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中國雕塑藝術是中西雕塑交匯、碰撞的時期,雕塑家在不斷學習和引進外來雕塑樣式的過程中,把外來樣式賦予本土的、民族的內涵,積極建立自身的雕塑藝術觀念方式和語言方式,培養(yǎng)自身內在的本土意識,為中國雕塑藝術的發(fā)展繁榮作出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藝術家。他立足中華、面向世界,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借鑒和吸納西方雕塑藝術,力倡“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風格”,首次提出“寫意雕塑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為中國雕塑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吳為山出生于文化世家,從小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987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他依托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把中國書法、國畫的寫意融入雕塑中,形成了寫意雕塑和傳統(tǒng)文化名人雕塑的風格,在傳統(tǒng)雕塑領域中有所突破,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的認可。
近三十年來,吳為山致力于為世界杰出的優(yōu)秀人物塑像,把他們的思想、情懷和對人類的價值貢獻注進藝術的創(chuàng)作之中,并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讓他們展示于世界的舞臺,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民對話,充分展示中國形象、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1991年,吳為山應邀為“當代草圣”林散之塑像。從這第一尊塑像開始,吳為山就想到了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圣賢,“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我要用手中的泥土去留住哲學家的思考、科學家的思維、教育家的思想,以此表達我對祖國泱泱五千年文明的敬意……”此后,吳作人、費孝通、田家炳……眾多的名人塑像在吳為山手中的泥土里呈現(xiàn)出來,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
吳為山又將創(chuàng)作范圍從中國現(xiàn)代文化名人擴展至中國歷史文化名人,老子、孔子、王獻之、黃賓虹、齊白石……吳為山自1991年開始創(chuàng)作中國文化名人雕塑,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孔子》、《老子》、《中國發(fā)現(xiàn)世界—航海家鄭和》、《孤云獨去閑—林風眠》、《民主的先驅—張讕》、《迥立向蒼蒼—徐悲鴻》、《民族魂—魯迅》、《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楊振寧》等四百余尊歷史文化名人雕塑。
其作品遍布海內外,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中國形象。季羨林曾稱其作品“獨辟蹊徑,為時代塑像,為文化塑像,又為文化人系列造像”,并認為吳為山“將文化精神融入歷史發(fā)展生生不息的長河中,揚中華之文化,開塑像之新天”。1996年,吳為山應荷蘭政府之邀為荷蘭女王塑像,并得到同為雕塑家的荷蘭女王的高度認可。
吳為山矢志于讓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人物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老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對中國二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2年巴黎時間12月15日晚,由法國美術家協(xié)會舉辦的“2012盧浮宮國際美術展”在巴黎盧浮宮卡魯塞爾廳舉行頒獎典禮。吳為山憑借青銅雕塑作品《天人合一—老子》獲得唯一的雕塑類金獎。作品采取中國傳統(tǒng)寫意與西方抽象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身體部分采用中空處理,被鑄成一只鼎的造型,內刻《道德經(jīng)》,以顯示老子的虛懷若谷與滿腹經(jīng)綸,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和諧與包容。
此前,該作品曾展于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國際巡展·聯(lián)合國特展” 和意大利羅馬威尼斯宮“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國際巡展·意大利展”,并且都受到極高評價。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吳為山的雕塑作品蘊含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全人類的靈魂。”
2014年9月18日,吳為山的作品《孔子》在法國巴黎揭幕,再次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鬃釉诠糯蛔鸱顬椤疤炜v之圣”、“天之木鐸”,被后世尊為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其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全世界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是吳為山創(chuàng)作的重要素材,在他塑造的幾十尊孔子雕像中,孔子面含春風,滿懷慈愛,智者仁相,巍然山巔。這種文化與自然的雙重意象,使得它古今相融。在吳為山眼中,孔子的概念已超越作為“古人”的孔子,它是跨時空的精神坐標,是一座文化泰山,為之立像遠非“像”的意義,更在于立碑。
吳為山的每一件作品都講述了一個精彩的中國故事,表達了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承載著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隨著《孔子》在意大利、韓國、法國等地的永久落戶,雕像的文化作用愈顯突出,它向世界傳達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讓世人發(fā)出許多思接千古的文化感慨。吳為山以永不自滿、永遠奮發(fā)進取的耐久精神和韌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不斷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2003年,吳為山的作品《睡童》獲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xié)會“攀格林獎”(Pangolin Award),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亞洲藝術家;2009年,作品《天人合一—老子》《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群雕》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荷蘭國家美術館、美國檀香山博物館、巴黎第四大學、英國菲茲威廉博物館等收藏,其歷史人物塑像作品遍布全國各省市。南京博物院設有“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韓國釜山仁濟大學建有“吳為山雕塑公園”,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吳為山在雕塑中傾注了對國家、民族的赤子之心,寫意傳神,詩風蕩漾,氣勢恢宏,獨樹一幟。他說,一個開放的時代,使中國寫意美術博采眾長,為世界欣賞;一個追夢的時代,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讓中國民族的藝術在人類文化史上確立了新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