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玨++莊大昌
摘要
能源系統(tǒng)是從能源開采、能源生產到能源運輸,再到終端消費或儲備全過程的系統(tǒng)工程。能源在區(qū)域之間的運輸促進了世界能源網(wǎng)絡的形成,隨著時間推移和各種外部因素的變化,能源空間格局也隨著發(fā)生劇烈的變化。基于1990—2015年195個國家能源生產消費數(shù)據(jù)和貿易矩陣,采用雙因子趨勢圖法和社會網(wǎng)絡分析法分析世界能源生產、消費與運輸?shù)臅r空演變特征。結果表明:①世界能源的生產主要分布在中東、亞太、前蘇聯(lián)、北美、中南美和西北非,原油、天然氣和煤炭的空間格局也存在差異。②世界能源消費增長存在波動,高消費量高增長率的區(qū)域分布在亞太和新興經(jīng)濟體,歐洲能源消費放緩,北美、日本、俄羅斯消費出現(xiàn)負增長趨勢。③從世界能源運輸來看,能源出口集中在前蘇聯(lián)、中東、西北非和中南美地區(qū),能源進口集中在亞太及歐美地區(qū);世界能源運輸整體流動性增強,中東和北非局部時期存在波動;能源生產國外向中心性不斷攀升,亞太和新興經(jīng)濟體內向中心性增長最快;形成“核心-次核心-節(jié)點”的層級結構,歐洲地位下降,亞太作用增強,多元化趨勢顯現(xiàn);能源運輸存在8條主要路徑。④經(jīng)濟增長、政治局勢、國家關系以及能源開發(fā)技術都對世界能源時空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各國也紛紛通過能源來源多樣化、雙多邊合作、能源戰(zhàn)略儲備、新能源開發(fā)保證自身能源安全。隨著頁巖油氣開發(fā)技術、新能源技術的發(fā)展普及,尤其是煤炭消費在世界范圍的放緩銳減,未來世界能源空間格局也即將發(fā)生重大調整。
關鍵詞世界能源;社會網(wǎng)絡分析;雙因子趨勢圖;能源運輸;時空特征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7)05-0063-09DOI:10.12062/cpre.20170337
能源是一個國家國民經(jīng)濟增長、國家安全維護的重要基礎和保證[1]。早在1930年代,Daniel Yergin就曾經(jīng)以“石油,10%是經(jīng)濟,90%是政治”來形容,這也是最早期關于能源地緣政治的論述。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成立,1973年和1978年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fā),使得能源問題開始逐漸成為各國學者研究探討的焦點。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作為經(jīng)濟發(fā)展重要制約條件的能源消費問題凸顯,國外學者已從眾多視角對能源地緣問題展開廣泛研究。如在世界能源安全研究方面,Hughes從能源消費、能源替代等方面提出保障能源安全的對策和思路[2],Anil Markandya、Kruy、Salameh等從能源建模、安全指標構建等探討能源安全的保障政策[3-6];在能源能源效率方面,Tone等采用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Malmquist指數(shù)等對能源利用系統(tǒng)與能源效率進行了評估[7-9]。國內相關研究主要在1990年代之后,研究視角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①能源地緣政治格局與機制研究,如李紅強探討了能源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特征及驅動機制[10];郎一環(huán)等對地緣政治格局下中國的政策響應及驅動機制展開研究[11]。②世界能源安全的時空協(xié)調、安全評價模型構建及保障對策研究,如沈鐳等基于集對分析方法等構建了能源供給安全評估模型[12];胡志丁等基于尺度轉換、地緣關系和地緣結構等理論,重構了地緣能源安全評價模型[13];張雷等從全球和國家尺度探討了能源供應保障的時空協(xié)調體系[14]。③世界能源系統(tǒng)與空間分布研究,如劉毅探討了中國能源供需保障制度與對策[15];朱孟玨等基于能源系統(tǒng)理論分析了世界能源生產與消費的演變特征[16];郝麗莎等分析了世界石油資源的多中心圈層結構[17]。④世界及中國能源可持續(xù)、生態(tài)安全、碳排放研究。如王文濤等認為全球氣候變化與地緣政治具有多元復雜關系,并探討了全球氣候變化對能源地緣政治的影響特征[18];關偉等基于非期望產生的SBM模型對區(qū)域能源生態(tài)效率的空間格局與效應進行了分析[19];程葉青等利用碳排放強度Morans I指數(shù)研究了中國能源消費空間特征[20]。⑤國際能源合作與能源外交研究,如楊宇等通過研究中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將能源合作模式分為貸款換資源模式、雙向合作模式、聯(lián)合經(jīng)營模式、油氣資源供求一體化模式、油氣-經(jīng)貿合作模式等[21]。
