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楚 薛國屏
武進故地考
◎ 王文楚 薛國屏
常州市紅梅公園 陸志剛等航攝
“武進”一詞,所涉及的歷史沿革及其方域變遷是極其復(fù)雜的,這在全國縣級行政區(qū)域中是少有的。正因為其少有的特殊性,才引得眾多的歷史學(xué)家和地理學(xué)家的青睞。在武進歷史上,南朝齊梁兩代帝王的故居在此落戶。圍繞著齊梁故里所在地,武進、丹陽兩個近鄰為此發(fā)生了一些爭議。在2009年3月“中國·常州齊梁文化研討會”上,全國一百多位專家一致認(rèn)為齊梁故里應(yīng)在今常州市西北。但至今還有少數(shù)人對此爭議不休?,F(xiàn)實的爭議,還是應(yīng)由歷史來說話,這就是今日我們撰寫“武進故地考”的緣由。
全國歷史上有四個武進縣:一是西漢置。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林格爾縣東北。東漢末廢。二是三國吳嘉禾三年(234)改丹徒縣置。治所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東南丹徒鎮(zhèn)。西晉太康二年(281)復(fù)名丹徒縣。三是西晉太康二年(281)分丹徒、曲阿二縣東部地置。治所在今常州市西北。四是唐萬歲通天二年(697)改帖夷縣置。治所在四川省南坪縣(今九寨溝縣)東南。神龍元年(705)復(fù)為帖夷縣。廣德后沒入吐蕃。
以上四個武進縣與本文直接有關(guān)的為西晉所置的武進縣,其治所在今常州市西北。與本文間接有關(guān)的為三國吳所置的武進縣,治今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有關(guān)武進縣的歷史問題,我們以下用歷史資料來撰述。
武進之設(shè)縣,歷史悠久,溯源于丹徒縣之改置,早于秦代,已設(shè)丹徒縣。
《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齊相慶封“自齊來犇吳。吳予慶封朱方之縣,以為奉邑?!薄都狻芬秴堑赜洝吩唬骸爸旆剑馗脑坏ね?。”《宋書》卷三五《州郡志》一:丹徒縣,“古名朱方,后名谷陽,秦改曰丹徒?!薄对涂たh圖志》卷二五潤州丹徒縣,本朱方地,后名谷陽,“秦以其地有王氣,始皇遣赭衣徒三千人鑿破長隴,故名丹徒?!?/p>
秦丹徒縣屬會稽郡,見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西漢因之,載《漢書·地理志》上。東漢屬吳郡,載《后漢書·郡國志》上。
三國吳嘉禾三年(234)改丹徒縣為武進縣?!端螘ぶ菘ぶ尽罚旱ね娇h,“古名朱方,后名谷陽,秦改曰丹徒。孫權(quán)嘉禾三年改曰武進。”唐《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常州武進縣:“吳大帝改丹徒為武進。”宋《輿地紀(jì)勝》卷六同。又宋《太平寰宇記》卷九二常州武進縣:“輿地志云吳大帝改丹陽為武進,屬毗陵郡。”“丹徒”作“丹陽”,考《三國志·吳志》卷二《孫權(quán)傳》:嘉禾三年,“詔復(fù)丹徒為武進。”據(jù)此,《太平寰宇記》所云“丹陽”之“陽”為“徒”字之訛。
據(jù)孔祥軍《三國政區(qū)地理研究》下:武進縣初屬吳郡西部都尉(相當(dāng)于郡級屯田行政區(qū)長官),嘉禾末或赤烏初屬毗陵典農(nóng)校尉。
這里說一下武進縣之得名?!度龂尽菚侵鱾鳌吩疲骸凹魏倘晗奈逶?,權(quán)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quán)率大眾圍合肥新城?!锇嗽?,以諸葛恪為丹楊太守,討山越?!辉隆t復(fù)曲阿為云陽,丹徒為武進。”劉熙《釋名》:“晉,進也?!蔽溥M取“以武而進”之意。
秦漢丹徒縣及三國吳武進縣治今鎮(zhèn)江市東南長江南岸丹徒鎮(zhèn)。
吳末廢武進縣,西晉太康二年(281)復(fù)置,梁武帝改為蘭陵縣。
《晉書·州縣志》:“武進令晉太康二年(281)分丹徒、曲阿立。”
