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雯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边@句話一點也不假,如果學生連學習語文的興趣都失去了還談什么“熱愛”語文。當下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每個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所要面臨的難題。“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和學習興趣,為了讓語文課堂教學蘊含更大的生命活力,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情感體驗,以飽滿的情緒、昂揚的激情去感染學生,更要有激發(fā)學生情感的藝術(shù),去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進發(fā),特別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師的教學激情藝術(shù)對現(xiàn)代中學語文教學的優(yōu)化作用更是不能忽視的。
關(guān)鍵詞:語文興趣;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激情藝術(shù)
最近偶然間,我又翻看了唐代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一文,對文中郭橐駝的種樹方法頗有感觸。郭橐駝所種之樹之所以“無不活,且茂碩,早實以蕃”,就在于他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相反,一些人“愛之太深,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雖日愛之,其實害之;雖日憂之,其實仇之……”前者與后者同樣種樹,但栽樹的方法不同,兩種收獲也截然不同。其實,樹人如樹木,對學生的教育就應(yīng)像郭橐駝種樹般,要順其自然。然而,目前許多中學語文課堂學習已不再是純粹的興趣使然,而是帶有一種強迫性或者非自我的目的性學習,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不愛上語文課。教師一個人在上面講得津津樂道,唯恐沒將今天所備的知識全部塞給學生,卻還不知很多人在下面早睡得口水直淌,一門最有活力、最具靈性、最有趣味的學科,遭受學生這樣的冷遇,試想,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你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可以說,這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悲哀。但我們沒有時間去單純地悲哀,當務(wù)之急就是要不斷地去思考、去嘗試、去探索,努力找到一種可以讓學生順其天性、在課堂上樂于學習語文的方法來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筆者認為,只有營造了“激情”的課堂,才能使學生從“知之”到“好知”再到“樂知”。因此,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和學習興趣,為了讓語文課堂教學蘊含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師應(yīng)當自覺地學習“激”情藝術(shù)。
一、要用熱情燃燒事業(yè)
曾經(jīng)有一位老師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這行業(yè)雖然不是一項很好的職業(yè),但卻是一項很好的事業(yè)。的確,通過這么多年的語文實踐,這種感受越來越深刻:多一份責任與理想,少一份抱怨與庸俗,把課堂作為展現(xiàn)教師生命價值的具體世界,一定要讓自己的生命在課堂上煥發(fā)出亮麗的光彩,一定要讓學生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是一位語文教師擁有激情的最基本的內(nèi)動力。
二、要用熱情感染學生
拜倫說:“激情是詩的糧食,詩的薪火?!睕]有激情就沒有詩歌。同樣,沒有激情就沒有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蘊含巨大的生命能量,語文教師必須善于“以情激情”,以自己心中的熾熱情感喚起學生語文學習的高度熱情,“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達到師生情感的良性互動,才能把語文學習過程變成一種愉悅高效的情感內(nèi)化過程。
1.語言激情,寓情于聲
(1)講究語言的幽默性。社會生活需要幽默,而語文課堂上更應(yīng)運用幽默語言進行教學。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曾經(jīng)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彼^幽默教學語言藝術(shù),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guān)系,運用俏皮、含蓄、機智的言語,達到使人發(fā)笑、潛移默化、啟迪心智的目的,同時又能把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活動。而語文教學語言的幽默正是語文教師思想氣質(zhì)、才學、視野和靈感的結(jié)晶。