從國內外研究來看,能源地緣政治環(huán)境及驅動機制、能源博弈下的國際合作與時空協(xié)調響應、能源安全和供需保障是當前能源地緣研究的三大重要方向。研究這三大重要問題的現(xiàn)實基礎是能源出口國、進口國以及過境國之間的博弈,即能源生產、消費和運輸所構成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能源系統(tǒng)中的生產、運輸、消費三大環(huán)節(jié)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密不可分。能源生產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的其他動力能的一次生產,也包括由一次能源加工轉換而成的二次產量,能源生產決定了生產國在世界貿易網(wǎng)絡中的話語權和支配地位;能源消費由區(qū)域的人口增長以及經(jīng)濟增長需求決定,包括了居民和各產業(yè)的總段能源消費、能源加工轉換以及運輸過程中的損耗;正是由于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在空間上存在差異性,導致了能源運輸?shù)某霈F(xiàn),引發(fā)了能源地緣政治格局的演化,也觸發(fā)了世界貿易網(wǎng)絡的多樣化。
因此,研究旨在通過雙因子趨勢圖、社會網(wǎng)絡方法等技術手段,對1990—2015年世界195個國家能源生產消費數(shù)據(jù)和貿易矩陣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目標包括:①利用雙因子趨勢圖模擬分析世界一次能源(原油、天然氣和煤炭)生產、消費的空間格局及演化特征;②利用雙因子趨勢圖、社會網(wǎng)絡分析等對世界能源運輸網(wǎng)絡的網(wǎng)絡密度、中心性、層級結構、運輸路徑進行分析;③通過討論世界能源時空格局對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判斷與分析。
1數(shù)據(jù)來源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qū)域與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以2015年世界195個國家為研究對象(包括聯(lián)合國193個會員國和梵蒂岡、巴勒斯坦2個觀察員國,不包括西撒哈拉、科索沃、庫克群島、紐埃等暫未加入聯(lián)合國且不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為國家的地區(qū),也不包括世界各地區(qū)),研究其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6個時間節(jié)點的能源數(shù)據(jù)。主要數(shù)據(jù)包括:①能源生產量和消費量(總量、石油、天然氣、煤炭)①;②能源進口量、出口量以及貿易量矩陣②。以上數(shù)據(jù)來源于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OPEC annual statistical bulletin、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ITC) statistics以及各國能源部和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
1.2研究技術方法
1.2.1雙因子趨勢圖分析法
對于處理時間序列的變量數(shù)據(jù),傳統(tǒng)方法是通過一系列地圖來演示,雙因子趨勢圖方法是通過一張地圖將空間、時間囊括在內,反映了一定時期內,能源總量多少、能源量增長快慢的能源空間變化趨勢(圖1)。具體方法為:①因子降維:將6個年份195個國家能源生產、消費數(shù)據(jù)以及各時間段增長率作為變量,采用主因子分析方法降維,提取前2個主因子,分別反映能源總量強度以及能源增長變化的波動情況;②閾值確定:先根據(jù)第一主因子分值情況,將所有樣本按照均值、均值-1/2標準差兩個閾值分為三個大類,每一大類再按照第二主因子分值的均值、均值-1/2標準差兩個閾值再次各劃分三個小類,形成3×3矩陣。③圖形解讀:矩陣分為九類,如右上角的一類表示“高-高”區(qū)域,即能源總量大,能源增長率也快的國家,以此類推。
1.2.2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