《太平寰宇記》武進縣:“吳末并入晉陵縣。晉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進縣。”《元和郡縣圖志》常州武進縣:“晉武帝別置武進縣于丹陽縣東五十里。梁武帝改武進為蘭陵,入晉陵。唐垂拱二年(686)又析晉陵西界立武進縣于州理。”據(jù)此,三國吳末廢武進縣(治今鎮(zhèn)江市東南丹徒鎮(zhèn)),西晉太康二年于后來唐代的丹陽縣(今丹陽市)東五十里別置武進縣。南宋《輿地紀(jì)勝》卷六引唐《元和郡縣圖志》同,可證西晉太康二年重置武進縣已非原址,而在唐丹陽縣東五十里。
但明清諸志都記載在武進縣(治今常州市)西北。明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六《縣治》武進縣:“晉太康二年析置縣在郡城(常州府城)西北八十里千秋鄉(xiāng),今通江鄉(xiāng)。”《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常州府《公署考》同。清《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八七《常州府·古蹟》亦載:“武進故城,在武進縣西北七十里,晉太康二年置,“唐垂拱二年,復(fù)分晉陵西界置武進縣于州郭內(nèi),至今因之?!弊蕴拼构岸辏?86)設(shè)置武進縣于常州郭內(nèi),明清因襲不改,為常州府治,即今常州市,而西晉設(shè)置的武進縣在明清武進縣(治今常州市)西北八十里(一說七十里),地名千秋鄉(xiāng)。而千秋鄉(xiāng)有萬歲鎮(zhèn),明清時稱為阜通鎮(zhèn)。清《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二五常州府武進縣:“府城西北六十里為千秋鄉(xiāng)之萬歲鎮(zhèn),今名阜通鎮(zhèn)?!眲t西晉太康二年復(fù)置之武進縣當(dāng)在千秋鄉(xiāng)之萬歲鎮(zhèn),今常州市西北萬綏鎮(zhèn)是也,“歲”、“綏”音近。
這里要說明一下,唐《元和郡縣志》記載:“晉武帝別置武進縣于丹陽縣東五十里。”這在當(dāng)時是不錯的,到了明清行政區(qū)劃變動了。《大清一統(tǒng)志》:“常州府建置:武進縣為常州附廓縣。東西51里,東北65里,東至陽湖縣界1里,西至鎮(zhèn)江府丹陽里50里,西北至丹陽縣界80里。”這時,故丹陽縣東五十里,其行政區(qū)域已在今常州市西北。在現(xiàn)今的政區(qū)圖上,丹陽離常州市境只有16公里(32里)??梢悦黠@看出,武進縣故址完全在今常州市西北境內(nèi)。
《南齊書》卷一《高帝紀(jì)》載:齊高帝祖先“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里。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為南蘭陵蘭陵人也?!笨寄纤巍断檀九曛尽肪矶摺豆袍敗罚何溥M縣,“蘭陵城,在縣北八十里千秋鄉(xiāng)萬歲鎮(zhèn)西南。齊四世祖淮陰令蕭整僑居之地。按:萬歲寺,舊有偽吳天祚中石刻云,寺西去蕭梁帝祖宅三十里。有無此石刻有待考證。東城寺,初名皇基,更名皇業(yè),寺后百七十步即其城也?!泵鞒苫匦蕖杜曛尽肪砣多l(xiāng)都》:武進縣十都:“城后,古蘭陵城也。”東城里是蕭齊高帝祖先寓居之地,是蕭氏南渡后發(fā)祥之地,故名皇基,又改名皇業(yè),其地在萬歲寺后,萬歲寺在萬歲鎮(zhèn),故東城即在萬歲鎮(zhèn),亦是蘭陵縣城所在。
上引《南齊書·高帝紀(jì)》所云“東城”,乃指武進縣之東城,《讀史方輿紀(jì)要》亦載:蘭陵城,“常州府西北六十里。晉大興初始置南蘭陵郡及蘭陵縣于武進界內(nèi),宋因之。亦曰東城,以在武進東也。蕭道成高曾以下皆居武進之東城里,因為南蘭陵人。”顧祖禹之說東城是武進縣之東城,與《南齊書·高帝紀(jì)》記載蕭齊高帝四祖蕭整寓居武進縣之東城,即僑置之南蘭陵郡蘭陵縣正相符合。故顧氏確定蘭陵縣在萬歲鎮(zhèn),之“府城西北六十里為千秋鄉(xiāng)之萬歲鎮(zhèn),今名阜通鎮(zhèn),有古青城,城南為圓壇,蓋蕭齊篡位后以蘭陵為其湯沐邑,因置此為郊祀之所。稍西南即蘭陵城也。”
