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
In the artworks auction market, these ones with high value may not be high-priced. There are always some items that no one cares in the market processing high values, embroidery is one of them. As an importa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embroidery is the handicraft of decorating fabric with needle and thread or yarn, and may also incorporate other materials such as pearls, beads, quills, and sequins. Today, embroidery is of great potential for investments.
《人民的名義》火了,“達(dá)康書記”成了網(wǎng)紅,劇中的40位老戲骨片酬合計4800萬元,還不敵一個“小鮮肉”的叫價,讓很多人為之憤憤不平。然而市場就是這樣,高價值的未必高價格,就好像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總有一些低調(diào)、冷門但卻不乏價值的門類,交易中少人問津,但評判的時候卻沒人能抹殺它們的價值。當(dāng)然,伯樂雖少,卻始終有一些收藏者和愛好者執(zhí)著地愛惜它們,無論這些珍貴的藏品是否會被更多人發(fā)現(xiàn),比如織繡品。
中國的織繡歷史源遠(yuǎn)流長,織繡品種極為豐富,但因為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完美品并不多。目前市場上所見的古代織繡品以清代居多,其中尤以宮廷織繡品的價值最高。
按照品種分類,目前拍賣市場上的主流織繡品是緙絲、刺繡和織錦。大部分成交價格在5萬元以內(nèi)。其中緙絲織品是當(dāng)之無愧的執(zhí)牛耳者。緙絲又稱刻絲,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織法,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有“織中之圣”的盛名。自宋元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清代時成為皇家貢品,一般不允許平民越制收藏。因此,市場上便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
從目前的拍賣市場看來,成交價格較高的織繡品也多集中于宮廷緙絲。2004年,中國嘉德春拍中一件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以3575萬元高價成交,迄今保持著中國織繡品的拍賣紀(jì)錄。“織中之圣”加上宮廷身份加持,這樣的緙絲織品收藏價值不言而喻。
在織繡品拍賣中,織錦無論價格還是受眾都是最小眾的一支,少有高價拍品,算是織繡品中的“小透明”。
其實,一般人最熟悉的織繡品應(yīng)該是刺繡。與緙絲相比,刺繡的技術(shù)難度稍低,也沒有皇家專供的特權(quán),因此留存品數(shù)量較多,市場價格也就比緙絲低些。中國的刺繡種類紛繁多樣,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地方繡種,但價格最高、也最具收藏價值的,顯然還是宮廷刺繡,比如刺繡龍袍,就非常被市場看好。與一般的日用織品相比,龍袍的制作工藝極其繁瑣,所費材料皆是當(dāng)時最好的,在形制、制作工藝、裝飾圖案以及衣服的色彩上都規(guī)定得十分嚴(yán)謹(jǐn)苛刻??梢哉f,在贗品充斥的文物藝術(shù)品市場上,龍袍幾乎是極少見到假貨的一個小類。古代時自然無人敢仿制,即便在今天制作一件龍袍的成本也相當(dāng)高,仿制基本是得不償失。
事實上,在整個織繡品這一大門類中,贗品的數(shù)量也極為有限。畢竟所占的市場份額非常小,普遍市場價格也不高,但技術(shù)門檻又非常高,而且完全不懂的新藏家介入有限,因此除了專業(yè)人士和少數(shù)成熟藏家,關(guān)注的人非常少。對于真正對織繡品有興趣的買家而言,這塊沒有炒作、沒有泡沫的市場其實是非常值得關(guān)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