社會網(wǎng)絡分析是對“作為節(jié)點的社會行動者及其所構成關系集合”的結構與屬性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利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反映各年份世界能源的的運輸路徑及空間格局,以及各國在能源網(wǎng)絡中的作用和地位。具體通過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ITC) statistics搜集國與國之間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貿易數(shù)據(jù)(能源總量為三者的加和),以兩國交易量達到0.1百萬 t油當量視為兩國存在能源貿易聯(lián)系的閾值,存在聯(lián)系賦值為1,不存在聯(lián)系賦值為0,從而構建195個國家的二值有向矩陣。相關測算指標如下:
(1)整體網(wǎng)絡密度:反映在能源網(wǎng)絡中國家之間的緊密程度,密度值越大,說明國家之間的能源聯(lián)系愈強,能源流動性越大。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m為能源網(wǎng)絡中實際關系數(shù),g為網(wǎng)絡節(jié)點個數(shù),g(g-1)為最大理論關系數(shù)。
(2)中心性和中心勢:中心性是衡量節(jié)點在能源網(wǎng)絡中所處地位和作用,中心性越高說明該國家相對其它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控制和影響能源流向的作用;節(jié)點中心性可分為內向中心性和外向中心性,內向中心性反映節(jié)點國家能源進口來源的多少,外向中心性反映節(jié)點國家能源出口渠道的多少;中心勢指網(wǎng)絡整體中心性,中心勢越高說明控制力集中在少數(shù)國家,網(wǎng)絡趨向緊湊。內外中心性(2)、總中心性(3)、中心勢(4)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in(ni)表示內向中心性;Cout(ni)表示外向中心性;g表示網(wǎng)絡節(jié)點個數(shù);rij,in表示從國家j出發(fā)到國家i的有向關系數(shù);rij,out表示從國家i出發(fā)到國家j存在的有向關系數(shù);C(ni)表示國家i的總中心性;CAD表示整個網(wǎng)絡的中心勢;CADmax表示網(wǎng)絡中最大的中心度。
(3)關聯(lián)度和聚類系數(shù):反映網(wǎng)絡可達性的指標,關聯(lián)度是能源網(wǎng)絡中節(jié)點的連通程度,聚類系數(shù)是能源網(wǎng)絡中節(jié)點的聚集程度。關聯(lián)度(5)、聚類系數(shù)(6)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C表示網(wǎng)絡聚類系數(shù),CCi表示節(jié)點i的聚類系數(shù),g是網(wǎng)絡節(jié)點個數(shù),n是節(jié)點i的所有相鄰節(jié)點連接邊的個數(shù),k是節(jié)點i相鄰節(jié)點的個數(shù)。
2世界能源時空特征分析
2.1能源生產
利用雙因子趨勢圖方法對各國6個年份的能源生產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提取兩個主因子,解釋率94.23%,第一主因子反映能源生產強度,第二主因子反映能源增長變化。結果如下:
(1)世界能源的生產主要分布在中東、亞太、前蘇聯(lián)、美洲和西北非(圖2)。大體分為以下幾類:①“高-高”區(qū)域(生產量高,增長率高),包括美洲的美國、哥倫比亞、巴西,非洲的南非、安哥拉,中東的卡塔爾,以及亞太的中國、印度、澳大利亞等15個國家,能源生產量占比從1990年47.85%上升到2015年的60.96%。②“高-中”區(qū)域,包括中東、俄羅斯、加拿大、委內瑞拉等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生產量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③“高-低”區(qū)域,包括墨西哥、英國、德國、利比亞、敘利亞等。以上45個國家包括了世界產量90%以上,中國、美國、俄羅斯、沙特、加拿大是世界前五大能源生產國。④“中-高”、“中-中”、“中-低”三類共42個國家,生產量不大,但其中的赤道幾內亞、剛果(布)、加蓬等是區(qū)域重要能源供給國;⑤剩下國家能源生產量很少,其中78個國家?guī)缀鯖]有能源生產。
(2)原油、天然氣、煤炭的空間生產格局各有不同(圖3)。①原油生產主要分布在中東(32.38%)、北美(2087%)、前蘇聯(lián)(1555%)、亞太(914%)、中南美洲(908%)、西北非(883%),幾乎無原油生產的國家約85個。②天然氣生產主要分布在北美(28.14%)、前蘇聯(lián)(2115%)、中東(17.38%)、亞太(15.75%)。其中美國、俄羅斯、伊朗、卡塔爾、加拿大是世界前五大天然氣生產國,幾乎無天然氣生產的國家約105個;③煤炭生產空間分布相對更加緊湊,集中分布在亞太、前蘇聯(lián)和北美。高產高增長國家包括中國、印度、澳大利亞、印尼、南非和越南等,幾乎無煤炭生產國家有133個。