西晉武進縣及東城里(即蘭陵縣城)二地相距甚近,故成化重修《毗陵志·縣治》載:“晉太康二年初置(武進)縣在郡城西北八十里千秋鄉(xiāng)”,《古蹟》載:“蘭陵城在武進縣(常州府附郭,治今常州市)北八十里千秋鄉(xiāng)。”是在同地。而《讀史方輿紀(jì)要》記載西晉太康初別置之武進縣在“常州府城西北七十里”,而東晉太興初僑置之南蘭陵郡及蘭陵縣在“常州府城西北六十里”,所記里數(shù)與上引《毗陵志》雖有些差別,但據(jù)此可知,武進在西,蘭陵在東,相距十里,為咫尺之地,后者為前者之東城。
或據(jù)《元和郡縣圖志》“晉武帝別置武進縣于丹陽縣(治今丹陽市)東五十里”之記錄,以謂西晉太康初復(fù)置之武進縣治在今丹陽市東五十里??肌短藉居钣洝肪砭哦V菸溥M縣:“去州八十里?!庇郑骸皶x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進縣。梁武帝改為蘭陵縣。隋文帝廢。唐武德三年又置。貞觀元年并入晉陵。垂拱二年分割晉陵西三十六鄉(xiāng)又置?!睋?jù)此,西晉太康初設(shè)在丹陽縣東五十里的武進縣及梁武帝改為蘭陵縣的境地,已于唐貞觀元年(627)并入常州治晉陵縣(治今常州市),上引《元和郡縣圖志》文“入晉陵”上缺脫“隋文帝廢,唐武德三年又置,貞觀元年并”共十六字。又《隋書》卷三一《地理志》下:江都郡曲阿縣(唐天寶元年改名丹陽縣,治今丹陽市)“有武進縣,梁改為蘭陵,開皇九年并入。”可見,隋文帝開皇九年,武進縣(梁改名蘭陵縣)境土曾并入曲阿縣,但時間很短,唐武德三年重置武進縣,至貞觀元年又并入常州晉陵縣,其境土已改屬常州,不再歸屬地丹陽縣?!短藉居钣洝酚涊d武進縣“去常州八十里”,仍記載西晉武進縣、南朝梁蘭陵縣及唐武德年間的武進舊縣址(實際武進縣已于唐垂拱初移治常州城內(nèi),與晉陵縣分治,詳后),正與上引明清諸志記載在常州府西北八十里(或云七十里)是一致,而無記載在丹陽縣東者。
西晉武進縣屬毗陵郡,載《晉書》卷一五《地理志》下。
東晉武進縣屬晉陵郡,據(jù)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qū)》第十二章第二節(jié)。
南朝宋屬南東海郡,載《宋書》卷三五《州郡志》一。
南朝齊仍屬南東???,載《南齊書》卷一一四《州郡志》上。
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改武進縣為蘭陵縣,屬蘭陵郡。
《梁書》卷二《武帝紀(jì)》中:天監(jiān)元年四月,“改南東??樘m陵郡。”《隋書·地理志》下:江都郡曲阿縣,“有武進縣,梁改為蘭陵。”《元和郡縣圖志》:常州武進縣,“梁武帝改武進為蘭陵?!薄短藉居洝吠!断檀九曛尽肪矶兜乩怼范骸傲禾毂O(jiān)初,乃改南東海為蘭陵郡,武進為蘭陵。”
隋開皇九年(589)平陳,廢蘭陵縣。唐武德三年(620)重置武進縣于舊址,貞觀八年(634)并入晉陵縣。
《隋書·地理志》下:曲阿縣,“有武進縣,梁改為蘭陵,開皇九年并入?!薄缎绿茣肪硭囊弧兜乩碇尽肺澹撼V菸溥M縣,“武德三年(620)以故蘭陵縣地置,貞觀八年(634)省入晉陵。”《輿地紀(jì)勝》卷六同?!短藉居钣洝罚何溥M縣,隋文帝廢蘭陵縣,“唐武德三年又置,貞觀元年并入晉陵?!卑创恕霸辍?,當(dāng)作“八年”為是。隋既廢蘭陵縣,故唐于其舊址重置武進縣,其址如上所述,在今常州市西北萬綏鎮(zhèn)。
其時武進縣屬常州,俱載《舊唐書·地理志》三、《新唐書·地理志》五。
唐垂拱二年(686)復(fù)置武進縣,移治于常州城內(nèi),與晉陵縣并治郭內(nèi)。
《元和郡縣圖志》:常州郭下二縣,晉陵、武進。“垂拱二年又析晉陵西界立武進縣于州理。”《輿地廣記》:常州晉陵、武進二縣,武進縣,“唐垂拱二年復(fù)置于州城內(nèi)與晉陵分治?!眱伤我蛑?,晉陵與武進二縣并治常州郭下。《輿地紀(jì)勝》:常州晉陵縣倚郭;武進縣倚郭,“今與晉陵分治郭下。”
唐垂拱初復(fù)置之武進縣,為常州治,即今常州市。
《讀史方輿紀(jì)要》:常州府武進縣,附郭,“唐垂拱中晉陵與武進并為附郭縣,宋、元因之,明洪武初并晉陵縣入武進縣。”《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古蹟》:武進故城,“唐垂拱二年復(fù)分晉陵西界置武進縣于常州郭內(nèi),至今因之?!卑疵鳌⑶宄V莞挝溥M縣,即今常州市。
