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 云
處暑象征著東南季風最后退出我國大陸,西北季風開始了它的統(tǒng)治?!对铝钇呤蚣狻酚涊d:“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處暑以后真正轉入秋季。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這段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jīng)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處暑后,天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產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首先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xù)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活躍。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改善“秋乏”之象。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是我國的長江以北地區(qū)。冷空氣來臨時,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雨后太陽一出,空氣又會逐漸干燥,而且秋季晝夜溫差加大,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這些氣候變化不很適應。
處暑后氣候逐漸干燥,中醫(yī)認為燥為秋之主氣,燥熱耗氣傷陰。陰虛可見咽干、口干、鼻干等癥。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和不吃了,可以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處暑節(jié)氣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當煮些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進入秋季后,人體進入一個生理的休整階段,一些在夏季潛伏的癥狀就會出現(xiàn),機體也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而處暑期間,我國南方卻暑濕較重,濕最易傷脾,中醫(yī)稱暑濕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的,當脾被濕困后,也容易感到疲乏。此時應少吃油膩的食物,多吃一些能健脾化濕的食物,適當做一些運動,并且可以適度延長一些睡眠的時間。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yǎng)身體,多喝水,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為迎接冬季做準備。建議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tǒng)蘇醒過來,胃腸開始蠕動,然后如廁,也就不會便秘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這樣可能會使水液停滯,而致濕邪困脾。粥為暑后第一佳品,每天若能喝些溫熱的粥,不失為養(yǎng)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弱、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喝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都是養(yǎng)生粥中的佳品。
原料:豆腐干,新鮮芹菜黃(芹菜心),鹽,白糖,米醋,花椒油。
做法:芹菜黃擇洗干凈切段,用沸水汆燙后快速過涼,控干水分備用。豆腐干洗凈改刀,與芹菜黃一同用鹽、白糖、米醋、花椒油調拌即可食用。
特點:色彩鮮明,口感清脆,味道鮮香。
原料:大米,蓮子,百合,枸杞,銀耳,冰糖。
做法:蓮子浸泡至軟,大米淘洗干凈,兩者同放入沸水鍋里煮,大火煮開后改小火,下入百合、發(fā)好的銀耳,繼續(xù)煨煮至黏稠,最后放入枸杞、冰糖,煮至冰糖溶化即可。
特點:營養(yǎng)豐富,香甜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