2.2能源消費
1990—2015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費量從7 162.19百萬噸油當量增長至11 306.40百萬 t油當量,年均增長184%,并經(jīng)歷了先升后降的過程。在2000—2010年出現(xiàn)快速消費增長,原油年均增長127%、天然氣284%、煤炭437%,煤炭和天然氣的消費拉動明顯。而2010—2015年出現(xiàn)低速增長,三者年增長率分別為120%、157%和111%,仍然是由于煤炭的放緩。利用雙因子趨勢圖對能源消費進行分析,共提取兩個主因子,解釋率達到94.48%。具體結果如下(圖4):①“高-高”區(qū)域:包括中東五國,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和埃及,歐洲的土耳其,亞太地區(qū)的中國、印度、韓國、新加坡、印尼、泰國等。以上22國占世界消費量的5153%,年均增長量達到5.14%,遠高于1.84%世界水平。②“高-中”區(qū)域: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南非、澳大利亞、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等,歐洲國家占了一半以上。③“高-低”區(qū)域:包括加拿大、美國、朝鮮,以及法國、德國等。此外,中間三區(qū)共65個國家,低值三區(qū)共69個國家??傮w上,世界能源消費主要分布在亞太、歐洲、北美和中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法國和德國等傳統(tǒng)能源消費大國近年來消費增長呈負數(shù),葡萄牙、西班牙等其他歐洲國家消費增長也在放緩。歐美國家將能源結構轉向更低碳的可再生能源,顯著的是煤炭消費量銳減。推動世界能源消費的仍是中國、印度、新加坡、韓國、巴西等新興經(jīng)濟體。
2.3能源運輸
根據(jù)世界各國能源進出口貿易數(shù)據(jù),利用雙因子趨勢圖方法和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對世界能源貿易的大數(shù)據(jù)網(wǎng)絡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結果:
(1)通過雙因子趨勢圖法可以發(fā)現(xiàn),能源出口集中在前蘇聯(lián)、中東、西北非、中南美等區(qū)域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能源進口集中在亞太及歐洲地區(qū)(圖5)。從具體分類來看:①能源出口國按增長率可分為三類:高增長率出口國包括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卡塔爾以及新興的哈薩克斯坦、緬甸、蘇丹、南非等國;中增長率出口國主要是俄羅斯以及沙特、阿聯(lián)酋、厄瓜多爾、印尼等OPCE國家;低增長率出口國是伊朗、利比亞、敘利亞、也門、埃及、墨西哥等,這些國家或是由于政局不穩(wěn),或是如墨西哥由于美國進口減少而出口量銳減。②世界能源進口區(qū)域分布在亞太、歐洲、東南非、美國及部分南美國家。這些能源出口國按增長率可以分為三類:高增長率進口國包括中國、印度、韓國、泰國等亞太國家,荷蘭、英國、葡萄牙等少數(shù)歐洲國家;中增長率國家分布在新加坡、菲律賓、日本、西班牙等;低增長率國家集中在美國、巴西以及法國、德國等大部分歐洲國家。其中,美國是由于頁巖油的開發(fā)而降低了進口量,歐洲國家是煤炭消費量銳減而進口量減少,巴西是由于原油的開采導致能源進口和出口量都很大。
(2)世界能源運輸網(wǎng)絡結構日益成熟,但局部時期局部地區(qū)存在波動(表1)。從1995—2015年,世界能源的網(wǎng)絡密度、外向中心勢、內向中心勢、關聯(lián)度和聚類系數(shù)都大幅增加,增幅分別達到42.60%、53.59%、54.12%、3666%、51.92%,表明網(wǎng)絡趨向緊湊,能源依存性和可達性提高,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都在積極增強能源出(進)口的多元化發(fā)展。從各時期增幅來看,網(wǎng)絡密度、關聯(lián)度和聚類系數(shù)在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兩個時期增幅明顯較小,1995—2000年、2005—2010年則增長顯著,這種交替性顯著變化也很大源于全球經(jīng)濟環(huán)境以及地緣政治導致世界能源網(wǎng)絡的不穩(wěn)定性。2003年以來的伊拉克戰(zhàn)爭、伊朗核問題,2011年以來的利比亞戰(zhàn)爭、敘利亞戰(zhàn)爭,“阿拉伯之春”帶來突尼斯、也門、埃及等產油國〖CM(81.5mm〗政局不穩(wěn),加上近年來全球經(jīng)濟低迷、能源消費持續(xù)低速增長(尤其是煤炭),導致兩個時期能源網(wǎng)絡連線增長不多,體系構建緩慢。相應地,在1995—2000年、2005—2010年的網(wǎng)絡增長得益于新興經(jīng)濟體能源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天然氣和原油網(wǎng)絡的擴張。