武進之政區(qū),其名稱和方域,隨著時代的變遷,是有所不同的。以元末明初為界,西晉設(shè)置的武進縣,由古丹徒、曲阿二縣析置,其范圍較小,其方位呈東西向。明清時代的武進縣,原晉陵縣撤銷并入,其范較大,其方位呈南北向。正因為如此,有的讀者,以及部分專家,他們把武進故城說在今丹陽市內(nèi)。前面講過,唐《元和郡縣圖志》所載:“晉武帝別置武進縣于丹陽縣東五十里?!边@顯然與丹陽有別,但到了明清時武進故城,所有志書已明確載在今常州市西北。此事前面已專門講述,這里就不再贅述。
武進新貌 陸志剛等航攝
明清以前,在武進縣的范圍內(nèi),最早的行政區(qū)為延陵邑和延陵縣。《辭?!吩唬骸把恿?,春秋吳邑,季札所居。故址即今江蘇常州市?!薄妒酚洝翘兰摇罚和踱偶涝辏ㄇ?47),“季札封予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奔驹菂峭鯄蹓羲墓樱杂茁敾?,深得吳王深愛,欲傳位于他,他不從。季札曾三次讓位,深得國人敬愛。公元前547年(王馀祭元年)他受封于延陵。
關(guān)于延陵邑的位置問題。今有兩種說法,一是大都說在今常州,另一說在今丹陽市延陵鎮(zhèn)?!稘h書·地理志》:毗陵縣“季札所居……舊延陵改之。”明確指出,毗陵縣(治今常州),為季札所居,即他封邑之地。
關(guān)于延陵邑范圍問題,亦有幾種說法,一說延陵邑以常武地區(qū)為中心,東涵今江陰,西涵今丹陽,南涵今宜興;一說延陵邑中心為今江陰暨陽地區(qū);一說延陵邑的范圍遠及丹徒。鑒于延陵邑的治所在今常州,我們認(rèn)為第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關(guān)于延陵縣的設(shè)置問題。這個問題過去一直不明朗,連《辭?!愤^去也曾回避此事。然而隨著學(xué)術(shù)活動的深入研討,至今終于日益明確?!抖迨贰h書·地理志》中未收有延陵縣,而在毗陵縣中提到由“由延陵改之”。南宋王象之編著的《輿地紀(jì)勝·卷六·常州》:“秦并天下,置會稽郡,延陵等四等縣屬焉。西漢改舊延陵為毗陵縣?!毖恿昕h由延陵邑演變而來。延陵邑始于周靈王二十五年(前547),止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延陵縣始于秦王政二十五年,止于漢高祖五年(前202)。
在此有必要說一下丹陽的延陵縣,它與常州的延陵縣是兩碼事。時間上前后相差甚遠?!吨袊鴼v史大辭典》講得很明確:“延陵,古縣名。西晉太康二年(281)因而得名?!奔驹獾匮恿辏窃诮癯V?。丹陽是季札封地所及,也就是說是指封地所及的范圍,但不是封地中心。常州延陵縣置于秦代,丹陽延陵縣置于西晉,兩者相距幾百年,不能混淆起來。
再說毗陵縣和晉陵縣,純屬常州市境。這兩縣歷史上爭議也少,這里則簡敘之。
毗陵縣,《漢書·地理志》:“會稽郡,毗陵季札所居。揚州川莽曰毗壇。師古曰:舊延陵,漢改之。”毗陵縣始于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止于西晉永嘉五年(311),治今常州。
晉陵縣,《宋書·地理志》:“晉陵會,本名延陵,漢改毗陵,后與郡俱改。”晉陵縣始于西晉永嘉五年(311),治今常州。唐垂拱二年(686)與武進縣同為常州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為常州路治。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晉陵縣為京臨縣,為長春府治。又改武進縣為永定縣,亦為常州府治。尋省京臨入永定縣。至正二十二年又改永定縣為武進縣。明清為常州府治。清雍正二年(1724)析武進縣東部為陽湖縣,二縣同治今常州市。1912年陽湖縣并入武進縣。1993年武進縣遷治今湖塘鎮(zhèn)。1995年改設(shè)武進市,2002年撤市改武進區(qū)(原市境北部析置新北區(qū))。2015年戚墅堰區(qū)撤銷,并入武進區(qū)。以上,就是武進政區(qū)變動的情況。
總之,武進故地考留給我們的是一個豐富的歷史遺產(chǎn),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