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醫(yī)院肛腸科主任醫(yī)師 范學順 插圖/小 徐
在臨床上常有些患者因為怕痔瘡復發(fā)而拒絕接受治療,使病情越來越重。因為隨著時間的拖延,痔瘡會越來越重,一旦脫出,保守治療很難治愈。那么,痔瘡術后到底會不會復發(fā)呢?前面我們講過,痔瘡是由于直腸末端及肛管的靜脈曲張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肌腱斷裂(脫出)所致,無論手術與否,任何原因導致的上述病理改變都可能引起痔瘡發(fā)作。所以這里提醒大家,即使痔瘡術后也要格外注意,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痔瘡的復發(fā)。只有生活中注意以下細節(jié),如飲食習慣、排便習慣等,才能減少痔瘡復發(fā)。
第一,減少辛辣飲食,減少飲酒量。辛辣食物及酒精刺激往往使直腸末端血管擴張、充血,從而增加痔瘡發(fā)病機會。臨床中發(fā)現,經常飲酒過量的人,直腸末端充血,痔瘡發(fā)病機會明顯增加。
第二,排便時間不宜過長。排便時間過長,如經常上廁所時看書、讀報、看手機、打游戲等,有導致內痔脫出的風險。這是由于長期腹內壓增高,壓迫直腸末端所致。特別是有些患者即使嚴重便秘,也不積極治療,導致排便時間過長,久而久之,痔核脫出。所以,從專業(yè)角度講,建議大家排便時間越短越好,以不超過3分鐘為宜,否則應采用藥物調理。
第三,保持局部衛(wèi)生。有資料表明,經常清洗肛門或經常溫水坐浴,可大大減少痔瘡的發(fā)生幾率。
第四,既不主張久坐,也不主張久行。中醫(yī)認為,久坐可使肛門氣血凝滯、運行不暢、結聚肛門而發(fā)痔瘡;久行可致人體虛勞,氣血容易積聚肛門而發(fā)痔瘡。
第五,積極治療腹瀉、痢疾。久瀉、久痢易患痔瘡,這是由于直腸壓力過高,壓迫直腸末端所致。
第六,注意各種原因導致的便血。經??诜鼓幬锏幕颊撸捎谀獣r間延長,出血幾率增加,再加上大便時間稍微延長即會出現便血。便血也是痔瘡復發(fā)的原因之一。
預防痔瘡復發(f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該時刻牢記,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您能夠長期避免這些痔瘡發(fā)病的因素,則會大大減少痔瘡復發(fā)的機會。
我們在臨床經??吹揭恍┮虮沲r血被診為內痔,且進行痔瘡藥物治療或行內痔手術治療而失敗的病例。這種被誤診的病例經仔細檢查后卻發(fā)現是由于直腸炎出血所致,經過正確的治療后患者癥狀才會明顯減輕。
一般痔瘡出血多為鮮紅色,便前點滴而下或呈噴射狀,也有便后滴血的患者,其便血多與大便不相混。原因是某個痔核受到刺激(如飲酒或食用辛辣食物)血管擴張或破裂所致。如果進行專業(yè)檢查,其位置在直腸末端的痔核區(qū)內(齒線上1.5厘米內),表面呈糜爛或充血狀,通常一個痔核有出血而其余黏膜未必出血或糜爛,這是內痔的典型特征。內痔出血經過口服止血藥或外用膏栓等,可起到止血的作用,但容易復發(fā);如果經過內痔手術(如注射或結扎等)會使復發(fā)率大大減低。如果是直腸炎出血,應用以上方法就沒什么效果了。直腸炎尤其是潰瘍性直腸炎,不像內痔的血管擴張那么簡單,因為該病是原因不明的直腸黏膜糜爛,雖有出血,但多伴隨黏液血便或膿血便,個別患者可也出現血便,如果大便次數增多或伴有腹痛還比較容易鑒別,若沒有明顯伴隨癥狀,就不那么好鑒別了。但通過內鏡基本可以鑒別這兩種疾病。直腸炎患者內鏡下可見黏膜充血、水腫,黏膜脆弱點狀出血,或呈自發(fā)性滲出;而且直腸黏膜多為廣泛出血,環(huán)繞黏膜一周,這點與內痔的出血特征明顯不同。另外,據本人觀察,直腸炎出血位置較內痔位置高,也就是更靠近人體的近心端。
目前認為,直腸炎或潰瘍性直腸炎主要與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精神緊張、焦慮、多疑以及免疫因素相關。遺傳方面有人認為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病,但尚沒有最后證實;感染方面主要認為感染是本病的繼發(fā)因素,當結腸抗病能力下降時,細菌感染往往加重病情;精神因素可導致結直腸平滑肌痙攣、血管收縮、組織缺血,因此可導致該病很難根治。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本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為凡是直腸炎或結腸炎,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對其都有較好的療效,提示該病可能與自身免疫機制有關。
肛裂發(fā)病雖然創(chuàng)口很小,范圍也僅局限于肛門周圍,但由于其發(fā)病率高(占肛腸病的20%,僅次于痔瘡),患者常有肛門撕裂樣疼痛,所以臨床上與痔、瘺被列為肛腸常見三大疾病。
肛裂致病因素主要與局部解剖特點、感染、便秘有關。
肛管局部解剖特點是:由直腸末端從后方向前彎曲直至肛門,排便時后方所受壓力較大(如下圖),加之肛管后正中部血液循環(huán)缺乏,彈性較差,當大便干燥或有異物時易損傷而不愈合。又由于肛門周圍的肌肉主要分布在肛管兩側,在肛門前后正中部位形成相對薄弱點,大便干燥難解時,容易因暴力擴張而撕裂,形成局部皮膚裂口,若不及時處理,由于糞便的刺激,細菌感染,則導致肛管皮膚潰瘍,形成新鮮肛裂。多數新鮮肛裂僅用藥物治療并保持局部清潔即可痊愈。
肛裂患者由于排便的牽拉刺激會引起肛門灼熱疼痛,稱為便時痛;便后疼痛可以緩解,稱為間歇期;接著由于肛門括約肌受到疼痛及炎癥的刺激而痙攣,產生劇烈疼痛,持續(xù)時間從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最長可達10余小時,當括約肌疲勞后松弛,疼痛才能緩解,形成肛裂疼痛特有的周期現象。如圖所示。
肛裂周期性疼痛
由于肛門括約肌長期處于痙攣狀態(tài),肌肉收縮壓迫血管,導致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炎癥不易消退,甚至局部皮膚因缺血壞死形成慢性肛裂,多數慢性肛裂單用藥物不能根治,需要手術治療。
肛裂患者由于恐懼排便時疼痛,往往有意延長排便間隔時間,使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糞便內水分被大腸過分吸收,時間越久,糞便越干,進一步加重了便秘,干硬的大便排出時可進一步加重肛裂創(chuàng)面損傷,形成肛裂疼痛→恐懼排便→大便干硬→肛裂加重的惡性循環(huán),使得肛裂久不愈合。
所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大便通暢,是預防肛裂的首要任務,如有排便時肛門灼痛、大便帶鮮血、便秘等表現,應及早醫(y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