(3)能源生產國外向中心性不斷攀升,亞太和新興經(jīng)濟體成為內向中心性增長最快區(qū)域。①從能源外向中心性(反映能源出口的地位和作用,圖6(a))看,俄羅斯外向中心度最高,其次分別為尼日利亞、美國和澳大利亞,其他主要能源出口國的外向度數(shù)基本呈現(xiàn)不斷攀升趨勢。中國經(jīng)歷了從1995年能源出口國到2000年后能源進口國的轉變,外向度先升后降。
利比亞由于戰(zhàn)爭、伊朗由于核制裁、印尼由于煤炭市場減弱,出口渠道變少,外向度都在降低。②從能源內向中心性(圖6(b))看,亞太地區(qū)和新興經(jīng)濟體國家成為世界能源的需求中心,內向度數(shù)增長迅速。中國、印度提升最快,韓國、新加坡、南非、巴西都保持增長勢頭。美國2010年后由于原油產量激增而減少了進口。歐洲發(fā)達國家能源結構從煤炭為主轉向更低碳能源為主,煤炭和天然氣進口渠道減少,內向度先升后降。
(4)“核心-次核心-節(jié)點”層級結構分明,歐洲地位下降,亞太作用增強,網(wǎng)絡多元化趨勢顯現(xiàn)。根據(jù)各國的網(wǎng)絡連接度,對其進行網(wǎng)絡層級劃分,將達到2%以上網(wǎng)絡連接路徑的國家劃分為核心國家,1%—2%的劃分為次核心國家,小于1%的劃分為節(jié)點國家(表2)??梢园l(fā)現(xiàn):①1995年、2005年、2015年的核心國家數(shù)都是15個,控制全球貿易路徑的比重依次為39.02%、38.31%和3706%,控制能源貿易量的比重依次為51.68%、52.03%和57.00%,如果核心加上次核心國家,控制著全球貿易路徑的比重依次為65.34%、69.06%和71.12%,控制能源貿易量的比重則依次為79.35%、84.59%和88.49%。說明不到20%的國家掌控了全球能源80%以上的運輸量,核心國家的作用略微減弱,次核心國家的作用在加強,能源網(wǎng)絡朝著層次化、網(wǎng)絡化調整完善。②從核心、次核心國家的空間分布來看,歐洲國家的核心地位下降,從1995年的7個核心3個次核心,調整為2015年的3個核心6個次核心,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作用下降;亞太國家的核心地位日益上升,從1995年的3個核心5個次核心調整為2015年的5個核心4個次核心,印度、韓國、新加坡地位上升;非洲、中南美洲地位上升,巴西、哈薩克斯坦等新興經(jīng)濟體作用增強。網(wǎng)絡多元化發(fā)展趨勢明顯。另外,美國、俄羅斯、中國、南非、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荷蘭、德國、印尼、沙特11個國家始終位于核心國家行列,一直起著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5)通過分析2015年世界能源運輸格局(圖7),主要存在以下路徑:①中東→亞太,世界第一大能源運輸路徑,承擔著全球能源運輸量的18.49%,原油運輸量的3009%,天然氣運輸量的778%,煤炭運輸量的001%;②亞太內部(澳大利亞、印尼等→中國、印度、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占全球能源運輸量1486%,分別占全球原油、天然氣、煤炭的3.30%、13.26%和56.72%,是世界最〖CM(81.5mm〗大煤炭運輸、第三大天然氣運輸?shù)穆窂剑虎矍疤K聯(lián)(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等)→歐洲,占全球10.85%,是第二大原油、第二大天然氣和第二大煤炭運輸路徑;其余主要路徑按重要性依次是:④北美內部(加拿大、墨西哥→美國,占8.64%,重要的油氣運輸路徑)、⑤歐洲內部(挪威、荷蘭、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占7.72%,天然氣運輸)、⑥前蘇聯(lián)→亞太(占4.21%,油氣煤運輸)、⑦中東→歐洲(油氣運輸)、⑧東南非→亞太(煤炭運輸)等。以上八條路徑占了全球能源運輸量的71.50%。
3結論與討論
