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古詩詞鑒賞從總體上來講應該屬于一門文學藝術,在這一范疇中,更強調(diào)的是每一個人的主觀感受。在這一過程中,針對相同的詩詞內(nèi)容,會由于人不同的知識積累、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理想情懷,而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體驗以及心理感受,這樣一來才使得古詩詞鑒賞發(fā)揮作用,使學生能夠領會更高層次的情感和意境。針對高考試題中的古代詩歌鑒賞,教師需要通過對學生的合理引導,明確教學的整體思路,只有在明確思路的情況下,才能真正把握閱讀鑒賞的重要意義。針對古詩詞的鑒賞,由于沒有完整的故事背景,語言方面又與散文不同,十分簡略和跳躍,內(nèi)容也十分委婉含蓄,所以具有一定的難度。而意象是古詩詞的精髓,代表著一首詩詞的靈魂,只有對意象進行充分領會,才能夠對古詩詞進行全面把握。在教學實踐中,針對高三學生古詩詞專項訓練的情況,可以在古詩詞鑒賞中采用“三看”的答題模式。
一、看詩題
題目是作品的靈魂,是情感的凝結,是內(nèi)容的概括。通過詩詞的題目,學生能夠初步感知一首陌生詩詞的大概內(nèi)容,能夠感受詩詞的意境,能夠了解詩人的情感動向。如, 2014年天津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赌捍骸罚ㄋ巍S庚):“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guī)。”《暮春山間》(宋·黃公度):”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通過這兩首詩題中“暮春”一詞,學生大體能夠感受到:作者不是描寫三月花凋謝、柳絮飄飛的景象表達傷春之愁、流年之嘆,就是描寫春意盎然、百花闌珊的春景表達幽美恬靜、珍愛生命之感。因為在古詩詞中,“暮春”這一意象通常被賦予這樣的情感。
二、看作者
在古代詩詞鑒賞中,知人論世是詩歌鑒賞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為不同詩人各自有不同的人生遭遇,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因而反映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如,杜甫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李白豪放飄逸,浪漫灑脫,不拘一格;白居易通俗易懂,現(xiàn)實平實;李商隱情思悠悠,清麗而耐人尋味;辛棄疾豪放雄渾,蕩氣回腸;蘇軾豪放灑脫,飄逸不羈;等等。如,2014北京卷,14.閱讀下面詩歌,完成①—③題?!斗钆汔嶑€馬韋曲》(杜甫):“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綠樽須盡日,白發(fā)好禁春。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比绻麑W生知道杜甫一生的經(jīng)歷,了解他長安十年遭遇的憤懣,就不難解析這首詩的思想感情了:這首詩最后兩句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時才能占據(jù)一叢竹林,頭戴小烏巾,過著像劉巖一樣的隱士生活”。運用典故,通過對韋曲春色的描寫,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以及因此產(chǎn)生的對歸隱山林的隱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達出對久圖官場功名而不得的厭倦情緒。但對學生來說,考場展現(xiàn)的試題中,不是所有的詩人都是學生所熟知的,有的試題,作者會是無名氏,用這個方法就無法確定詩詞的思想感情了,所以,學生還必須會使用其他的方法和策略。
三、看后面的注釋
詩后的注釋,往往會提醒學生注意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遭遇、應用了什么歷史典故等,這些都是學生體會和感受這首詩的暗示和鑰匙。如,2013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陸游):“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②鏡湖③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君恩賜與?”【注】①這三句是追憶當年軍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種棋戲。②占斷:占盡。蘋洲煙雨:指長滿蘋草、煙雨空濛的風光。③鏡湖:即鑒湖,在今浙江紹興。唐天寶初,賀知章請求回家鄉(xiāng)會稽當?shù)朗?,玄宗詔賜他鏡湖一角。通過詩后注釋,再結合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和人生志愿,不難感受到這首詩的主旨:那些整天酣飲的酒徒一個個都受賞封侯,而自己只能做個閑散的江邊漁翁。表達了自己對壯志未酬而只能隱居的無奈與牢騷,含蓄地表現(xiàn)了對統(tǒng)治者的不屑以及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閑散,鏡湖風月原本就屬于閑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賜呢?再說,天地之大,何處容不下我一個閑散之人,誰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