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胥吏是中國古代官僚體制發(fā)展的產(chǎn)物,其腐敗所帶來的危害并不會因其沒有正式編制或者社會低下而有所降低。懲治胥吏腐敗同樣是宋朝廉政建設的重點,然而一系列的原因?qū)е埋憷舾瘮栴}更加嚴重。本文通過對宋代胥吏腐敗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原因進行研究,在“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廉政法制建設大背景下,能夠?qū)φ枵{(diào)、臨時聘任的“臨時工”腐敗問題予以高度重視。
關鍵詞 宋代 胥吏 腐敗
作者簡介:趙小浩,揚州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學、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412
一、宋代胥吏腐敗的表現(xiàn)
胥吏,是指政府中沒有品級的辦事人員,主要負責文案整理、輔佐官員治理地方政務等輔助性的工作,是古代官僚體制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特殊群體。官之下有吏,宋朝的官和吏有嚴格的區(qū)別。吏作為統(tǒng)治結(jié)構(gòu)的下層辦事人員,包括中央機構(gòu),各路帥司和監(jiān)司,州縣衙門的胥吏,還有鄉(xiāng)、里、保等基層證券的頭目。宋朝胥吏的數(shù)量約有十幾萬人。吏有各種頭目,宋江所擔任的押司就是縣吏的一種。宋時的吏主要來源于招募或由民戶輪差,有的還需要經(jīng)過書寫、法律、計算等考試。 宋代的胥吏是活躍在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府的中堅力量,他們大多數(shù)由差役或募役而來,身份介于民與官之間。
筆者認為,胥吏就是介于政府公務人員與一般社會群眾之間的特殊群體,是連接中央和地方的、國家公權力與社會私權利的媒介。胥吏不是“官”卻享有“官”的部分職權,是“民”卻處于凌駕于民之上的地位,擁有支配民的權力。是國家公權力與社會私權利的中介、是國家政策、法律法規(guī)在基層社會的推動者、實踐者。在當今社會,胥吏多表現(xiàn)為沒有事業(yè)編制的辦事人員,如政府工作部門聘用或者臨時借調(diào)的“臨時工”、“合同工”或者在政府部門的實習生。不論是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在新聞報道中,我們比較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就是行政機關用“臨時工”、“合同工”等來作為推卸責任的借口。
宋代胥吏相對特殊的社會階層,他既受制于官,同時又佐官治民,又是宋朝社會控制的對象和實踐者,具有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雙重身份。作為社會控制的實踐者,胥吏職責負責,比如上下文書傳遞,鄉(xiāng)里治安、戶籍管理、賦稅征收等基層社會政治、經(jīng)濟管理等問題都離不開胥吏。 因此,胥吏在日常工作中掌握和控制了大量的資源,如果胥吏利用這些資源為自己謀利益的話,其危害是巨大的。不僅會破壞國家的法律和政策的實施,而且會降低行政管理效率,更為關鍵的是胥吏通過對基層社會的控制,搜刮民脂民膏、破壞國家農(nóng)業(yè)稅收政策、擾亂鄉(xiāng)里治安,加劇了基層社會矛盾和加重了農(nóng)民的負擔。如果胥吏腐敗,則會導致國家政策難以有效貫徹,法律法規(guī)難以有效實施。胥吏這一群體,清正廉潔則國家機器能夠得到良好的運轉(zhuǎn),貪污腐敗則會出現(xiàn)“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社會亂象,激化社會矛盾、降低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擾亂市場經(jīng)濟秩序、降低行政效率和水平、加大執(zhí)法難度。宋代胥吏腐敗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貪污腐敗,追求奢靡的生活
談到宋代胥吏的腐敗,就不能不談談宋代的胥吏貪污腐敗,其貪污已經(jīng)到了窮兇極惡的地步。貪污是宋代胥吏腐敗最常見的變現(xiàn),而貪污主要依靠的渠道就是對農(nóng)民的搜刮。宋代胥吏長期以來大多基本無俸祿。沈括《夢溪筆談》記述到:“天下吏人無常祿,唯以受賂為生,往往致富”胥吏沒有俸祿而致富,靠的就是貪污受賄。 賦稅的征收是胥吏的基本職責之一,也是關系百姓生存大計的問題。宋代對官員向農(nóng)民賦稅的標準和征收都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然而卻對胥吏加以規(guī)范,導致胥吏在執(zhí)行稅收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段搜刮農(nóng)民,使得農(nóng)民在本來就要承擔沉重的賦稅的基礎上,還要遭到胥吏的盤剝。北宋末年的農(nóng)民起義,與胥吏對農(nóng)民的搜刮也脫不了干系。