雙因子趨勢圖分析法和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能夠較好的反映1990—2015年世界能源時空格局特征。結果表明:①世界能源的生產主要分布在中東、亞太、前蘇聯(lián)、北美、中南美和西北非,世界能源消費增長存在波動,高消費量高增長率的區(qū)域分布在亞太和新興經(jīng)濟體,歐洲能源消費放緩,北美、日本、俄羅斯消費出現(xiàn)負增長趨勢,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存在空間差異性,產消的不平衡導致了能源運輸流的出現(xiàn),帶來了能源地緣政治格局的不穩(wěn)定性。②從世界能源運輸來看,從世界能源運輸來看,能源出口集中在前蘇聯(lián)、中東、西北非和中南美地區(qū),能源進口集中在亞太及歐美地區(qū)。③世界能源運輸整體流動性增強,網(wǎng)絡趨向緊湊,各國的能源依存性和可達性提高,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都在積極增強能源出(進)口的多元化發(fā)展,但是能源網(wǎng)絡仍然在一定時期內存在波動性。④能源網(wǎng)絡“核心-次核心-節(jié)點”層級結構分明,能源生產國外向中心性不斷攀升,歐洲地位下降,亞太和新興經(jīng)濟體成為內向中心性增長最快。⑤能源運輸存在中東→亞太、亞太內部、前蘇聯(lián)→歐洲等8條路徑,這些路徑占了全球能源運輸量的71.50%。
這種能源供需關系及其空間流動性的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首先,經(jīng)濟增長是能源供需關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兩者具有較強正相關性,能源供給不足導致經(jīng)濟發(fā)展受限,每一次經(jīng)濟危機的出現(xiàn)也導致能源供給過剩使得以石油貿易為國民經(jīng)濟支柱的產油國出現(xiàn)國家危機。近幾年全球經(jīng)濟放緩,美國、日本、歐洲等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能源消費持續(xù)低增長甚至負增長,油價回落,對能源供需網(wǎng)絡產生了重大挑戰(zhàn)。第二,原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tǒng)石化能源儲量在空間上的不均衡,這種空間收斂導致能源供給大國在能源貿易網(wǎng)絡中具有居于相對優(yōu)勢地位的話語權,如OPEC成員國對于石油產量、石油價格的影響,2015年中國要求沙特增加能源出口遭拒,不得不轉向其他供應來源。烏克蘭國家動蕩背后的能源爭端、亞洲的南海爭端都體現(xiàn)出全球地緣政治問題的復雜性。第三,由能源直接或間接引發(fā)的區(qū)域沖突、政局不穩(wěn)乃至“能源戰(zhàn)爭”,仍然是能源網(wǎng)絡不穩(wěn)定性的重要原因。從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到1990年海灣戰(zhàn)爭,再到后來的伊拉克戰(zhàn)爭、伊朗核問題受制裁、利比亞戰(zhàn)爭、敘利亞戰(zhàn)爭,以及“阿拉伯之春”導致的北非、中東許多國家政局不穩(wěn)都對當時的能源運輸網(wǎng)絡產生阻滯作用,使得能源進口大國都努力發(fā)展多元化供給來源以確保能源安全。最后,值得關注的是,新的開采技術不斷發(fā)展、新的可替代能源日益出現(xiàn)。美國“頁巖油革命”導致能源儲量和生產量激增,解禁了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也導致美國能源進口量大減,改變世界能源的空間格局。歐洲國家煤炭進口量銳減,能源結構從煤炭為主轉向更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革命正在悄然開始。這些新情景的出現(xiàn),對于我們探討和研究未來的能源時空格局走向都起著重要作用,值得我們持續(xù)關注。
(編輯:王愛萍)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雷. 中國能源安全問題探討[J]. 中國軟科學, 2001(4): 7-12.[ZHANG Lei. Discussion about the energy security of China[J]. China soft science, 2001 (4): 7-12.]
[2]HUGHES L. The four‘Rs of energy security[J]. Energy policy, 2009, 37(6): 36-41.
[3]MARKANDYA A, PEMBERTON M. Energy security, energy modeling and uncertainty[J]. Energy policy, 2010, 38(4):1609-1613.
[4]KRUYT B, VUUREN D P V, VRIES H J M D, et al. Indicators for energy security[J]. Energy policy, 2009, 37(6): 2166-2181.
