教會學生如何辨別假冒偽劣、三無商品,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懂得向老師和家長求助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