在北宋初期,胥吏對農(nóng)民的搜刮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隨著北宋商品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發(fā)展,胥吏開始追求更多的財富來適應這個社會,追求奢靡的生活,以求擁有更多的財富來提高自己的經(jīng)濟地位,最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宋代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jīng)濟和多元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互相促進,又成了宋代胥吏貪污腐敗,追求奢靡生活的催化劑。
在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jīng)濟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宋代胥吏貪污腐敗,追求奢靡的生活已經(jīng)成為必然。宋代整個官僚集體的腐敗,也給了胥吏腐敗的勇氣和契機。社會矛盾的激化給了胥吏腐敗的可乘之機,而宋代胥吏的腐敗反過來又激化了宋代社會矛盾,加劇了宋代積貧積弱的局面,并增加了農(nóng)民的生活負擔,使農(nóng)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二)勾結(jié)豪族,加劇社會矛盾
宋代胥吏的來源渠道主要是差役和募役,而一些豪滑之徒或者地方惡霸通過差役或者募役成為胥吏。由于胥吏自身素質(zhì)的低下,他們在不能很好的承擔社會職責的基礎上,為了追求更多的權力和更多的經(jīng)濟利益,很自然的就會和豪族勾結(jié)。胥吏在經(jīng)商過程中不僅逐步學會享受生活和奢侈腐化,也把經(jīng)商和為吏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胥吏身份為自己的商業(yè)行為提供便利。胥吏為了保證和保護自身的利益,往往又會利用身份的特殊及手中的權力和地方豪族相互勾結(jié)。如果說胥吏與豪族勾結(jié),是為了保證和保護自身的利益,為自己貪污腐敗,追求奢靡生活更加便利的話,那么,豪族與胥吏勾結(jié),就是借著胥吏的身份和權力去維護自己在地方的勢力。這樣往往導致,地方豪族可以自己組織大量的家丁,不但可以魚肉百姓、橫行霸道,更有甚者可以控制地方官府,將地方官員為自己所用。
胥吏與地方豪族相互勾結(jié),不但擾亂了經(jīng)濟市場秩序,而且加重了農(nóng)民的負擔,使得宋朝政府失去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加劇宋代社會矛盾。因此,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政府對社會控制的缺失,導致政府對胥吏腐敗失去制度控制,而胥吏腐敗加劇了宋代社會的失控,加劇了宋代的社會矛盾,加速了宋王朝的滅亡。
(三)吏強官弱,破壞國家官僚體制
宋代的胥吏是活躍在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府的中堅力量,他們大多數(shù)由差役或者募役而來,身份介于民與官之間。令史、書令史、都事、首當官、弓手、衙前、趣事官、勾押官等都屬于胥吏的范疇。上至國家政策的謀劃,下至鄉(xiāng)間的差役、科賦、刑獄,無處不見他們的身影。在處理日常事務的過程中,胥吏參與決策執(zhí)行,甚至能夠“左右長官的意志”。以至于出現(xiàn)“近時吏強官弱,官不足以制吏”的局面。
“吏強官弱”可以說是宋代比較特殊,也是必然的一種現(xiàn)象。宋代官僚體制的設置和“重文輕武”的政策,是導致宋代官吏相爭的根源;而胥吏自身素質(zhì)的低劣和對獲得權力無限制的欲望膨脹,是導致宋代官吏相爭的重要原因。
吏強官弱這一現(xiàn)象不僅會加劇胥吏貪污腐敗,以獲取更多的權力追求更多的利益,而且會破壞宋代官僚體制。宋代官僚體制設置的初衷就是,讓官員在優(yōu)厚的待遇的基礎上能夠盡心盡力地治理地方和做好本職工作,并通過法律和政策遏制胥吏的權力和治理胥吏腐敗。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吏強官弱這一現(xiàn)象完全違背了宋代官僚體制設置的目的,加深了官吏之間的矛盾,嚴重破壞了宋代官僚體制。吏強官弱導致了國家政令和法律難以有效的實施,胥吏通過對官員權力的削弱和對基層社會控制的強化來追求更多的利益。
二、宋代胥吏腐敗的原因分析
(一)胥吏自身素質(zhì)低劣