[5]SALAMEH M G. The new frontiers for the United States energy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J]. Applied energy, 2003,76(1-3): 135-144.
[6]CABALU H. Indicators of security of natural gas supply in Asia[J]. Energy policy, 2010, 38(1): 218-225.
[7]HU B. Measuring plant level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s energy sector in the presence of allocates inefficiency[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4, 31: 130-144.
[8]LU W, SU M, ZHANG Y, et al. Assessment of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based on 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a perspective from the security of crude oil supply[J]. Energy policy, 2014, 74: 406-413.
[9]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 130(3): 495-509.
[10]李紅強. 能源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過程與驅動機制研究: 以中亞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4): 56-65.[LI Hongqiang. Evolution proces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energy geopolitical pattern: a study of Central Asia[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9, 18(4): 56-65.]
[11]郎一環(huán), 王禮茂. 石油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態(tài)勢及中國的政策響應[J]. 資源科學, 2008, 30(12): 1778-1783.[LANG Yihuan, WANG Limao. Evolution of petroleum geopolitical patterns and Chinas policy response[J]. Resources science, 2008,30(12): 1778-1783.]
[12]薛靜靜, 沈鐳, 劉立濤, 等. 中國能源供給安全綜合評價及障礙因素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42-852.[XUE Jingjing, SHEN Lei, LIU Litao,et al.Energy supply security assessment of China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based on set pair analysi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5): 842-852.]
[13]胡志丁,葛岳靜,徐建偉.尺度政治視角下的地緣能源安全評價方法及應用[J].地理研究,2014, 33(5):853-862.[HU Zhiding, GE Yuejing, XU Jianwei. Geopolitical energy security evalu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based on politics of scal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5): 853-862.]
[14]張雷,馬蓓蓓,黃園淅, 等. 國家能源供應保障的時空協(xié)調初探[J].地理研究,2010,29(1):13-23.[ZHANG Lei, MA Beibei,HUANG Yuanxi,et al.Study on spacetime coordination of national energy suppl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13-23.]
[15]劉毅. 沿海地區(qū)能源供需保障與解決途徑[J]. 地理學報, 1999, 54(6): 509-515.[LIU Yi. Measures for problems of energy issues and supply in Chinas coastal reg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 54(6): 509-515.]
[16]朱孟玨, 陳忠暖, 蔡國田.基于系統(tǒng)論的世界能源空間格局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 2008,27(5): 122-120.[ZHU Mengjue, CHEN Zhongnuan, CAI Guotia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world energy based on energy system[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8,27(5):122-120.]
[17]郝麗莎, 趙媛. 世界石油資源空間分布格局演化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 2010,25(11):163-172.[HAO Lisha, ZHAO Yua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lobal oil resources and its evolu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25(11): 163-172.]
[18]王文濤, 劉燕華, 于宏源. 全球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的地緣政治[J]. 地理學報, 2014, 69(9): 1259-1267.[WANG Wentao,LIU Yanhua, YU Hongyuan. The geopolitical patter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security issu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9): 1259-1267.]
[19]關偉,許淑婷.中國能源生態(tài)效率的空間格局與空間效應[J].地理學報,2015,70(6):980-992.[GUAN Wei, XU Shuting.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and spatial effect of energy ecoefficiency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70(6):980-992.]
[20]程葉青,王哲野,張守志,等.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J].地理學報,2013,68(10):1418-1431.[CHENG Yeqing,WANG Zheye, ZHANG Shouzhi, et al.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3,68(10):1418-1431.]
[21]楊宇,劉毅,金鳳君.能源地緣政治視角下中國與中亞—俄羅斯國際能源合作模式[J].地理研究,2015,34(2):213-224.[YANG Yu, LIU Yi, JIN Fengjun. Study on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under the view of energy geopolitic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2): 213-224.]
作者簡介:朱孟玨,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qū)域經(jīng)濟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城市地理等。Email:zhumj2311@163.com。
通訊作者:莊大昌,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環(huán)境管理與區(qū)域開發(fā)。Email:zhuang-dc@163.com。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新區(qū)開發(fā)對大城市人口流動的效用及機制研究——以廣州為例”(批準號:GD15XSH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城際快速交通的城市區(qū)域網(wǎng)絡響應與機理研究:以珠江三角洲為例”(批準號:41501120);廣東省普通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類項目“廣東省人口格局調整與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批準號:2015WQNCX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