幽默的運用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學生其個體身心都有一種趨美的沖動,一種喜歡幽默的感情需求,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這種喜歡幽默的感情,以風趣詼諧的語言激起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如,有位老師上《記承天寺夜游》一文講到蘇軾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時,聯(lián)想到蘇軾的《惠州一絕》。他說:“有一次,蘇軾被貶到生活條件極艱苦,人稱南蠻之地的廣東去受苦,蘇軾來到廣東后卻以吃到時鮮的嶺南佳果為樂,并寫了一首詩來激他的政敵:‘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首詩相當于告訴他的政敵,你貶我到嶺南受苦,我卻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連皇上和貴妃都難吃到的新鮮嶺南佳果,日子過得真快活,長久做個嶺南人也不妨咯!”這位老師信手拈來幽默的材料,頓時活躍了整個課堂氣氛。
總的來說,幽默的教學語言好比是活躍課堂氣氛的興奮劑,它使得語文課堂勃勃生機,寓莊于諧。當然,教師的語言也要藝術(shù)處理,幽默風趣而不失文雅,絕不可粗俗。在對主題進行延伸時,切忌游離主題,否則就會舍本逐末,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又給學生以油滑之感。
(2)講究語言的生動性。于漪老師曾說過:“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力求做到優(yōu)美貼切,教學的語調(diào)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教師要運用好這些因素,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差異,啟發(fā)學生把握文本,并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地把課堂氣氛由平緩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轉(zhuǎn)入平緩,使學生始終以最佳的情緒狀態(tài)參與課堂;把學生從困惑中喚醒,走向體驗認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的探索之路。曾有一個老師講授《小巷深處》給了我很深的印象。當他講到課文收尾階段“朦朧的淚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長長的路,路旁那長長的小巷,巷里那根長長的竹棒,竹棒后蹣跚著一個長長的、長長的人影……”時,他用沉摯、哀婉的語言描述了作者看見盲母無助地倚在墻邊等候的身影后的幡然悔悟、內(nèi)疚自責的心理,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其感染和熏陶,淚流滿面。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給出了一個作文練習題《望著__遠去的背影》,當時學生激情滿懷,迫不及待地奮筆疾書。
的確,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猶如二月的春風,能夠吹動課堂的空氣,吹醒沉睡的心靈,吹開山澗的花草,讓我們擁有生命的真正氣息。
2.情滿課堂,愛暖心田
語文教學是一種知識性與人文性并重的教學,而不僅僅告訴學生一些冷冰冰的知識。如果想讓我們的學生成為能為晴雯抱屈,為竇娥鳴冤,為劉蘭芝鳴不平的人,首先教師應(yīng)該是情感特別豐富的人,能夠用豐富的情感體態(tài)去感染學生。
君不知,一個溫柔的微笑,一道關(guān)懷的眼神,一次親切的撫摸,一句殷切的期望,均是加強師生間情感交流的催化劑。它能喚起學生對老師的依戀與仰慕之情,進而“親其師,信其道”。記得在一次語文課堂中練習句子的仿寫,我提問了一個成績較差、在班上經(jīng)常被人取笑的學生陳××。他站起來滿臉通紅,久久說不出一個字,班上學生馬上被他的這種窘相逗樂了,底下開始有人私笑起來。我當時不做聲,只是微笑地看著他,還走過去摸了摸他的頭,輕輕地說了聲“你行的”。沒想到我的一句認可,猶如冬日的暖陽,令他沮喪的臉一下子舒展開,原本黯淡的眼神一下子明亮了起來。他感激地看著我,眼眶中噙滿了淚花,突然提高了音量,大膽地說出了他的句子,盡管不是很理想。底下學生先是愣了一會兒,之后教室里便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這是多么難忘的一節(jié)課,僅僅一句平常的話語,竟會對學生產(chǎn)生如此大的感染力。不難想象,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斗;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了自信。這堂課足以證明每一個孩子都有渴望被關(guān)注、被欣賞的心態(tài)。因此,作為一位語文教育者,應(yīng)學會如何用愛去平等地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并能巧用愛去激發(fā)學生大膽學習語文的勇氣。而且要做學生心靈的傾聽者。教師必須學會傾聽,做一個忠實的聽眾,擁有寬廣的胸襟,撒播愛的種子。在這方面,語文教師永遠是幸運的,能夠通過作文批改等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一次次心靈的交流,對學生言語生命和人生觀、世界觀影響的深刻性和久遠性遠遠超過了其他科。記得在一次批改周記時,有一位學生曾在作文本上給我寫了一封信,為自己屢次在語文考試中失手而懊惱,覺得辜負了我的希望。信的末尾問我,是否對她感到失望。我在回信中肯定地告訴她,我為她的努力感到驕傲,不要對一兩次的成績太在意,老師相信她的能力。雖然之后她沒有再通過任何形式與我交流這問題,但在她的課堂表現(xiàn)中我分明看到了她日益增強的學語文的信心和斗志。
總而言之,教師的激情藝術(shù)是上好一堂課的靈魂,缺乏激情藝術(shù)的課堂只會是枯燥乏味的課堂,缺乏活力的課堂,也是死水一潭的課堂。讓激情融入課堂,去一份枯燥,增一份生動,減一些束縛,添一份自由,少一些壓力,多一份自信;讓教師與學生一齊順其自然地進行真正的心靈追逐,情感共振、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