如果說胥吏小集團的腐敗,是由于部分胥吏素質(zhì)低劣的話,那么宋代出現(xiàn)全國胥吏群體性的腐敗,就是由于胥吏群體整體的素質(zhì)低劣。說到宋代胥吏自身素質(zhì)的低劣,就不得不說宋代胥吏的來源。胥吏主要來源于以下三種渠道:第一,承襲,即凡有從事胥吏工作的,如果沒有大的過錯,在其年老后,可由其兒子或者其他親屬承襲吏人之職;第二,犯罪的官員被貶為吏人或者科舉落榜之人;第三,差役制及后來的募役制,差役制下國家一承擔勞役的方式往主戶中分派各類政府差役,并以財產(chǎn)的多少來決定擔任胥吏的種類。由于這類差役的時間一般都較長,從而耽誤農(nóng)時。因此,很多中小地主和自耕農(nóng)往往不愿意承擔,倒是一些豪滑之徒或者地方惡霸卻趨之若鶩。企圖借胥吏之名,巧取豪奪,聚斂不義之財。所以,整個胥吏群體的構(gòu)成和他門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極不匹配。 從胥吏的三種來源可以看出,相較于通過科舉考試產(chǎn)生的人才,胥吏大都是素質(zhì)低下、沒有文化水平、企圖通過擔任胥吏來謀取個人私利的人組成的,而且沒有統(tǒng)一考試和錄取標準。這就造成了宋代整個胥吏群體的整體素質(zhì)低下。一個社會地位低下,而且自身素質(zhì)低下的人,通過擔任胥吏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并控制了一定的社會資源,會發(fā)生什么?無可厚非的是,這個胥吏會窮兇極惡地去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且這種欲望是無休止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胥吏群體整體素質(zhì)的低下導致了胥吏整體的腐敗,如當今的集體腐敗、扎推腐敗。而胥吏整體的腐敗,又會降低胥吏整體的素質(zhì)。如果說,宋代胥吏自身素質(zhì)的低下是其腐敗的前提,那么胥吏心理的扭曲就是其腐敗的催化劑。
宋代胥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因其素質(zhì)低下和出身卑賤而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歧視,比如:官員對胥吏的歧視,由于胥吏與官員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胥吏很難或者說是不可能進入官員階層,而且由于社會地位的低下,官員不愿與胥吏為伍;老百姓對胥吏的歧視,由于胥吏自身素質(zhì)低下,既不能發(fā)揮其在基層社會中的控制作用,而且又通過貪污腐敗滿足自身的欲望,導致了老百姓對胥吏的歧視和唾棄;再者就是胥吏自己對自己的歧視,胥吏處于整個官僚體制的最底層,人數(shù)最多,工作最多,卻地位最低、權力最小、俸祿最少。他們痛恨自己不能成為官員,不能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更不能滿足自己更大的欲望。胥吏自身素質(zhì)的低下遭到了各方的歧視,這也加劇了其心理的扭曲,使其努力通過貪污腐敗、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等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得到更高的社會地位。
(二)經(jīng)濟地位懸殊
經(jīng)濟地位的懸殊,最主要就體現(xiàn)在宋代官員俸祿和福利待遇的差距。胥吏的待遇,宋代胥吏沒有俸祿或者俸祿微薄,不能維持生計,只能依靠貪污腐敗來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宋代的官吏都是國家公權力的施行者,宋代官吏的俸祿從整理來看,都是呈上漲態(tài)勢的,但是官吏之間待遇的差距卻是天壤之別。而宋代官吏俸祿的巨大差距,又加劇了胥吏心理的扭曲,使其貪污腐敗變得更加變本加厲。
宋代官員的俸祿經(jīng)歷了逐漸增長的過程,宋初官員的俸祿較低,金額僅為唐朝的一半。 經(jīng)過神宗元豐三年管制改革,確立了由貨幣和實物組合構(gòu)成的官員俸祿的框架到政和時期,官員的俸祿已經(jīng)數(shù)倍于宋代初期。宋代中級以上官員還有“公用錢”和“職田”以增加官員待遇。從刺史到節(jié)度使兼使相,每月都享有五百貫到兩萬貫的公用錢,共二十五等。 先不說宋代實行“高薪養(yǎng)廉”政策給官員帶來的高福利待遇,單就宋代官員的俸祿也是很高的。宋高祖時就提出“省官益俸”的政策來增加官員的俸祿和精簡官員的錄用。以宋代的一品大員(宰相、樞密主官)為例,即使沒有爵位,其月薪也能達到300至400貫,是漢代的10倍,是清代的6倍。 高官收入豐厚,小小縣官又能拿多少錢呢?據(jù)《宋史》記載,人口多的大縣縣官可拿到“三十千”,最小縣的縣官也可拿到“十千”。按照上文金價和米價取平均值的算法,其月收入也在4000至12000元人民幣。 通過上述數(shù)字,我們可以得出,宋代官員的俸祿是很高的,而且隨著宋代官員貪污腐敗,追求奢靡成風,“高薪養(yǎng)廉”政策也隨之破產(chǎn)。那么宋代胥吏的俸祿又是多少呢?
我國目前在開展反腐工作的時候,不僅會抓獲一些高官腐敗,而腐敗更多的、對基層社會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基層辦事人員,因為這些基本辦事人員地人數(shù)眾多,而且與老百姓的日常生產(chǎn)、生活聯(lián)系最為密切,他們通過掌握社會資源和權力來謀取個人私利,嚴重危害了當?shù)鼐用竦暮戏嘁妫疫@種腐敗是群體性甚至是全國性的。因為大多數(shù)“臨時工”、“合同工”等的工資待遇都